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拥有相对自由的校园生活以及个人空间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与依赖与日俱增,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很难分清信息的真假,加之大学生年龄段热情又极易冲动的性格,往往使他们利用多种媒体传播手段,发布、转载、评论各种信息,而大量的传播很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对学校校园安全产生影响。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成为当今关注话题,本文在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高校舆情事件处理方法,研究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从而优化大学生文化舆情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引导
一、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取得的成就
笔者在对浙江省嘉兴市几所高校的10名舆情管理老师、思政教师做了电话与当面访谈,可以归纳出高校现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并非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国家、教育部、学校的共同支持与努力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正在一步步走上正规。
首先是国家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更加重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国家及教育部还鼓励教师在上课时多运用线上教学,上课与网络相结合,
其次,学校出台了很多关于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比如说《某大学信息审核发布制度》、《某大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可以在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导,也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起到引导与保障的作用。
再次,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用网时间的增长,学校管理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对学校官网、贴吧、微博的监控,在笔者的学校,已形成专门的监控小组,如出现网络舆情,第一时间进行控制。已形成常态化的监控机制,并每周、每个月形成舆情报告,将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各个部门,做出及时的更正。从而减少校园网络舆情大事件的发生。
二、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维护大学校园的和谐美丽,是做为大学教师及其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是高校、教师、学生三项互动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应高度重视。因此,面对时刻变化的网络环节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就变的非常重要。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总体机制建设
1.完善舆情引导分析监测机制,建立专门的引导“人”
大学生在网络发布的信息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在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时,
要及时关注学生的信息动态,明确信息的准确度以及其影响,追寻其根源。明确学生所关注的话题,记录频率及关注度的高低,从而根据学生网络舆情的情况进行判断,确定主次,保证信息分析具有代表性,可以反映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从而将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反馈给各个部门。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对舆情的控制也是属于传统的堵截,但现在网络高手的存在,也使得很多利用网络漏洞将一些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发布到学校的微博、BBS等地,因此,还应对这些信息的网址来源进行监控和追踪,并对一些匿名发放舆情的学生进行隐蔽的邮件提醒,既保证了学生的隐私性,同时也有效的对舆情进行了的控制。将舆情的控制渐渐人性化。
在舆情表达传播队伍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在中间起着推动引导的作用,他们与普通学生相比,思维更加缜密,表达更加丰富,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得到广大同学的支持,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发挥这些人“领导”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意见领袖”,他们往往在舆情爆发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舆情的控制起着积极的作用。这样就需要学校老师,管理部门的配合,选出优秀的“领导人”。
2.完善舆情引导预警应急机制,健全引导组织体系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是指高校通过搜集相关网络舆情信息,在对其进行分析与监测的基础上,高校根据学校网络舆情的恶化及危险情况设定校网络舆情的预警级规,根据校园网络舆情的危机发展变化程度所做出的事先预报和警示”。当舆情爆发后,就是要在各个部门的配合下,将舆情控制在爆发前。高校还应在一段时间内,就进行舆情预演。同时,为了解决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突发性、集体性的事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将影响降低到最小,高校应该在舆情总管部门的指挥下,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校办、信息中心、后勤处、学生处、保卫处都要在舆情发生时,各尽其职,积极配合解决高校突发性、群体性舆情事件。
当高校舆情发生后,应从班级入手,建立班级“带头人”,由班委先及时、快速的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动态,为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引导,当事件已经超出班级所能控制的范围,要及时由辅导员进行教育引导,并及时报告给学校管理部门,让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做出有效的应急预案。同时其管理组织体系应该采取“分级管理,层层递进”的模式,对管理组织的建设要从个人——班级——专业——院系——学校的各管理部门纵向管理体系,以及个人——班级——院系——团委——校团委的各活动部门的横向管理体系。
3.完善舆情引导反馈保障机制,通畅表达渠道。
当代高校已非常重视舆情反馈机制,可以对学生在论坛、BBS、微博等地反映的现实问题汇集成报告,反馈给各个部门。但是,通过笔者调查,这种反馈可能只是每个月、每个季度反馈一次,没有达到及时性,往往也使得舆情的控制错过了最佳的时间。当舆情发生后,出现虚假或有损学校声誉的事件时,高校有关部门也应在第一时间内,还原事情真像、勇于承担责任。
同时,各高校管理部門应该做到及时有效的将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质疑进行反馈,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渠道。可以设立班级专门信息搜集员,将学生想要反映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一周一次反馈给辅导员,由辅导员老师反馈到院系,做统一整理后反馈到学校,学校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为学生做出回答。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政工队伍建设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还处在“堵”的管理模式,即发现消息后,只能进行删帖、封闭消息的措施,这些只是机械的控制高校舆情的发展,新时代,对高校舆情的管理方式,只有“引”才更加的有效。同时,管理对象要从对信息的直接监考转到“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才是根治的主要源头。而高校政工队伍的建设,对舆情的有效控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中进行人员挑选,坚持高标准选配高校宣传思想政工队伍。”从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人员培养,切实推进高校网络舆情宣传和评论等引导工作。学校负责政工的教师,在学生的思想建设与形成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扎实的推进高校辅导员及其政工部门的思想理论建设,塑造一批有专业基础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可以站着公正公平的角度解读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舆情事件,解决学生问题,舒缓学生不良情绪的高素质政工队伍。高校还应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鼓励政工教师外出培训,定期走访调研其它学校,定期形成关于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相关调研报告等。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在高校理论课的学习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学生必上的一门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往往由于学生的不重视以及理论课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积极性减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红色”文化,进而提高大学生网络文化自觉。中国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用优秀的革命文化、先进的现代文化去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高校可以建立一个关于先进文化的网站,与线上课程学习类似,让学生在网络课程中修够相应的学分,并允许学生发表相应的学习心得,让高校大学生在使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喜悦中获得中国文化知识,进而加深对其的感悟和理解。当将思想教育的途径运用网络教育展开时,可以时喜欢引用现代科技的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当学生将“红色教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也更加具有效果,进而将枯燥的理论融进科学的技术,为网络舆情保驾护航。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环境建设
首先就是要对大学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高校可以对学生开展关于网络安全教育的讲座,或者在学校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在网络中对真假信息的甄别,告诉学生有些病毒往往就隐藏在我们平常不注意的地方,同时,不要浏览和点击不常用的网址,以及上网跳出来的小广告。其次,要对高校学生加强法制教育,网络舆情的引导目标,就是让高校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告诉他们,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可以及时认识并改正自己在网络中的不良言论,做一个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负责的大学生。最后,就是要建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爱。
参考文献
[1]刘婷.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江西.江西理工大学.2011.
作者简介:张雅清(1990.09-),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法学硕士,从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管理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