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当前,武器装备实战化运用理念日趋深入,用户对装备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军委提出了“能打仗、打胜仗”“坚持作战需求的根本牵引、实战化运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装备建设一系列指示精神,明确了“两成两力”建设目标,将装备保障能力提升至与战斗力同等重要的水平。提升装备实战化保障能力,构建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实现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障是导弹武器装备形成实战能力的客观要求。
新一代武器装备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设备集成度高、技术复杂、使用操作简单,由用户承担的基层级维修项目越来越少,工业部门承担的保障项目越来越多,对保障资源和人员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总结前期保障任务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贴近实战的装备保障模式和管理机制,研究适应用户需求和装备特点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保障手段,构建形成一套全流程、全要素、以实战化为核心的装备保障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为进一步构建并完善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体系和同类保障任务的开展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我国当前航天装备产品具有论证、在研、在役并行开展的现状特点,导致型号设计师队伍在承担新型号研制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大量售后保障工作,综合保障任务繁重,难度加大,传统的装备技术保障模式已难以满足用户保障任务需求,需要探索新的保障模式,以提升保障工作效率,更好地满足实战化保障需求。
表1 保障任务全流程管理关键要素表
按照“系统筹划、分步实施、紧盯重点、过程闭环”的工作思路,围绕用户提出的实战化保障总体需求,在总结前期装备保障经验的基础上,从管理层面识别梳理重点工作项目和过程管理关键要素,建立起一套包括需求对接、任务分析、方案制定、任务准备、任务实施、任务总结、用户反馈、持续改进的装备技术保障标准化工作流程,总结形成覆盖保障任务全周期、全要素的规范化保障管理模式,为实现武器装备“被动保障”向“精准保障”转变、建立高效规范的军民融合式保障体系奠定基础。保障任务全流程管理关键要素见表1。
在装备保障任务启动阶段,对用户保障需求进行有效识别是首要工作。随着实战化理念的日趋深入,用户在装备训练使用过程中越来越强调贴近实战,模拟真实作战环境和装备操作环节进一步优化使用流程,以更好地满足实战化作战使用需求。与传统保障模式相比,实战化装备模式对装备本身指标性能、保障能力、配套资源以及保障任务实施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保障任务实施前需要主动与用户对接保障任务需求,深入了解用户保障任务的背景、拟达到的目标、保障工作的具体要求、保障任务的主要内容。充分了解保障装备产品类型、保障任务执行地域、保障任务时间安排、保障技术的要求,与用户协调明确双方职责分工,确定拟采取的保障模式及工作原则,并协助用户完成保障需求任务书制定,以此作为保障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
在保障任务实施前明确双方责任界线及分工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工业部门负责技术抓总,双方共同承担装备整修任务,专业设备一般由工业部门负责承修,通用设备一般由具备一定承修能力的修理厂承担,工业部门提供技术咨询和把关,对修竣装备的售后服务按照“谁承修谁负责”的原则进行。
在明确识别用户需求后,需要开展保障任务分析工作,明确保障任务的重点、难点,应特别关注的注意事项。组织型号专家队伍,按照用户提出的任务保障需求,梳理装备准备、工作启动、任务实施、过程控制、任务完成等各环节,从性能指标、保障能力、配套资源、技术文件等方面,全面梳理保障任务顺利完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影响保障任务的薄弱环节、制约因素和关键节点,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为保障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
围绕用户提出的保障任务需求,基于对保障任务的全面综合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完成保障技术方案制定。以完成用户保障任务为核心目标,确定保障对象、明确保障任务,与用户协商确定保障工作的具体目标,明确参加保障任务装备的技术状态,需开展的技术研究、试验验证工作,确定保障实施工作流程、实施步骤及技术途径。梳理并列出需准备的保障资源、需生产的备品备件产品、需开展的技术准备工作等,按照用户要求的时间节点制定保障工作总体实施计划,明确关键性节点及标志完成项目。在保障总体方案中,还应对双方保障任务的工作范围、责任分工、职责要求、完成标准进行进一步明确。在开展保障总体技术方案制定时,要加强与用户协调沟通,总体方案应通过用户组织的评审。
技术准备。依据保障任务总体技术方案,按照实战化训练使用要求,围绕装备使用性及保障性的提高,开展技术攻关及试验工作,制定细化技术方案及试验大纲,明确技术研究及试验目的、产品状态、试验方案、评定标准等,以此作为研究试验工作开展和实施的依据。对于不符合任务技术要求的装备产品制定整修改进措施,通过试验进行验证评估。组织型号队伍及相关单位开展参试装备产品安全性分析及风险评估,确认和复查参试装备产品技术状态,对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按质量要求归零或给出不影响任务执行的明确结论。
产品准备。产品准备包括装备产品遴选及整修、产品新投及改制、备品备件生产等工作。产品准备是装备产品参加保障任务前准备阶段的工作重点。组织各承修、承制单位对产品生产及整修改进任务进行认真分析和统筹策划,细化制定生产整修计划,积极与用户核对梳理,形成消耗件、易损件及长周期产品备件表,提前做好长周期备件备料生产,通过关键节点设置及监控提前识别过程短线及风险,加强任务过程计划节点管控及问题协调,集合多方力量加大生产任务进度协调力度,及时组织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产品准备工作顺利完成。
人员准备。人员准备主要包括组建保障队伍和对用户开展技术培训2个部分内容。围绕保障任务人员准备的需求,建立一支精干有效的技术保障队伍,精简现场执行任务人员,严格控制现场人员数量,合理设置任务岗位,指导用户进行技术把关、技术问题分析处理和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等工作。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按照“军民融合、训战一体”的总体思路,采用预备役保障管理模式,建立“统一指挥、整体联动、前后协作、快速反应”的前后方联动机制,前方保障队伍与后方支持团队紧密协作,共同完成保障任务。后方技术专家咨询组负责远程技术支持及把关,待装备进场后实时待命,及时分析处理前方质量专员传递的质量问题信息,提出分析处理意见并反馈靶场,必要情况下进场解决相关问题。后方人员要能做到随时集中、随时进场、随时解决靶场出现的问题;加强后方技术专家力量保证,切实做到能够及时处理问题,对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把关、审查、评审,对前方决策提供技术支持。针对任务特点,结合装备整修、改装、质量复查、出厂测试等工作,组织对用户相关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帮助用户提升基础理论水平、用装能力和对故障现象的识别、分析能力。
文件准备。参照以往保障任务经验和用户训练、使用需求,在开展产品准备的同时组织各有关单位开展任务装备产品操作检查、保养维护、问题处理、故障预案等保障性文件编制、梳理,按照参试装备使用不同剖面,针对用户检验任务实施过程各阶段分别形成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处理方式的故障预案表和对应不同阶段侧重点的不同操作检查表,形成保障性文件资料,作为有效指导用户开展训练及各项装备保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为保证任务顺利实施,应主动加强与用户对接协调,军地联合成立由军方机关、基地部队、装备研究院、工业部门承研承制单位参加的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共同研究保障任务总体需求,制定工作计划,解决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型号队伍及相关单位,构建专业化、快速响应保障工作机制,按照用户提出的保障需求和工作计划实施保障工作,针对用户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提出的应急保障需求,确保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成立任务保障组织机构。为保证工作高效顺畅、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双方联合成立装备保障任务领导小组,由主管机关、装备研究院、相关军事代表机构、工业部门单位组成,定期组织召开保障工作协调会,通报工作计划及进展,协调解决装备保障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保障任务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协调组、技术咨询组、质量检验组和现场保障组,计划协调组负责保障任务的组织、计划与协调,技术咨询组负责保障技术方案的确定、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咨询等,质量检验组负责整修改进技术质量监控,现场保障组负责现场技术保障实施工作。
建立计划协调机制。为了确保装备交付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处理,建立双方联合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双向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定期会议、信息传送等多种形式,将用户在装备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承研单位综合保障管理部门,工业部门内部相应建立保障任务协调机制,组织型号及相关单位抽调型号队伍精干力量,针对问题快速制定解决方案,根据用户需求随时开展支援保障工作,为保障任务开展提供技术指导及决策咨询。
保障任务实施。在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组织保障队伍进驻现场,实施保障工作。按照用户要求开展装备现场集中整治,严格按照日、周、月技术状态检查表和相应保障文件定时开展装备技术状态检查工作,确保装备状态满足用户训练、合练及预演要求。任务现场保障工作以故障快速处理和应急预案实施为核心,以前期已制定的各类故障预案为基础,对各类预想故障提出对应解决措施,如遇突发问题或紧急情况按照预案快速处理。同时,在后方组建技术支持专家组,与现场保障人员形成联动,确保突发问题快速解决。任务完成后,配合用户完成装备归建及状态恢复工作。
明确质量管控要求。以参试装备产品在执行任务期间“零故障”为工作目标,坚持面向产品、问题导向、风险导向,由研究院制定任务保障工作质量保证总体要求,从技术状态、生产过程控制、产品验收、质量复查、整返修检查、问题处置、量化应急保障措施和预案等方面明确质量工作要求。组织各相关任务承担单位,制定厂所级质量管控要求,为抓好过程质量控制明确文件依据。
开展质量回溯。在装备进场前准备工作阶段,组织各相关单位全面开展设计质量复查和产品生产质量回溯,通过质量回溯工作对参阅装备研制阶段、批生产阶段及用户使用阶段质量问题进行识别及复查,复查设计“三单”,即生产过程工艺文件单、工艺更改单、代料单,完成参加任务装备型号质量回溯报告,并通过用户评审给出参训装备履历清楚、性能良好、质量可靠、回溯信息完整可信、满足任务使用要求的结论。
质量回溯工作将设计复查和产品问题复查相结合,是对从设计到生产再到使用环节的全面质量复查,通过质量回溯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参加任务型号装备的设计状态、实物状态进行摸底,对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识别,为装备可靠性提升和故障预案编制提供了有效支撑。
“两预一找”工作。在正式任务开始前,结合装备产品集中整治及质量认证工作,全面开展以装备故障预想预防和问题查找为主题的“两预一找”质量专项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前、后方技术保障人员对装备技术状态、操作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想,对影响装备操作性能的薄弱环节进行排查预防。
“两预一找”质量专题工作是对装备正式参加保障任务前的全面检查,是任务实施前固化装备质量技术状态的有效手段。
问题处理及归零。高度关注生产及训练任务期间的质量问题,依托任务保障组织机构,由总体单位负责质量问题技术抓总,相关设计单位、厂家配合开展问题分析处理及归零工作,过程发生的质量问题均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处理,尽量减少对产品交付和用户训练产生影响。对于出现的故障问题按照航天归零标准完成问题归零,确保所有现场问题均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处理,得到用户认可。
在完成保障任务后,组织型号队伍及各相关单位及时开展任务总结,总结保障工作经验,固化管理流程。按照保障技术文件和管理过程文件,梳理汇总任务归档文件,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形成AVIDM文件归档计划,对后续保障任务的开展提供资料与参照模板。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电话、会议、满意度调查等方式,针对保障工作内容与用户进行及时沟通,填写售后服务信息反馈单和用户满意度调查表。
针对保障任务实施过程中用户反馈的装备及使用过程的问题,组织型号队伍开展专题研究,从武器装备性能提升、戒备状态提升等方面制定持续改进措施。一方面加强在役武器型号实战化改进工作,对用户反馈的装备训练使用出现的相关问题,分层次、分阶段在延寿整修、批次改进中实施落实;同时,进一步加强装备训练使用流程优化研究,梳理简化靶场测试操作项目,对用户用装需求进行优化设计,以更好满足用户实战化作战使用需求。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直高度重视战略武器装备综合保障工作,将其作为提升装备实战化能力、确保装备战备完好性的重要手段,在武器装备综合保障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探索建立贴近实战的装备保障模式和管理机制,持续提升装备保障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圆满完成了以某型号实战化作战检验为代表的多个重大专项保障任务,高标准完成了多个型号的批次延寿整修、训练发射保障、巡检巡修、用户培训等各类保障任务,有效推进了用户装备实战化建设进程,对提升导弹战备状态和实战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用户提升装备实战化保障能力提供了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