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节约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求,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小学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尚处于起步阶段。结合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实际,分析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节约型社会;教育资源;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21-0130-03
1 前言
建设节约型校园一般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自然资源使用上杜绝浪费和降低消耗,即要求师生员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减少对资源的浪费,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预期效果;
二是对教育资源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即要求学校努力提高各种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农村中小学在校园资源配置各方面都与城市的中小学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不仅肩负着节约的使命,更重要的是通过节约型校园建设达到各类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各类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本文联系农村中小学校园运行的实际状况,分析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策略。
2 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大意义
创建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单元,积极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中小学因不具备区位优势,所以必须通过节约型校园建设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既有利于自身发展,也将加速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优化校园自然资源配置,提高师生节约意识 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位于村落之中,其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收费情况等相对于城市校园来说有很大的不同。就水资源而言,一些农村中小学水资源比较丰富,每个校园拥有一口独立水井,但存在水资源浪费情况。
鉴于此,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校园师生的节约意识,使自然资源较为充沛的农村中小学师生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区域间的资源调动,合理地优化配置,通过区位的合理规划,使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的农村中小学也能够获得满足需要的自然资源。因此,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园的自然资源配置,提高师生节约意识,对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 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在师资、硬件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距。现今,农村中小学的地理位置分布大多以“中心校”为中心,村落学校为各个村落教学基础单位的形式,这种形式常见于小学。正是因为这种地理分布,再加之农村地区教学条件等其他原因,致使村落中小学的硬件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与“中心校”、城市中小学相比存在的差距愈发加大,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发展。因此,对教育资源加强管理,优化配置,即要求学校努力提高各种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科学的调动和管理,整合距离较近的村落中小学,统筹区域内部优秀教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助力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中小学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取得一些成绩,但节约型校园建设在农村中小学日常运行中并未普及。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全国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部分,其对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中小学是个体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是个体成年走入社会前素质养成的场所。
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一方面能够优化农村中小学自然资源配置和教学资源配置,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校园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园里一旦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將会用节约的方式去学习和生活,也会将这种良好的理念和意识延伸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带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活动,助力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良好风尚。
3 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的建设。联系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实际,可以将问题凝练为以下几点。
尚未形成校园节约型文化体系 校园节约型文化的形成是开展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必要条件。只有形成校园节约型文化,才能提高学生、教师及校园管理人员的节约意识。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农村中小学也开展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活动,这些活动基本围绕日常的教学展开,校园节约型文化并没有被纳入建设整体规划之中。从学生角度来讲,如若未形成校园节约型文化氛围,那么,学生很难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从教师角度来讲,如果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就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节约教育;从校园管理者角度来讲,如果校园节约型文化没有纳入学校管理议事日程,就很难进行校园的自然资源节约管理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缺乏管理创新 从实践中来看,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任重而道远。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仍实施陈旧的自然资源和教育资源管理模式,校园建设的主要精力投放于教学之中,除教学外,也只能进行一些普通的校园文化建设,甚至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不曾触碰过的领域。再加之农村中小学的运营和管理早已形成一套模式或者流程,如果这种格局一旦发生变化,如合并村落小学,整合优秀教师资源等,必定会对现有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流程造成很大冲击,加大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难度。但是,没有管理上的创新就不会有管理上的进步,因此,农村中小学必须进行管理上的改革和创新,有效地对自然资源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节约意识。
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 考核和监督是制度和机制落实的必要手段。在農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进程中,考核和监督机制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并没有将节约型校园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另一种是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但缺乏执行。由于考核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直接导致农村中小学对节约型校园建设不重视,影响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开展。
4 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策略
建立科学的节约评价指标体系 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建立科学的节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节约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其次要科学地选取指标,最后建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要遵循以下几点。
1)系统性。在建立节约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切不可单一以某一项作为衡量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标准,而是需要从校园内部整体以及各个校园间的系统联动进行评价。
2)科学性。在建立节约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建设、管理活动的规律,不能脱离农村中小学自身的实际,故评价指标的选取既要体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所有校园的一般要求,也要结合本校实际,但总的要求是指标确定要有科学性。
3)前瞻性,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一定要考虑到农村中小学的发展方向和实际,用以引导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指标的选取可以集思广益,尤其要注重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意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对校园和学生是最为了解的,能够准确地提出符合当地农村中小学实际的节约指标体系的指标。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将制度建设、资源消耗、资源整合、校园内部考核监督机制作为主要指标。
加强校园内部的节约文化建设 节约型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所以节约型文化建设工作可以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加强校园内部节约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节约意识,教师在实践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培育和节约行为的引导。要让教师意识到,传道授业解惑是其最基本的责任,况且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在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早有体现,自孔子以来的中国历代教育家都教育学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必须要加强教师的节约意识。
其次,举办校园节约文化活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在节约文化建设中亦是如此。相比于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更具备开展校园节约文化活动的优势,农村中小学的校址更贴近自然,能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自然的美好,得知校园资源来之不易。通过校园节约文化活动,学生能够从思想上提高对履行节约的重要性的认识。
最后,将节约文化建设纳入校园内部考核,是从客观上对教师和学生给予一定的约束力,也能够从制度层面上加强校园内部的节约文化建设。
强化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能力建设 开展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一靠机制,二靠管理者的能力,其中管理者的能力是在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中最为活跃、能动的因素。农村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责任主体为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的校长。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对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认识、对工作的态度和热情,统筹、协调能力,将成为提高这项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关前.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意义解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164-166.
[2]屈利娟,钱铭,胡斌.节约型校园建设:理论思考与路径选择[J].高校后勤研究,2009(1):116-117.
[3]韩宇.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47.
[4]邢相勤,徐岩,徐家忠,等.建设节约型校园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J].中国高等教育,2007(8):18-19.
[5]齐卫东.关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思考[J].教学研究,
2006(6):506-508.
[6]陈明娟.浅论“节约型校园”建设[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3):239-242.
[7]宋明钧.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19-21.
[8]冯树清.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思考[J].理论前沿,
2006(16):47-48.作者:何迎春,公主岭市第七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13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