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纪实与反思(2)

2018-07-21 06:36黄海容孟春焕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天门山浪淘沙诗句

黄海容 孟春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认识课后2个生字。

2.学习通过“品文字”“品诗人”“品背景”来“品读”诗词的方法,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国家情怀。

3.通过品读诗句、妙改诗句、为诗谱曲等活动提升语言鉴赏能力,发展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品文字”“品诗人”“品背景”来 “品读”诗词,想像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国家情怀。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诗句、妙改诗句、为诗谱曲等活动提升语言鉴赏能力,发展想像力、批判性思维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是本单元的课文,谁来结合目录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五单元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生结合课件介绍。)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一单元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景的文章。

师:是的,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祖国山河”。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古诗三首》,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 回顾学过的诗词

师:说起中华诗词,这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其中歌咏祖国山河的作品比比皆是,在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来玩个“飞花令”,今天“飞花令”的主题就是祖国山河。

师:我先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说的是庐山。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说的是黄河。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看来,我们在课内外学习了不少有关祖国山河的诗歌。以前学习这类写景的诗词的时候,你们都有什么样的方法呢?

生: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把它背下来。

生:了解诗人,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了解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师:那这些内容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看一些书。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了!还常常从别人那里得到许多信息。那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点新东西!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十课中的两首古诗,它们分别是《望天门山》《浪淘沙》。(出示课件。)

三、 初读诗词,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注意诗歌的节奏,可以用符号试着标出停顿。如果遇到多音字联系語境,想想读音。(学生练读。)

师:读好了吗?谁愿意来试一试,读一读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真是字正腔圆,字音准确,节奏恰当。我们请女同学来读一读。

(女生齐读。)

师:第二首诗,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师:“簸”是本课要学习的生字,在书下注释里有提示,这个字读“bǒ”。同学们可以动笔标一下。

师:我们请男同学为大家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师:男同学读得铿锵有力,展现了黄河的气魄。两首诗都读准了,下面我们来深入品读两首诗。

四、 品读两首诗

(一)品读《望天门山》

1.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学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首《望天门山》。这首诗的作者是著名诗人李白。年幼时期的李白,特别喜欢山。有一次,在读书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世界上还有一座“天门山”。终于在25岁那年,李白辞亲远游,实现了“望天门山”的儿时梦想。那么天门山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我们到李白的诗中去寻找答案吧!请你再读读《望天门山》这首诗,利用你会的方法自学,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生:这首诗写了天门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2.学习“品诗”的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自学得不错。以这儿为起点,今天我们来学点新的,我们来试着“品一品诗”!怎么“品诗”呢?我们就以第一句为例:“天门中断楚江开。”在反复诵读这句诗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字让我特别感兴趣,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是“断”字!

师:看来我们有同感。(出示“断”字。)同学们,你们看“断”原来写成这样,左边是一把刀割断丝绳,右边是一把斧子。本意就是“斩断”“断开”的意思。滚滚长江奔流而来,将天门山一力“断”开,分成了东西两座山。说说此时你看到江水是怎样的?

生:天门山原来是一座山,而楚江把它一下劈开了!这里的水应该是特别急的。

师:那就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

(生读诗。)

师:25岁的李白,终于实现了儿时“望天门山”的梦想,面对这样的天门山,他的心情会——

生:特别激动。

师: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生读诗。)

师:抓住“断”字,我们就从诗句中读出不一样的意境了吧!诗词就是有这样的特点,一字传神。这种“品诗”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3.运用“品诗”的方法,品读分享

师:下面请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试着来品一品这首诗。把诗中值得“品鉴”的字圈画出来,想想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品诗的时候要注意反复读,最好是反复的朗诵。

(生自学自悟。)

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品诗”的收获。

生:我品味的是“碧”字,感受山水一色的清秀的美。李白一定特别喜欢这里的景色。

师: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

(生读诗。)

师:谁来继续分享?

生:我品味的是“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山迎面而来,好像船不动,而山在动一样。

师: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师:谁来继续分享?

生:我品味的是“日边来”,我感受到画面之美。江面上李白乘坐的小船,披着夕阳的光芒,从天水相接的地方,急速驶来。

师:有没有人“品诗”“品”出疑问了呢?

生:我品味的是“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我想水流到这里怎么又回去了呢?

师:是啊!我们只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而在这里李白却用了一个“回”字,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读到这里也有这样的疑问,于是我查了长江在天门山流域的图片,你们看——

…………

师:看明白什么了?

生:是山势改变了水流的方向。

师:此刻的李白,看到这样的大江西去之景,心情——

生:新奇!

师: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

(生读诗。)

师:同学们越来越会读诗了,和你们一起“品诗”真是太有意思了,我喜欢与你们一起品诗中的细节,喜欢与你们一起想象作者的心情,更喜欢和你们一起解开心中的谜团!

4.“趣”创诗作——改字成诗

师:其实“品诗”的乐趣不止如此,还想再知道一个玩法吗?——改。大家都听说过“推敲”的故事吧!“僧推月下门”“ 僧敲月下门”,一字之差,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今天我们来试着改一改“诗仙”李白的诗句,看看我们能改出怎样的意境。说说你想改哪个字,为什么改?

生:我想改“相对出”的“对”字,我把它改“映”。“两岸青山相‘映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觉得“映”字更美!

师:山水相“映”,山山相“映”,人景相“映”,真的是很美!还有谁想试一试吗?

生:我想改“孤帆一片日边来”。把“孤帆”改为“轻舟”,就成了“‘轻舟一片日边来”。李白的心情那么轻快,这样写应该更衬他的心情。

师:我想这样一改,更改出了你“品诗”后的理解和你的心情吧!

(学生羞涩的一笑。)

师:你们看,改一字,就改出你的感受,如果身临其境,你的感受可能更加真切,感受也会有所变化!这也是古人为什么要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

(二)品读第二首诗《浪淘沙》

1.自学品诗,交流感受

师:刚刚我们品析了诗中的文字,品析了不同作者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你看这就是品诗。还可以怎么品诗呢?我们再来看下一首。还是请同学们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方法,先来自学一下这首诗,想想诗中写了什么?

生:这首诗写了黄河壮观的景象。

师:这首诗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值得“品味”一下? 生:老师,我品的是“万里”,这写出了黄河的长,可以看出壮观。

师:真好!还有谁来分享。

生:老师,我品的是“九曲”,写出了黄河有很多弯。

师:黄河何止九道弯啊?这里的九是个“虚数”,写出了黄河的蜿蜒。

生:我品的是“直上”,写出了黄河可以与天河相连,从天上来,一定是壮观的。

师:是啊!正是这样,作者从眼前的黄河想到了天上牛郎织女的生活啊!

2.了解写作背景,再品诗词

师:刚刚同学们谈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其实他以“浪淘沙”为题,共写了九首诗,这九首诗都是反映黄河岸淘金人生活的。我们再来看另外的一首《浪淘沙》。

…………

生:侯王印和美人首饰都是由河底淘的金子做的。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诗人一定是同情淘金人的。

师:这些诗句是诗人在黄河边上看到了淘金者辛苦耕作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体会了作者的家国情怀,我们再来品一品这首诗。看这汹涌澎湃的黄河,于我们是一幅壮美的画面,而对于这些淘金者来说那就是——

生:危险。

师:写到这里作者笔峰一转,从现实一下写到了寄托了人们美好向往的神话传说。对于这些淘金人,他们不奢求王侯金印背后的权力,也不向往美人首饰带来的富贵,他们只希望——

生:像牛郎织女一样,过平静幸福的生活。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悟,再来读一读。

(生读诗。)

师:大家看,刚刚在品诗的时候,我们不仅品了诗中文字,品了诗词的作者,还品了诗词背后的故事。这样来“品诗”,使简简单单的文字,变得丰满而饱含深情。

3.“趣”创诗作——试着找一段旋律来唱一唱

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浪淘沙》这个题目可是有讲究的?

生:“浪淘沙”这是教坊的曲名,而且起源于民间。

师:看来作者刘禹锡应该是以《浪淘沙》为曲,作出此诗的。那我们也来唱唱,把刚才我们从诗中品出来的感悟放进去,好不好?

生:可以呀!

师:最近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叫作《经典咏流传》的节目,你们有看过的吗?我们来现场听一段,这是由凤凰传奇演唱的《将进酒》。巧了,今天我们要表现的这首刘禹锡的《浪淘沙》也是由黄河起句的。你也试试有什么旋律可以表达你“品诗”后的感受的——

(生练习找旋律。)

师:时间有限,有没有人想试一试啊?

(一个学生唱,教师配合着把整首诗唱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诗词在古代都是可以吟唱的,从诗词发展的脉络我们就可以看出,唐诗、宋词、元曲……诗与歌从一开始就是一体的。今天我们试着为刘禹锡的《浪淘沙》谱了曲,随着同学们阅历的增长,对人生感受的丰盈,老师相信你们会对诗词有更深刻的体会,也会创作出更棒的作品。

五、 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了,这节课你学会“品诗”了吗?老师希望在你的生命中,诗词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更应该成为扎根在你心底的经典,当你泛舟江上,两岸青山排闼而来的时候,你会发自己内心的吟诵——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当你看到夕阳下,天空中翱翔的翅膀的时候,你会发自己内心的吟诵——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份经典交予你来继续传承、发扬……下课!

反思

《古诗三首》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十课。这节课执教的是其中的两首:《望天门山》和《浪淘沙》。

在考虑到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见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通过“品文字”“品诗人”“品背景”来“品读”诗词的方法,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国家情怀。“品诗”本身是一个比较强调个性“思维”活动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品读诗句、妙改诗句、为诗谱曲等活动发展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达成了教学目标。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诗的方法,课堂上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品诗”的方法。教学中,我先以《望天门山》的“断”字为例,为学生示范了如何“品诗”,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诗。我们在“品文字”“品诗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为学生介绍了写诗的背景,从“讲诗词背后的故事的角度”丰满对诗的理解,通过“品背景”来体会诗人的国家情怀,同时也体会“品诗”的乐趣。

说到“乐趣”,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点,做为一名小语人,真心地希望通过这样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品詩”的乐趣,从而愿意深入地走进中华经典。所以在学习两首诗的时候,分别设计了带着自己“品诗”的感受,“改诗”“唱诗”的创作环节。将“品诗”的感悟与个性化的思考和音乐结合起来,给学生审美创造的空间。只要他们在思考,他们喜欢,经典就一定会以勃勃的生机传承下去……

当然,教学总是会留有遗憾的,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瑕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课堂品质。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天门山浪淘沙诗句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天门山
《望天门山》
浪淘沙
巧用诗句育新人
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