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学重要内容,有利于人们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这个发展背景下终身体育理念逐渐成为现代潮流,使传统教学模式得以创新,对学生健康需求加以满足。本文将对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终身体育理念 高校体育 教学对策
据笔者研究,终身体育思想最初提出时间是在1965年,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可促进人们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疾病预防目的,这也是人们提升健康指数的最佳方法。笔者分别从:终身体育理念研究、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对策,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终身体育理念研究
终身体育理念的产生归根结底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有关,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基于这个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度逐渐提升,这也成为一个普遍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体育锻炼、娱乐等方面,在这一局面下终身思想应运而生。人们逐渐意识到提升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二、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学对策
综上笔者对终身体育理念概述进行了说明,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将终身体育理念贯穿其中。详情如下。
(一)对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不断强化
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高校应对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不断强化,在理论知识指导下来帮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确保参与过程更加丰富,使学生在安全情况下实施体育锻炼,促进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向学生普及体育知识,将示范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明白何谓体育精神,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坚韧不拔体育精神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二)明确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一堂课堂教学,它应贯穿于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也会保持这种锻炼习惯,从而获得更多收益,实现高效体育教学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对非竞技类体育项目教学加以强化,通常这类运动不会被太多条件所制约。此外还应对教学内容加以制定,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化系统化,确保教学内容与高校学生文化层次、心理特征相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以培养终身体育理念为最终教学目标。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的最终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制定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案,增加体育锻炼次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对理论知识进行灌输,同时还应对体育动作加以指导,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便可真正掌握体育技能。举个例子:在选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体育课程选课指南、管理制度进行阅读,使学生了解到体育选课特点与要求。通过这一方法可帮助学生有序地开展选课,避免错过选课时间。另外学校还应促进体育课程选课机制的标准化及规范化,确保学生能选到自己喜爱的体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协调。比如,在网球教学中,体现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促使学生看到自身潜力,体会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从而爱上体育锻炼。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
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树立学生参与、完成体育项目的信心,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为目的。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接力赛,在不耗费学生过多体力的情况下,可以将接力的赛程设置为200m,平均分为4段,50m/段,在分配的每一个短程中设置不同的障碍项目(第一棒学生需要连续跳绳10次,第二棒需要连续蛙跳10次,第三棒需要连续踢毽子10次,第四棒需要原地转圈10次),告知学生只有在完成项目后方可前往下一个项目接力,最后以用时最短的组别排列名次。采取游戏比赛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也告诉了学生心态对完成比赛项目的重要性。
(五)构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可缺乏的部分,课程评价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效果,据此高校应对传统教学评价不断创新,对学生体育锻炼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此外学生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加以评价,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监督环境,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帮助教师负担起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知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参与性。在教师的监督下,学生应意识到日常训练效果也会影响到体育成绩,使学生主动去学习,从而达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的目的。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对学生对做客观评价,促进教师适时调整体育教学方案,实施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提升体育教学效率。
(六)加强心理素质锻炼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学生要面临着升学的竞争压力,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除此之外,高校学生也正处于一个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若没有及时调整好高校学生的心态,容易导致其心态发生失调,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在高校学生体育教学中,以忽视了对其心理素质的强化培养,因为初中体育教学目的不仅在于锻炼学生体魄,还应注重培养其心理素质,通过日常体育教学的心理素质强化培养,监督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缓解其他科目带来的压力,放松身心的同时还增强了其体魄。由于体育教学具有主动积极的特征,能够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快速的分辨、感知,从而形成具有协调一致的体育行为,长期的锻炼培养了学生敏锐灵活的体育直觉,心理素质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结语
在终身体育思想背景下,各大高校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强身健体,使另外还要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思想,受益终身。这对提升个人健康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蚁风高.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电大理工,2016,(04):100-102.
[2]孟晓东.我国大学体育在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的教学改革[J].代体育科技,2016,6(36):141+143.
[3]周琴.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7):1+3.
[4]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01):126-128.
作者简介:李海峰(1983.03-),男,内蒙古通辽市,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