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亚芹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的基本环节。”
关键词:语文 学习 朗读 方法
那么什么是朗读呢?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小学生完成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著名教育家、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得其法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相通。”我国古代学者朱熹八百多年前就认识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他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这都说明了朗读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也是传递情感,弘扬精神的一种方式,更是《朗读者》这个综艺节目刷爆荧屏的原因。
朗读对于小学语文学习尤为重要,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更是重之重,朗读有很多好处,不仅有有利于开发右脑,使脑神经处于特别兴奋的状态,而且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每篇课文都有作者对美的追求,朗读会将这种美还原,因此让朗读贯穿于低年级语文学习的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使命,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一、课前预习要朗读
要求和鼓励学生在认准“生字新词”读音的基础上,每天晚上把第二天即将学习的课文至少读三遍,超出遍数,自我“点赞”,自我激励。第二天要晨检:学生对头天晚上的预习朗读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总结。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夜读”的好习惯。另外,还要朗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二、语文课堂上更要朗读
1.课堂上以鼓励为主,尽量“点赞”
课堂上要仔细倾听学生的朗读,哪怕一个字音,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读的准都要“点赞”,师生一起赞扬:“赞赞,我们为你点个赞”边说边伸出双手的大拇指做赞扬的动作。除了恰当的赞扬,还要鼓励孩子大胆地读,不要怕同学嘲笑,嘲笑也要大声读,总有一天会读好的。渐渐地孩子们朗读的胆子就会变大,就会爱上朗读,在朗读中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完成了很多,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交给技巧,让孩子会读
课堂上首先领孩子认字正音,注意读准不熟悉的字词,包括多音字、儿化音、叠词等等,再领孩子理解课题,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和主要情感以及朗读基调。例如《雨后》《春天在哪里》是充满快乐的;《假如》是充满希望的;《咏柳》《小池》是充满赞美的。
经常告诉孩子:题目和正文之间停顿四个数,段与段之间停顿三个数,句号、问号、感叹号停顿两个数,逗号停顿一个数。(在心里数)一个词或短语不能断开,要连贯。例如:学习《听诊器的由来》这课时,让孩子按停顿把这个句子读好:“一个男孩儿\告诉他,通过木板﹨能清楚地﹨听到另一头﹨划木板的声音。”另外,朗读要声断气不断,尤其是朗读诗歌。例如:《我想》《爺爷的日子》等等。
要想把课文读好,悟出其中的意思和情感,还要读出句子的重音。例如:学习《猴子种树》一课时,为了让孩子很好地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意思,让孩子反复朗读这一段。孩子领悟到“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这句要读得短促、着急与不解;“梨树要等五年才结果”中的“才五年”要读重音;“你有这个耐心吗?”中的“耐心”也要读重音。重音读出来了,本段内容也就理解了。
我经常听《朗读者》这个节目,更加感觉到要想把一篇文章读好,停顿和重音很重要。
3.创色情景,角色朗读,理解课文
为了使孩子很好的理解对话形式的课文,例如:《猴子种树》《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创设情境,让孩子分角色朗读课文,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去。通过角色朗读孩子们知道了猴子之所以什么树也没种成,是因为没有耐性和主见;波斯猫之所以找不到快乐,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劳动所得。分角色朗读使课文更具感染力,便于孩子的语文学习,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三、课后延伸也要朗读
1.当天学习的课文,放学回家后,要快速朗读几遍,熟读成诵。
2.朗读与当天所学课文相似的文章或朗读同一作者的文章。
如果手头没有,到网上查阅,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网上查阅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应培养孩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无穷。例如:学完《雨后》,再读一篇或几篇冰心的文章;学完《鲁班造伞》,再读一篇写发明家的文章。
朗读是传诵文化,人生是谱写赞歌,值得传诵的文化与值得谱写的人生完美结合,就是语文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体现。朗读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让琅琅的读书声萦绕在课前、课中和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