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开二门”:《起信论》的本体与工夫

2018-07-22 10:16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8年29期
关键词:本体论众生本体

⊙何 平 [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 ]

《起信论》的主要部分是: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起信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存在都是由“一心”即“众生心”所造。由“一心”开出“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两个门类,分别从本体和现象两个层面来解释宇宙万有的生成。从哲学上来剖析“一心”就是《起信论》哲学的本体论构造,而“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是《起信论》本体论开出的工夫论命题。

一、“一心开二门”本体论之构建:“一心”与“真如缘起”

哲学思考形而上学问题。本体论问题的思考更是形而上学问题的重点。哲学史上,本体论问题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任何哲学体系,都无可避免地要回应本体论问题: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哲学之后,形而上学体系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都否认本体论问题的作用,高举“拒斥形而上学”大旗。但,“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否定本体论问题的存在。各派哲学无法解决本体论问题带来的争论,只能将其搁置起来,不再讨论。现象学更是“悬搁”相关思考,认为是徒劳。但不容置喙的是,本体论问题对于哲学体系来说处在基础的位置,理解任何哲学理论,从本体论层面入手,都是一种可行的进路。《起信论》回应在尘世中所受苦难的芸芸众生,解脱的逻辑基础就是本体论问题。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世界何所来由何所去?《起信论》基于佛教哲学理论基础,提出了“一心”的世界本原论。

这个“一心”就是所谓的“真如”或者“如来藏”。在原文中,将其称之为“众生心”。《起信论》 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众生心”即一切众生所有的心。实质上,《起信论》认为宇宙万有的生成,是由一切众生所有的心构建起来的,这也是中国佛教哲学本体论建构的常见方式,亦可将其称为“真如缘起”论。

“真如缘起”是一种缘起论思想。概言之,就是指一切诸法都是由“真如”派生出来的。“真如”是大众所拥有的佛性本根。“真如”本身是一片清净的,但由于它没有自身的本质规定性,所以是一股“生生力量”。这种“生生力量”本身也没有目的性,盲目冲动,从而产生“无明”。“无明”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是十二因缘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明”是一种“迷暗势力”,又可称其为“烦恼”。宇宙万有的生成就是由这种“烦恼”聚集而产生。由“真如”产生无明烦恼,无明烦恼生起造作,并根据十二因缘,由此构造出宇宙万有。这样一来,在中国佛教中,“真如”就成为宇宙存在的本原,成为存在的实体。但根据佛教的缘起论思想,宇宙存在本没有本体,是因缘和合产生的。真如既然是宇宙存在的本体,那又是否和缘起论思想矛盾呢?实则不然。《起信论》认为,真如具有“体大”“相大”“用大”的特征。《起信论》“一心开二门”已经就本体论问题做出了“真如缘起”的阐述。那么,“一切有情”认识到“真如”本体,又何以可能?“一心开二门”从认识论的层面,就认识“真如缘起”何以可能做出了“开二门”的论述。“一心”就是依靠“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这现象和本质的两个方面回应认识论问题,并且从方法论角度阐述理论上可以成佛的可能。

二、“一心开二门”工夫论之阐发:“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

《起信论》“一心开二门”在本体论上构建了“真如缘起”说。以“众生心”忽然念起,无明和合产生万有的过程,向我们和盘托出了佛教哲学观世界后得到的“真相”。在此之后,“一心开二门”就需要从逻辑上解决普通信众对“真如缘起”的认识何以可能,又如何可能的问题。“一心开二门”从工夫论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了尝试。

“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这两个门类,就是“一心开二门”系统当中的“二门”,这“二门”就是认识“真如缘起”的两条不同的进路。《起信论》云:“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起信论》同时指出,此二门都可“总摄一切法”。由此观之,世间万物的本性都可以通过“二门”所认识。“心真如门”是对“众生心”的一种认识路径,这种认识是从宇宙万有的本体方面说的。《起信论》又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真如”的本性没有生灭,宇宙万有都是由“众生心”即“真如”而产生,所以远离心念,就可以远离一切宇宙万有的产生。在这个基础上来说,宇宙万有的存在都是平等的,没有变化,不可破坏。佛教的哲学体系,看似繁杂,实质又十分简单。其理论虽然繁琐晦涩,但逻辑上大多是循环论证,同语反复,同一个意思的不断重复。但佛教的义理并没有像条文一样,索然无味地出现在信众面前,而是不断地更换论述角度,从各个方面来阐释教义。虽然阐述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却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进路。“心真如门”就从“真如缘起”的正面来阐释认识“真如缘起”何以可能。“真如”的另一个认识路径是“心生灭门”。这一门类是对“真如”现象层面的认识。“真如”构建了整个宇宙,说明了宇宙万有的虚假性,但我们明明实实在在地感触到了真实的物质世界,这难道不是可以反驳世界的虚假性吗?对于物质世界,中西方哲学向来在存有的角度,都给予了肯定的论证。西方哲学一直以来是通过广延性来论证世界的真实存在。物质具有了长宽高,所以被人所认识。和物质相对的精神世界是没有广延性的,它就是我们无法把握其长宽高的实在,但佛教在现象认识层面并没有走西方传统认识论哲学的道路。“一心开二门”中“心生灭门”是从“真如缘起”真相的反面即众生产生烦恼的角度来认识“真如缘起”并理解本体的。与“心真如门”不同,“心生灭门”是我们修习佛法的时候,对本体“真如”的旁证。熏习过程中,依旧会产生烦恼,执着于世界的生灭,这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从众生的角度来谈的。正因为执着于生灭,才可体现“真如”本体不守自性产生妄念,从而由“无明”形成世界。没有生灭,仅从正面“真如”本体认知“真如缘起”,其说服力就逊于从内外、正反两方面来认知。这就如同攀登山峰,同是一个目标山顶,但攀登的道路却各有不同。“真如”本体就如同山峰,“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就是两条不同的攀登道路。而这两条道路,都是内在于山峰的结构内的,并不是外在于目标的,“心生灭门”也是“真如”的一部分。

所以,根据《起信论》的理论,“真如”分为“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这两个认识路径,“心真如门”从本体层面上认识了“真如”,是正面认知,是“净法”。“心生灭门”是从现象层面认识“真如”,是“染法”。“一心开二门”从工夫论上解决了普通信众认识“真如缘起”何以可能的问题。同时,也从工夫论上回应了普通信众如何认识“真如缘起”、如何“修习”的问题。“一心开二门”阐释了我们为什么会看到虚假的现象,为什么“真如”本体并无实质的规定性。“一心开二门”也解释了我们因为“心生灭门”中“不觉”的缘故,只能看到宇宙万有的假象。整个世界是由“众生心”所造,“真如不觉”则使得宇宙万有产生的是假象,而通过修行,我们就是需要生发自身的“众生心”的“觉”,看到世间万有虚假的本体性质,从而能够彻底地觉悟,达到我们做追求的成佛的境界。

三、结语

综合上述,笔者着重对《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理论做了阐发,认为《起信论》“一心开二门”对于佛教宇宙生成论和中国哲学本体论、工夫论都具有一定的理论突破。从其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上看,中国哲学范畴中“道”“太极”和《起信论》“一心”有较大的相似性。“一心开二门”以反题的形式或隐或显地出现在宋明理学体系中,同时,“一心开二门”这种逻辑结构,又被后世朱熹、王阳明乃至牟宗三等学者,融贯吸收,成为宋明理学特别是现当代新儒家等较常用的论述思路。《起信论》远非一部佛教哲学的论著那么简单纯粹。其对佛教哲学和中国哲学的扬弃,使得它融合了佛教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和开拓性。《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哲学思辨性进路的不足,并为其后宋明理学的发展,树立起高度思辨的理论标杆。且不论《起信论》是否是印度哲学对先秦哲学理论做了批判,还是中国学者在先秦哲学的模式下为佛学范畴进行注解,《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理论在思辨性上都远超以往的论著。并且,“一心开二门”并不单单只是孤立的理论,其更具有代表性。如同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模式一样,“一心开二门”理论就是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影响力的思维框架。作为一部重要的哲学论著,《起信论》的哲学思想值得进一步挖掘,作为思维框架的“一心开二门”更具有文化意义。同时,“一心开二门”模式作为一种理论模型,更需要学界不断地挖掘与发展。

限于笔者自身的能力,本文对“一心开二门”的理解依旧较为浅显。笔者认为,还能够从更深入的角度对“一心开二门”理论作更进一步的挖掘,还能够有更大的突破。

猜你喜欢
本体论众生本体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眼睛是“本体”
写在六合金光寺
拜佛
慈怀众生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