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松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深远影响。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途径得到拓展,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网络的开放性导致越来越多外来的不良思想涌入校园,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积极探究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进方法
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学生思想的重要途径。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接触更多的思想。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被网上的拜金思想、攀比思想等不良思想所影响,对人生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思政教育作为引导大学生思想走向正途的方法,应分析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以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
1.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
(1)高校思政教育渠道不断拓宽。互联网视域下,各种传播媒体不断发展,微信、微博、广播、论坛等新媒体,手机、笔记本、平板等工具,都能够达到传播思政教育思想的目的,互联网的生活化和大众化显露无遗。在这种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者完全能够应用微博、论坛等形式,将思政教育内容以图片、文字、视频、语音等形式传递给学生,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2)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魅力得到增强。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途径不断拓展,新的教学途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传统思政教育枯燥的问题,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另外,互联网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多维性和全方位性较为突出,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声情融汇、图文并茂、多种多样的情境中感知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政治觉悟,使心灵得到升华。这种情形下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本质,把握思政教育的重点,进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魅力。
2.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加之缺乏健全的網络监管机制,虽然推行网络实名制,但是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难度,导致大学生长期浸染在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中。面对纷杂的思想,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传统道德价值观逐渐被弱化,甚至做出道德败坏的行为。调查研究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使用尖锐的语言攻击他人,甚至随意谩骂他人;还有一些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盗用他人账号和密码,借助网络技术盗取他人钱财,导致他人名誉与财产得到侵害。这种情况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大学生走上歧途。因此,改进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很有必要。
(2)互联网视域下,网上信息良莠不齐,这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信息传播的准入标准非常低,任何人都能够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的思想。但是这些信息真假难辨,各种不良信息充斥在互联网上,如暴力、色情、凶杀、恐怖等。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立场不够坚定,容易被网络上的言论影响,导致其缺乏积极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也出现了偏差。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方法
1.搭建现代化思政教育平台
当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搭建了思政教学平台。这些思政教学平台以红色教育平台为主,一般会发布关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新闻。但是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教育平台的兴趣不大,甚至一些学生不知道思政教育平台的存在,导致思政教育平台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此,高校应该深入分析学生需求,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搭建现代化思政教育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应用现阶段最为流行的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完成现代化思政教育平台的搭建,深入分析学生感兴趣的思政新闻以及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将其进行整合、处理,然后发布在平台上。同时,现代化思政教育平台中还可以增加交流讨论模块,让学生能够自由交流观点,在思想碰撞中提升彼此的政治思想水平。另外,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应加强对思政和教育平台的宣传与推荐,让学生了解思政教育平台,应用思政教育平台,使思政教育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2.正确应用互联网
互联网对于思政教育来说是双刃剑,使用不恰当,将导致思政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但是使用方法得当,就能够推动思政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合理使用互联网,可以在网上开展思政教育宣传活动,增强思政教育的开放性,扩大思政教育的受众面。例如:学生喜欢玩微信、微博,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在微博上开通官博,通过官博转发一些正能量的思政新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根据学生的留言,分析学生的思想现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上不定期推送党的最新政策及重要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
3.建设高素质思政教育队伍
思政教育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也是发挥思政教育作用的关键。因此,高校应积极提升思政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组织纪律性强、思想政治觉悟高、对新知识吸收快的思政教育队伍。
(1)加强对思政教育者的培训,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让高校思政教育者具备更加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应用能力,进而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保证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2)高校思政教育者应改革原本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提升课堂的感染力。
(3)扩展网络信息储存空间,与思政学科建立紧密的联系。互联网中的信息较为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在网络上摘取有代表性的思政新闻事件,鼓励学生参与谈论,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讨论中深入学习,进而保障课堂质量。
4.充实思政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理论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种基础思政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互联网视域下,仅仅依靠这些基础教学内容已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在此基础上,整合现代化与典型化的教育材料和教育知识,充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升。
在互联网视域下,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其想要的资源。在这一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提炼、筛选思政内容,将高质量、有内涵、有活力的思政内容引入教学,进而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相互冲突的两种观念,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辨别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5.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
良好的考核体系是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应积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传统高校思政教学一般采取闭卷的考核方式,以卷面分数为准。试题以记忆性内容为主,考查学生对思政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种考查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难以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在原有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可以依托媒体进行考查,灵活组合、应用各种考核方式。例如,高校思政教学者可以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加入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发表对某一新闻事件的理解,进而深度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完成任务,并将其作为期末考核标准的一项,对其实施全过程记录,切实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分析学生的成绩,了解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三、结语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中各种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同时,互联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多维性和全方位性逐渐突出,增强了思政课堂的趣味性。因此,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要改进思政教育方法,突出互聯网优势,不断充实思政教学内容;同时搭建思政教学平台,完善考核体系,提升思政教育者的思想素养及网络应用能力,进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成长为思想端正的现代社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侨峰.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8):25-27.
[2]林宝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渠道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11):362.
[3]安瑞平.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视域下的改进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29):259-260.
[4]王彤宇.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