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豪
阅读教学中品析词句的指导,可以从两个方面确定目标:一是通过品析词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二是通过品析词句,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运用关键词句表达思想感情的。前者的落脚点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后者的落脚点指向表达方法的认识。
我们来研读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的两个设计。
【设计一】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哪句话最能体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生1: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生2: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师:课文的最后一段就两句话。这两句话都能体现出司马迁的发愤(重读“发愤”),请同学们完整地朗读这段话,读完后有哪些关键词映入你的眼帘?
生3:前无古人。
生4:耗尽、毕生、心血。
生5:还有“生命”。
师: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他的“发愤”?
生6:耗尽、毕生。
师:耗尽了毕生的什么?
生6: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师:放在一起,用一个词语来说。
生6:毕生心血。
师:毕生心血,好!还有一个词语?
生7:是他用生命写成。
师(板书:毕生心血,生命写成):我们一起来读这两个词语。(师范读,生齐读)现在,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在这一句话中,再来读一读,体会司马迁的“发愤”。(齐读)
这个课例可以讨论两个问题。
一是品析词句的目标指向。课例中品读的目标主要指向对司马迁“发愤”精神的理解。教师虽然引导学生品读了这些关键词语,学生也体会到了这些关键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但没有真正体会到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将“发愤”这层意思表达清楚、具体的。其实阅读教学中的品析词句应分两步走:一是体会这些词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二是体会这些思想情感是用哪些适当的词语、句子表达清楚的。第一步是理解思想内容,第二步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品析词句的重点是第二步。
其次是品读课文应该如何抓关键词句。这个课例中,教师抓住“毕生心血、生命写成”,试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发愤”写作的精神。这两个词语抓得并不错,但这段话中能够表现司马迁发愤精神的绝不止这两个词。“整整13年”“60岁”“52万字”“前无古人的著作”等都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作的精神。教师只抓住认为特别重要的两个词,否定了学生可能会抓的其他词,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并且会对学生的认识产生误导。其实品析词句是一个极其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每个人欣赏能力不同,欣赏角度各异,品读到的关键词、句也一定各不相同,所以不可要求学生品读的词句与教师品读的完全一致,更不可将教师品读的结果强加给学生。
我们再研读第二个课例。
【设计二】
一、指导朗读
下面这句话体现出司马迁发愤写作的精神:“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二、画出关键词语
你觉得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反映出司马迁的发愤,把这些词语画出来。(学生画了“前无古人、耗尽、毕生、心血、生命”“整整,52万字”“终于、辉煌巨著”。)
三、学习品析词句的方法
1.比较下面两句话,意思一样吗?体会一下,两句话表达效果有什么区别?
A.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B.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
2.比较、体会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效果。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13年时间,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史记》。
3.比较、体会句子中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史记》。
4.比较、体会句子中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5.讨论方法,小结:品析词句,一是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抓关键词句,二是通过比较发现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作用。这样阅读课文,你就能发现课文表达上的精妙,学到更多遣词造句的方法。
品析词句如果仅仅是画出关键词句进行体会,其价值往往非常有限,因为学生虽然能知其然,但往往不容易知其所以然。这个课例之所以指导比较成功,是因为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关键词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对表现司马迁的发愤起了什么作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認识这些词是关键词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课例中,教师着眼于品析词句的方法指导,指导过程非常细致具体。认识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对小学生而言难度很大。课例中,教师用添加带点词语、层层剥笋的方法,具体而实感地凸显出这些关键词语运用的妙处,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不仅理解了司马迁的发愤精神,更体会到了品析词句的方法:品析词句不仅要抓关键词句,还要通过比较,才能真正发现关键词句在表达上的作用。这样的指导对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小学生认知特点是直观、感性的。
品词品句指导到这里还没有完成。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又添加了一个品析词句的实践练习,让学生将学到的方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四、品词析句实践
反复朗读下面的句子,比较、体会哪些词语、句子能够体现司马迁发愤著述的精神,画出这些词句。
实践一:品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交流:“全都”“重又”“一行行”“工整”等词语写出了司马迁的发愤。)
实践二:品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交流:“前无古人”“耗尽”“是他用生命写成的”等,用词用句都很精当。)
实践三:品读其他段落,发现课文中用的好的词句。
五、总结品析词句的方法
这堂课我们通过品析词句,对司马迁发愤著述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下面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品析词句的方法。
讨论结束后,师生小结:其实品析词句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围绕“发愤”找出关键词句,并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比较,如“司马迁发愤写作,完成了《史记》的写作”,句子也是通的,但加上“整整”“终于”等词语更加突出了司马迁的发愤;可以用改换词语的方法比较,如“辉煌巨著”的意思就是“著作”,课文不用“著作”而用“辉煌巨著”,就强调了《史记》的价值;还可以用变换句子的方法比较,如将“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改成“终于完成了《史记》”后意思相同,但原句的同义反复更好地突出了《史记》的不同凡响,等等。阅读课文,我们不但要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还要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彩。这样阅读课文,我们就能发现课文表达上的精妙,
这堂课教师抓住“发愤”设计了五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品析词句的方法。整个指导过程具体、合理、有效:首先找出能突显司马迁“发愤”的词句;接着以一句比较典型的句子为例,引导学生品析词句,这一步指导得具体、细致而直观,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然后抓住三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品析词句的实践练习,这一步设计很关键,学生对一种方法的学习,仅仅理解是不够的,必须要经过反复的实践练习才能真正学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品析词句的方法进行总結,指出这种方法在阅读中的作用。通过这样具体细致的指导,相信大部分学生会初步掌握品析词句的方法。
当然,要学会品析词句的方法,仅凭这样一次指导和有限几次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不过,只要教师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坚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学到的方法品析词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练习,相信学生能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