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聪聪
摘 要:体育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开展体育游戏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幼儿体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 体育游戏 开展
目前的幼儿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重上课轻游戏、重室内活动轻户外活动的倾向。因此,对如何开展幼儿体育游戏进行研究和探讨很有必要。
一、如何开展幼儿体育游戏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幼儿体育游戏
有关调查显示:不少教师受传统的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对《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幼儿体育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认识不足,没有将幼儿体育放在幼儿教育的重要位置。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有智力、有特长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幼儿体育游戏的开展。
(二)根据幼儿不同特点实施体育游戏的教学
1.小班幼儿体育游戏的实施
和小班孩子运动,发现小班孩子的特点是好模仿,利用这一特点,开展“钻洞洞”这个体育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具有灵活性,要根据孩子活动的实际调整活动方案,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有是不同的,于是可以设计一个“洞洞展示”的环节,让每个孩子做自己能成功的动作,坚持一定的时間,再一次的进行支撑力的锻炼。每个孩子坚持的时间是有长短的,可以选择大多数孩子可以坚持的范围,让小班孩子每人都获得成功,有快乐的体验,对体育游戏有更大的兴趣。
2.中班幼儿体育游戏的实施
中班幼儿,在身体发育和动作技能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增强,幼儿开始喜欢尝试一些新奇、富有挑战性的动作、玩法的活动。与同伴也开始出现一些合作关系,来获得对身体运动的经验,也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例如”小猴玩纸棒”这个游戏,不仅发展了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而且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了幼儿遵守活动规则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3.大班幼儿体育游戏的实施
大班幼儿身心发展比较稳定,正是活动能力迅速发展时期,对各项动作能够建立很好的条件反射,同时对于游戏的动作性、完整性较感兴趣,可以进行较复杂的动作练习。例如:体育游戏“小熊斗怪兽”就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方式开展,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发展了幼儿的体能以及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三)充分发挥幼儿园现有教具和场地的作用
在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使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例如:生活区对孩子们来说可就是一次小小的考验。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了“小大人”,经过小小的锻炼,现在他们自己洗手、自己穿衣、自己叠被整理床铺、自己吃饭,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为丰富体育游戏的内容,应发挥自制玩具的作用,可利用纸箱、布头、可乐瓶、易拉罐等制成各种玩具,例如小汽车、小推车、高跷、纸棍等,保证幼儿在户外活动中选择玩具的自由。同时,引导幼儿一物多玩,尽玩具材料之用。
二、开展幼儿体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一)安全问题
由于幼儿在身体、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上具有年龄差异,所以会导致在体育游戏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面对安全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容易出现问题的活动材料有清楚的认识,提前防范。其次,对于参加活动有困难的幼儿,应从心理上让幼儿有安全感。再次,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及自我服务的方法,这样幼儿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就不会手足无措了。
(二)兴趣问题
教师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和指导者,应结合幼儿的特点,把体育游戏精心设计成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和内容,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使他们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应注意活动的量力性和调适性
幼儿教师在组织指导幼儿参加体育游戏时应从幼儿身心的承受能力出发,考虑活动强度的量力性和调适性。既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要创设幼儿参加体育游戏的欢乐氛围,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四)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因为幼儿身心发展很快,由于年龄差异而在运动能力表现上的差异也很大。因此,应严格区分不同年龄幼儿的体育游戏活动。小班幼儿活动的人数以2-3人为一组较适宜,中班一起游戏的人数以5-6人为宜;大班则是以集体性游戏为主。另外,就是幼儿在体育游戏活动的时间上,也应根据幼儿的分班而区别对待。小班幼儿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同一个游戏,只能玩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中班幼儿开始能在较长时间从事于一种游戏活动;至于大班幼儿,往往能连续做一种游戏达40-50分钟,甚至还可能更长等。
作为幼儿教师要多反思、多改进,使体育游戏的目标和内容更适宜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兴趣需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游戏,使幼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馨.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2]欧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