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童雪梅,杨 榕,张 萍,黄 建*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与生理学系,上海 200025)
代谢生物化学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系统整合课程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回顾该整合课程的建设历程,阐述该课程实施的教学理念,统计分析医学生对代谢生物化学调查问卷的反馈评价,总结模块式教学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于以后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学生。
回顾分析代谢生物化学整合课程的设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以邮件的方式发放,学生独立填写后由第三方负责回收和统计,采用无记名方式,以保证结果的可信度。共发放调查问卷418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0.7%。
生物化学属于医学院校本科生教育阶段四大必修基础学科之一,但由于概念抽象、知识点繁多、与临床实践知识缺乏联系等原因,很多医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不高,考试挂科现象比较多,因此课程改革日益迫切[1]。随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推出模块式教学改革,生物化学教学课程组和生理学教学课程组构建了新的代谢生物化学教学模块。该模块整合了原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的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生理学教学内容中的能量代谢及体温调节,以物质代谢为基础,以能量代谢(ATP)为线索,追踪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来龙去脉,并将正常的机能状态(体温调节)和异常的疾病状态(发热)融合起来,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授课,使医学生获得更直观的相关理论知识。
依据代谢生物化学模块的特点,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了《代谢生物化学》讲义。本课程具体授课章节和课时数如下(见表1),计理论课27课时,讨论课3课时。
表1 代谢生物化学整合课程授课安排
有别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模块式教学的上课形式转变为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讲授/全体讨论的有机结合。(1)在前期理论课的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理论授课为主,穿插案例的讲解和讨论,注重师生互动,并特别注重英文专业词汇的教学。(2)在后期讨论课中,主要以学生讲授、全体讨论为主。立足于所学基础知识,适当联系临床,我们针对不同章节拟定讨论题目,例如:从血浆脂蛋白代谢讨论高脂血症可能的发病机制;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人体的体温是如何保持恒定的?“单纯性肥胖”和“临床酮酸症病因”等议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非常高。
1.优化考核方式。在授课内容和形式改革的同时,代谢生物化学课程摒弃了“一考定一科”的传统模式,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并逐年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1)平时学习成绩。主要由原版英文课件翻译与讨论课成绩2部分组成。翻译促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和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课堂上发言、提问、 解答等所有形式都算有效分,不拘泥于答案是否正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将学生的积极互动和主动参与在成绩考核中体现出来。(2)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模式,但是大幅减少了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了主观题和综合题的数量,旨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鼓励学生英文答题。
2.重视日常意见反馈。利用课程网站和期中师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并在教师集体备课过程中进行讨论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3.开展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获取教学评价的重要途径。近期开展了针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约80%的学生对代谢生物化学模块式授课模式和理念整体认可(非常或比较符合),80-90%的学生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
表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对代谢生物化学模块式授课的认可程度(%)
表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对代谢生物化学模块式授课效果的评价(%)
在调查问卷中,共有312名学生(82.3%)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这门整合课程非常感兴趣并且非常重视。所提的建议主要涉及讨论课的内容和形式、如何解决课时数减少而学习内容增加的矛盾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课程网站资源等方面。
调查问卷中有学生提出:虽然在教材上进行了整合,但由于不同章节由不同老师授课,对章节间的联系有所忽视,无形中削弱了整合的概念。教学团队会进一步加强整合研究,从大纲和教材入手分析知识点的整合问题,在章节的结尾和课程的最后设置专门的总结和整合的部分,真正实现课程的“无缝对接”。
85.2%的学生认同讨论课对更好地学习代谢生物化学是有帮助的,并且讨论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对缓解课时压缩而学习内容不减的矛盾有积极的意义。58.2%的学生认为目前讨论课的活动形式还有待于改进,例如:小组人数宜控制在10-15人左右;可采取“学生自主选题+老师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不同的形式多开展几次,既可以是自学内容的讨论,也可以是学习总结的思维导图,还可以是案例分析等。学生的建议可行性非常高,我们将在后期的教学中逐步改善。
由于授课教师来自于不同的教研组,受传统教学方式和专业背景的影响,使部分授课内容没有达到系统整合的目标。下一步将通过教学团队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外校同行交流等方式,实现教师由传统专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使整合课程的教学真正达到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