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桂香
摘 要: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构建以“问题意识”为核心的课堂,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实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突出创新意识,积淀坚实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思维能力 探究能力 数学素养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将问题贯穿数学教育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在教学中,我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是这样尝试的。
一、营造和谐课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一个人的情感意识产生在适宜的环境中。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才能被调动起来。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學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在课堂中与学生平等交往,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问题”潜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比如,下面这一教学案例,教师右手拿5支铅笔,左手拿4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教师又说,一共有9支铅笔,教师右手拿5支,左手拿几支?学生答对后,教师给予表扬,接着教师又把一部分铅笔放在铅笔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随之设疑提出:“你们猜一猜,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这时,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便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铅笔盒里有5支。”有的说:“铅笔盒里有4支。”等等,此时,教师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的数都不对。”教师反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猜不对吗?”教师介绍引导说:“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算不出来。如果教师说一共有8支铅笔,手里拿着2支铅笔,铅笔盒里一共有几支铅笔?”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学生很快就有了正确的答案。
二、创设时空条件,挖掘积极的探究意识
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意识,只有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让他们能够自由发挥实践,才能有效地彰显出来。因此,教师要精心构思课堂设计,要有让学生进行思维探索的环节。教师要一改那种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没有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课堂教学状况。在教学中,学生一旦有了发现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就能够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致与乐趣。如推导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时,让学生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长方形,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悟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随后让学生动脑思考:“凭借你的想象,能不能摆出更大的长方形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摆出各种图形(可以中间是空的,可以只摆长和宽……),让学生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到计算长方形面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只要用每行摆的几个乘几行(即长乘宽)就行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实现个体与自身生活经验的拓展;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达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拓展;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完成师生之间的拓展……这样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提问、交流、实践、探究、再思考、再提问的空间,学生表达与交流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浓厚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进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由长方形变形后成平行四边形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而后通过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悟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而且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只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问题意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艳.学贵有疑,不疑则不进-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7(21):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