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空间

2018-07-22 08:46孙永增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家绘画空间

孙永增

现场嘉宾合影

“再空间•家美术馆特别展”是白盒子之家最新推出的艺术体验项目,共呈现30余位国内外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白盒子艺术馆一直在致力于推出国内外学术实验的当代艺术个案研究和群展项目,在持续推动的同时,如何走出白盒子,对接当代艺术与社会,也是我们近几年实践和思考的一部分。在系列的公共艺术项目中,不断思考在全球视野下的空间与在地的关系;在去年的“新场域”展览中,实践如何在替代空间中实现从物理空间向精神空间的转换;“再空间”展览仍然以空间为探讨对象,即一件作品作为一个空间存在,在绘画、摄影、雕塑、器物与家具等不同媒介中,我们可以发现隐含其中的空间特质。不同于图像学和形式分析,空间观念成为此次思考作品的原点,正如我们通常讲创作一件雕塑不仅仅是其材料和构造本身,而是雕塑规划了周边的空间,设计一把椅子也不仅仅是椅子的结构和实体,同时考量的是椅子内部和周围空间中人的活动,即便在平面的绘画和摄影作品中,也通常包含着图像与形式的空间构成。从一件作品的内部空间出发,将相似空间特质的作品重新组合构建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新关系,整理成一个空间单元,不同的单元以自由、流动的方式组织在白盒子展厅,在一个剧场化的环境中展开流动性空间叙事,探讨当代艺术与设计中的空间观念。

多数情况下,我们习惯于从二元的维度去判断和分析艺术作品,如主题与风格、图像与视觉、全球与在地、内容与形式、观念与技法等等,这当然在对一件单独的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架上作品行之有效。但当从一件艺术品的内部因素走出,与其他的作品、物件、外部空间发生关系时,我们则不得不考虑是什么因素制约着两者之间的物理关系乃至视觉心理,从中可以发觉空间作为一个普遍而重要的维度的存在。这一点可以从装置艺术的形式美学价值中得到启示,开放性的空间关系成为从视觉到身体去感知的形式,甚至在一些装置和剧场化的环境中,观者变成作品的一部分,艺术成为人与人交流的媒介,当观众离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品意义的部分缺失。

策展人孙永增与艺术家刘芯涛、崔宪基

展览链接:

再空间·家美术馆特别展

展出时间:2018年9月27日—10月27日

展出地点:白盒子艺术馆

策展人:孙永增

参展艺术家:陈文令、邓箭今、顾小平、计洲等

此次展览的作品从视觉到心理的空间逻辑出发,根据参展艺术家作品以及白盒子空间的特点,延续了之前的传统与当代、统一与多样、破坏与和谐、物质与精神、素材与关系五种对立的概念,依此整理出时间空间、物性空间、心性空间、礼仪空间、全球文化与社会风景、自然空间、野性表现、几何空间等八个空间单元,以移步易景的散点游园式依次展开。“再空间”作为白盒子之家•家美术馆项目,特别加入了概念家具设计和古代器物,以此给出一个尺度的提示,即以人的生活空间的尺度去探讨艺术的空间。“再空间”的主题也指向了作品自身的内部空间、作品与作品的关系空间、观者游走在不同单元构成的总体空间这三重空间的呈现方式。

时间空间挑选的五位艺术家的创作中都有着对“过程”这一时间概念的迷恋,他们通过拼接城市景观,或是绘画的叠加与影像镜头的延衍等手段与古董器物并置,获得了时间的张力。计洲的摄影作品《楼No.2》是在24小时内拍摄同一视角城市景观的不同部分拼贴而成,在同一个空间中呈现了时间的延续和往复;薛雷的《3D全息家具——坐柜》中,用3D动态呈现了蒙娜丽莎转脸与当今网红脸的关系,以及达•芬奇的画像、唐代马球的壁画,以此探索时空转换与在地空间心理;王川的《突厥人》,通过在博物馆中拍摄历史遗留的残片,以像素化图像中包含的清晰和模糊的远近观看方式质疑历史的准确性;李二男的影像作品《花和万物》,画面展示了盛满水的花瓶中映出看展的观众来来去去,相互簇拥的花儿周而复始地绽放与凋零,几经轮回,世间万物美好如初,生命生生不息;马树青的绘画,从视觉上呈现了抽象和极少的气息,边缘的留痕透出层层叠加与覆盖的创作过程,以及对绘画意义的质疑和思考。

物性空间呈现出三位以物质与材料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菅木志雄是日本物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装置作品核心理念也是揭示物的存在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和状态,作品《累加面积要素》以现成品瓦楞钢为材料,通过尺寸和方向的变化、叠加、组合,建立了新的构成关系;伍伟的作品以纸为其创作的主要材料,从无生命的物性表现出生命的灵性,最近的作品《分身-1》中,以黑色的纸盒铜板的并置,激发了原始材料感知状态;孙文涛也从材料的物性入手使之成为其设计的重要语言,作品《岫岩》与以上两件平面装置组成新的物性感知空间。

礼仪空间选择了对中国传统造诣颇深的几位艺术家,他们将东方传统和礼仪进行现代性的转换与传承,再现了传统中谦卑、克制的美学观和生活中的仪式感。师建民笔法精到的大幅绢本水墨画石,以怀古伤今之意境构建了一个微茫虚静的世界;邵帆以解构手法重现明式家具的结构之美;黑川雅之的书房空间对自然元素和荫翳美学加以运用;王书刚雕塑了一个藏传佛教僧人转山的宗教仪式,手持发光的日光灯管增加了几分神秘和戏剧色彩;宋涛的亚克力和老榆木结合的中式条案有一种空灵的现代美感;钟声对古代尤以宋代为主的礼器进行修缮与恢复,以此来追溯传统中的礼仪。

石大宇 柜茗器 132.5×45.5×106.7cm

全球化已经让我们打开并拥有了多元混杂的文化与视觉经验,社会性也是每个个体无法回避的现实。当代艺术中的丰富社会图景,也给我们提供了跨文化跨地域理解世界的可能性。全球文化与社会风景单元选择的几位中外艺术家,运用其个人独特形式语言来表达各自的历史与现实。三位西班牙艺术家,桑迪亚哥•达涅兹的绘画展现了他从图像的解剖和快速涂抹的笔触中获得的快感;皮普•吉尔本特通过重绘母本,质疑西方艺术史所痴迷的原创性概念;何塞•佛罗对历史图像资源的利用,与既定历史保持观念与形式的链接并提供新的视角。几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包括了绘画、雕塑与摄影,邓箭今用流淌的绘画性制造了一个虚幻的情色欲望空间,折射出人性和社会的荒诞与戏剧;宋永红水彩作品以城乡接合部的临时性场景,暗合了在资本与权力主导下的社会焦虑;刘芯涛以暗夜窥视者的视角,在他构筑的繁华褪去的黑白镜像空间中,映照出人在社会中的孤独、无助与真实;而陈文令的标志性小红孩雕塑一如既往地充满了本真和好奇,释缓着成人世界的紧张与焦虑;李玉端雕塑了一对梦中赤裸相拥的男女,温润如玉的陶瓷材质暗示了梦随时到来的破碎与消逝;沈朝方的摄影取自他的电影片段,呈现了当下青年一代情感与欲望的困惑。几位中西艺术家的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这种时代精神境遇,与中国传统中马的雕塑、设计师石大宇的家具,共同构成另一种私人空间中的精神场域和全球化的社会风景。

自然空间呈现的史金淞的松和石的组合是他的标志性形象,这组《脱胎换骨•短松》和《客厅里的园林》展现了自然的人造物或人工的自然,史金淞擅长将日常与废弃材料与中国古典文脉中的自然结合,呈现一种古代文人的精神的当代延续,同时这种材料和景致之间的关系印证着史金淞时刻关注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尺度。

心性空间指向了一种身置焦躁俗世而通过创作试图完成的内心超脱。杨劲松的新作一改以往作品中对激烈现实的表现和象征,显示了阅尽世事后的沉潜和内观,以萧疏简淡气息去抵御和消解现实,如同沉寂之灰中发出静幽之光,与两件白瓷作品在空间和气息上一脉相承;顾小平的作品则既是观念的、抽象的,又是心手相应的,以日常重复劳作的方式连续在牛皮纸上弹线,呈现出极具张力和速度感的视觉形象;邵帆一尘不染的不锈钢圈椅和王书刚的清扫僧雕塑作品正好呼应了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诗偈。

师建民 岫云峰 绢本水墨 171.5×155.5cm 2016年

李向阳 能量4 布面丙烯,综材 120×120cm 2017年

李可政 无题 布面丙烯 180×260cm 2017 年

顾小平 行走的墨线 纸本,墨斗线 200×200cm 2015年

野性表现是一种绘画语言对当下艺术家在现实社会中创作状态的投射,这个单元中的三位艺术家的绘画带有线条的书写性与色彩的表现性特征。张旭东的绘画以大胆的色块和粗粝的笔触表现当代人的木讷、惊恐与不安;李向阳新近的抽象绘画,融合了书法性线条与表现性色彩的空间构成,这件作品应该是他生前最后一件,此展特别加入以示悼念;于艾君绘画具有开放性的空间形态,以破坏媒介边缘、涂鸦和素描手法展现具有东北地域特征的鲜活场景,在创作上呈现出反叛、自由的状态和语言特征。

几何空间选择了两位青年艺术家张周捷、李可政,分别从计算机的逻辑和人的理性观念出发,阐释形式的生成过程和结果。两位艺术家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出发,力图“切断艺术与自然现象的一切联系,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现实’和一种‘纯粹的’或‘绝对的’形式艺术”。张周捷是通过与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从自我意识中摆脱出来,让计算机去生成一种不同于自然结构的数字逻辑结构;而李可政的抽象绘画则带有对至上主义的致敬和探索,以直线、方块和十字结构演绎出凹凸对应的双曲面体。

猜你喜欢
艺术家绘画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