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7-22 10:53张文绍范山胜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工匠精神创新创业

张文绍 范山胜

摘 要:在我国双创教育发展探索的大背景下,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把创新创业教育同工匠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工匠精神培育为载体,以期对学生创业创新做出更好的指导,提高学生“双创”能力的水平,从而助推学校和区域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铸就新时期大国工匠,职业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的主要教育载体,重振工匠精神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把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工匠精神是一种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这种精神,任何一个专业和任何一个课程教育都需要给学生注入这样的精神动力。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如此,针对当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质上就是缺乏精神动力、缺乏匠心精神的表现。可以说,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不仅要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而且应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是常抓不懈的主线,只有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符合时代发展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才能更紧贴学生实际,助推学生创新创业。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素质教育淡化

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多高职院校设置了思想政治课和一些人文课,但是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技能培养弱化

目前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往往采用“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大多数高职教师由于社会经验和企业经历缺乏,导致自身很多知识和技能都已经落后于社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而高校直接聘请企业专家来兼职又很容易形成矛盾,表现为企业专家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不了解和学生不能理解企业专家的授课内容,这严重影响学生在实践中对工匠精神的渗透。

3.培养模式无法在专业教育中落地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许多高职院校都会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在线开放”“网络教学”等方式,诚然这些模式和方法运用得好会产生很大的有利效果,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技能,也可以让高职院校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养成。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终究会有一道鸿沟难以逾越。很多高职院校真正实施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时,会碰到各种困难,产生各种担忧,又加上各种条件的限制,都没能很好地将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付诸实践,最终让这些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于纸上谈兵这个尴尬层面上。

4.工匠精神文化理解不深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对于匠心精神的培育普遍存在粗放型管理的特点。这首先源于他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只存在于浅显表面,不够深入。其次对于匠心文化的宣传培育没有形成全盘规划,想到什么就宣传什么,没有真正用心把这种文化的培育当作重点工作来抓。文化氛围对于一个人思想和人格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有什么样的学风校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匠心文化的培育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学校足够重视,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形成统一规划,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当中去,才能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才能让工匠精神入脑入心。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1.以思政课、职业规划课为主阵地,全面加强创新匠心文化的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多列举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他们身上的匠心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形成匠心精神。同时,思政课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应该明确课外实践内容,细化考核规则,对违背职业道德素养的行为,在入党、推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足够的体验和感受。

2.在专业技能教育中,强化匠心精神的培养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要在教学改革、实践训练和顶岗实习中,全方位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在教学改革中突出知识点的重点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讲知识点时并没有突出重点性,更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训环节,实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完成作品,要明确告知学生做此项实验的目的,同时对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要耐心给予解答。

3.渲染匠心文化,培育匠心氛围

任何教育形式的努力开花结果都需要一定的土壤,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也必须在良好的氛围中展开,在一个学校里,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如果能时时刻刻无处不在都能感受到匠心文化的传播,那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教师要让这种文化的传播上升到对国家、社会、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上,上升到关系学生未来前途的高度上,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念,把工匠精神真正地扎根于大学生的心灵深处。

四、工匠精神对特色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模式创建的作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做出了改變,众多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作为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并且从课程设计、创办创新创业中心等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做好铺垫工作。但是只做这些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的创新创业开花结果。

1.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

创新创业的话题谈谈容易,实施起来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因为它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无论哪一环节出现一点错误,都有可能前功尽弃。笔者在分析一些创业成功人士的案例中会发现,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是有资金、人脉的支撑,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创业精神,这就是工匠精神。对于那些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而言,他们成功的原因就是工匠精神,他们靠着敢闯敢拼的劲头,赚到第一桶金,然后慢慢建立起庞大的人脉网,直至走向人生巅峰。所以在创新创业中,必须要把工匠精神放到最突出的位置。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中,应注重学生匠心精神的养成,磨炼他们的意志,让匠心精神真正能从学生的言语和行动中得以体现。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工匠精神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