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霞[长治沁县第五中学,山西 沁县 046400 ]
同现代汉语被动句相比,古汉语被动句及其变式并不容易理解,本文旨在以《韩非子》为研究对象,对书中的各种被动句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关于被动句的分类,文人们的意见向来不统一。但对于大类的划分还是一致的,即无结构标志被动句和有结构标志被动句,区别只在于对小类的划分。本文对于被动句的分类与第二种划分的观点一致。
从句式结构上来看,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特指那些有明确的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的句子,如“洗衣液被我用了”;那些没有明确的形式标志的句子,如“洗衣液我用了”,我们不把它看作被动句。但是在古汉语中,有些被动句从句式上来看,跟主动句没有差别,只能从词句的意思上来辨别,所以我们可能无法一下子看出,必须在了解其含义之后才能发现,这是古汉语中表被动的特殊形式。这类被动句在《韩非子》一书中占了很大的篇幅,细心研究之后,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行为受事+状语+动词这一类中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行为受事+状语+动词+虚词
(1)则大君不蔽矣。(《韩非子·二柄》)
(2)故奸不止也。(《韩非子·六反》)
以上两个句子中的“不蔽”“不止”意为“君主不被蒙蔽”“奸臣不被制止”。这一句式的结构特点是动词后只带表示句法意义的虚词,如“矣”“也”等。
2.行为受事+状语+动词
(1)道不通,则难必谋。(《韩非子·存韩》)
(2)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韩非子·和氏》)
以上几个句子我们很容易从文意上判断出它们是被动句,加点的字词表示的意义依次为“道路不被打通”“宝玉被论定”。
(二)行为受事+动词
(1)荆军破。(《韩非子·有度》)
(2)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韩非子·二柄》)
在以上两个句子中,“破”“劫”几个动词无须借助其他成分,均可以单独表示被动义,即光杆动词表被动。
(三)行为受事+动词+补语
(1)易移以辩说。(《韩非子·八奸》 )
(2)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韩非子·和氏》)
(1)句中动词“移”意为“被左右”,动词后用“以辩说”来补充说明,表达出韩非子的观点,即君主不可以被动听地辩说左右。(2)句中动词“题”表示“被称”,在这个动词之后用“之以石”做补语,表达作者对宝玉被称作石头这一现象的悲痛之情。
(四)行为受事+能愿动词+谓词性成分这类句子的谓语动词前是能愿动词,又可分为两类:
1.行为受事+可、能不可、不能+谓词性成分
在这类被动句中“可、能”或“不可、不能”不表示被动,而是它们后面的动词含有被动意思。如:
(1)则主不可欺以诈伪。(《韩非子·有度》)
(2)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韩非子·喻老》)
(1)句用“不可欺”表达明察得失而又以法度做标准的君主不可能被臣子欺诈之意。(2)句则用 “不能恶”表达不能被后稷或奴仆打理得多产,有枯败之意。
2.行为受事+足+谓词性成分
这类被动句在《韩非子》中只出现了一例:
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韩非子·初见秦》)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要用“足”表示对受事遭遇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即其人民足够被占有,土地足够被利用。
在古汉语中,一般认为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就是由介词“被”“于”和“为”组成介词短语或者借助助词“见”来表示被动的句子。在《韩非子》一书中,用“于”表被动的句子出现最多,“见”字句和“为”字句次之,而用“被”字直接表被动的却最少。下面对这四种类型的被动句进行具体探讨。
(一)“于”字句“于”字被动句中的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主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如:
(1)则权轻于天下。(《韩非子·存韩》)
(2)吴起枝解于楚。(《韩非子·和氏》)
(1)句中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天下”,“于”和“天下”组成介词短语做“轻”的补语。(2)句中“吴起”(行为受事)被“楚国”(行为施事)处以肢解之刑,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楚”,二者组成介词短语做“枝解”的补语。从这几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于”字句的一般结构为:主语+动词+补语,它的补语是由“于+行为施事”组成介词短语构成,这是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主要形式。
(二)“见”字句用“见”字表示被动关系的用法出现时间较早,“见”可以放在动词前做状语表示被动意义。如:
(1)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2)故简公见弑。(《韩非子·二柄》)
(1)句中“见疑”就是被怀疑的意思,句中并没有提到被谁怀疑,由此可见被动句中的“见”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2)句中的“简公见弑”,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只能从句中知道简公被杀害,但却不清楚他具体被谁杀害,这一点句子当中并未提及。从以上这两个句子中可以看出,“见”字句的一般结构为:主语(行为受事)+状语(即“见”)+动词。
(三)“为”字句
1.为+行为施事+动词
介词“为”与动作行为的施事者结合组成介词结构直接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意义,这一点与“见”字句不同。如:
(1)为天下笑。(《韩非子·十过》)
(2)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韩非子·说林上》)
(1)句中介词“为”与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天下”组成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笑”前,表示被天下人耻笑之意。(2)句中动词“用”是利用的意思,前面加上介词短语“为吴王”之后,就有了被动义,表示被吴王利用。
2.为+ 动词
“为”之后的施事者有时也可以省略,构成“为+动词”式。如:
(1)则夫差为擒。(《韩非子·饰邪》)
(2)此不以其邦为收者。(《韩非子·喻老》)
以上两句中的“夫差为擒”“邦为收”分别表示吴起被活捉、国家被回收之意。很明显,在表示被动意义时这两句都在介词“为”之后直接加动词,并没有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3.为+行为施事(可省略)+所+动词
这是关于“为”字被动句的一个很重要的用法,就是在“为”式的动词前加结构助词“所”,构成“为+行为施事(可省略)+所+动词”的结构形式。如: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
在这个句子中“不为人所容”意为不被别人所容纳。这种强调动词的句式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格式,到今天人们还一直在使用,如“流行歌曲为青年人所喜爱”。
(四)“被”字句“被”是汉语中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在《韩非子》中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被+ 动词
今兄弟被侵。(《韩非子·五蠹》)
在这个句子当中,动词“侵”之前直接加上介词“被”表示被侵犯、被侮辱之意,其表被动义的结构形式为“被+动词”,相对来说这种用法也是较容易掌握的,故这种用法也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同“见”字被动句一样,这类“被+动词”的被动句也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在早期也要靠介词“于”来引介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如: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2.被+行为施事+动词。靠介词“于”来引介动作行为的施事者的“被”字句十分少见,并没有发展起来,取而代之的是“被+行为施事+动词”格式,大约在魏晋时期产生,唐代以后逐渐成为汉语中最常用的被动句。比如下面这个例句:
被众口之谮。(《韩非子·奸劫弑臣》)
在这个句子当中,“被众口之谮”为被动句。在动词“谮”之前用“被”字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再用“之”连接,表示被众人的流言诬陷之意。
从这两例可以看出,虽然在《韩非子》中“被”字被动句出现次数较少,但是都颇具代表性,可帮助我们更容易地掌握这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