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丽
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桥梁,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全新的知识。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必要的环节提出恰当的问题,可以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何处设置问题呢?
第一, 在导入环节设置问题,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好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设疑——求疑——释疑的思维为主线。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节课的起始设置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一半了。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这堂课时,可以通过“逛商店”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这样的问题既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又比较感兴趣,很容易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又如在教学《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问题时,教师可以问: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这样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将沉浸在课间活动的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第二, 在枯燥乏味的环节处设置问题,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接受新知。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非常重要,但是教学比较枯燥时,教师应在此处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采用3种方法精心设置问题。开始先采用“布谜”的方法设置问题,在黑板上写出“222”,问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计算,学生齐答“能”。接着采用“检验”的方法设置问题,让学生说一些3位数,而且是“3的倍数”,教师把这些数变换各数位上的数的位置,如324——342、234、243、432、423。让学生“检验”变换位置后这些数还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都能被3整除?”这时,教师又用激将的方法设置问题:“现在老师和你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出任意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让几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多位数,教师立即能正确、迅速地判断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更觉得新奇,不等教师提问,学生求知欲望被激起来了,迫不急待地期望找出答案。
第三, 在看似简单、理所当然的知识处设置问题,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些数学知识貌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发展因素,教师要从深处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产生疑问,调动学习积极性,就像石子投水,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
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教师从讲桌里取出一个苹果问学生:“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对这个不规则的物体开始感到束手无策。教师引导他们这样思考:能不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答?有些学生很快提出用“割、切、拼”等变形的手段使苹果转化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后,再求它的体积。及时表扬这些学生后,继续设疑:“如果不改变苹果的形状,要求它的体积,该怎么办?”学生又开始沉思,这时教师拿出一个高20厘米,底面积为30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玻璃缸,里面放满了水,很多学生恍然大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举手要求演示自己想出的办法。把苹果放入水中,水立即溢出来了。再用细铁杆取出苹果,水面立即又下降了,这时全体学生不约而同说:“我会求苹果的体积了,它等于溢出的水的体积。”师生共同测出水面下降的高度为1.5厘米,很快计算出苹果的体积为300×1.5=450(立方厘米),学生脸上露出成功的微笑。
第四, 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尤其要善问,要把一系列严肃、抽象和深奥的问题转化为浅显、易懂和简单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正确的答案。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可见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设置问题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无矛盾、无波澜的注入式讲解,容易分散学生精力、注意力,要么使人心飞室外,要么使人昏昏欲睡,而“满堂问”又会使学生神经过于紧张而变得迟钝,因此,设置问题不可过滥,要设在点子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恰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于此设置问题可使学生精力集中,更好地完成任务。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后,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呢?”让学生弄清楚两图形的内在联系,是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备条件。完成了上面的发现后,转而提出第二个问题:“根据上面的发现,我们都知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样计算呢?”由于学生已经有过自己的具体操作,明确了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完全可以独立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就抓住突破点,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攻破了本课的知识难点。
第五, 在知识的衔接处设置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教材中的某些知识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如果不揭示这种关系,会影响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因此,教师在知识衔接处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兩组题:
(1)6.25÷0.5,7.53÷0.3
(2)28÷18 78.6÷11
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既产生问题。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
最后,还要在课堂教学的结束之处设置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下一节新知的欲望。一堂好课,也应该以设置问题而终,使其词已尽,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教师应于教学的结束之处,根据知识的系统性,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既使新旧知识紧密关联,又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教学结束总结完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可以问:那么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推导计算公式时,我们选择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拼摆在一起,转化成已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来研究,再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转化前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于底乘高除以2,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问题。然后,呈现数学文化,介绍数学小知识: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大约在两千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教师总结: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也很了不起!咱们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其实,只用一个三角形也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试一试。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设定,要在恰当的地方提出问题,而不是处处设置问题。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巧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不断运用问题促进学生学习,坚持运用问题架设一座通向真知的桥梁。
(作者单位:方正县实验小学)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