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杰
小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生活应该积极充实,甚至非常热烈,因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是每位小学教师研究的新课题。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所谓“课堂气氛活跃”,真正的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指对那种没有思考性的问题答来答去的表面热闹。
故事教学是有一种真实性的任务教学方式,它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有着多种多样的作用。把祖冲之是如何算出圆周率的;华罗庚是怎样成为著名数学家的;童第周、阿基米德的童年生活,利用精彩的故事,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树立光辉的榜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又使学生愉快地掌握了知识。例如:在教学《探索规律》时,可以用《高斯的故事》导入,他最出名的故事就是在他10岁时,解出小学老师出的一道算术难题。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只要我们动脑筋,我们一样可以发现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有规律的,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故事百听不厌,即使同一个故事讲上多遍,他们也不会厌烦。同样地,在课堂上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自然集中了,要学的也就自然而然听进去了。
二、利用直观、具体实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直观、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物很感兴趣,能在人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通过直观实物来了解,不仅能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的要求下,电子白板已经广泛进入课堂,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都能保持集中注意力,保持较高的数学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在导入时我创设了“小猴分西瓜”的情境,并通过计算机演示出来。生动直观的演示,鲜艳动人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与书本上枯燥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运用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度、适当地组织一些竞赛性的小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学效果。例如:上练习课时,事先设置一些题目,指几名学生以接力形式做题,逐一解决,逐人过关斩将,由易到难,这样经过学生纵笔征杀,冲出一条学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低年级《认识图形》教学中,学生自己留作业,在身边发现数学问题。“数学就在我们家里,超市里,公共汽车上。今天回家后,到各个地方找一找四边形,五邊形,六边形,记录下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作业!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他们想去生活中找数学问题,想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宝贵啊!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四、设置“陷井”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环境下,小学数学题目的灵活性明显高于以往,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往往暗藏若干“小陷阱”,而这些“小陷阱”正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同时也更能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综合运算教学中,有些学生看到“20×5÷20×5”,就会立刻说出答案“1”。但是经过认真计算后,答案是“2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就是学生想当然的将“20×5”视为除数与被除数,忽略了乘除运算的基本规则,而这也正是审题不严谨的一个例证。所以教师要在初步审题环节强调“严谨认真”这一原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得以提高,在数学实践中发现,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经努力学生跳出陷井获得成功,从成功的喜悦中看到自己己的力量,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倍增。他们在欣赏自己的成功过程中无形进行了兴趣的自我培养。
五、按照学生学习类型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理解的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在现代研究中发现,每个人都习惯用某种感官系统去感受世界,有的人靠眼睛洞察这个世界,有的人靠耳朵聆听这个世界,而有的人用皮肤感受这个世界。因此,人的学习类型是有差异的,大致分为三种,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孩子只有按照所属类型的行为模式去发展,并能够最大化地用他自己最佳的渠道去学习,才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有的孩子属于触觉型,往往就是小学、幼儿园里的淘气包,总是不断地在惹事。这些学生让老师、家长特别头疼,在课堂上好动、爱接话、小动作多,但其实他们是很聪明的群体。他们生命力强健,他们关注的东西非常多,具有创造性,只是可能不适合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因为强迫他们坐在课堂里不动,就会感觉非常的无聊乏味。作为老师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类型,知道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强项和弱项,怎样更好地利用强项学习,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要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环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安排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