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成长五点启示

2018-07-18 08:02刘堂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
未来教育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育家李老师吉林

刘堂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

情境教育是国家级成果,李吉林老师是国宝级的教育家,同时,李老师也是绝对接地气的。她就在校园里,就在孩子们中间,她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一名普通小学教师成长为一名中国本土的、并且率先走向世界的著名教育家,奥秘何在?我们研修推广情境教育这项国家级成果,不仅要学习推广情境教育本身的先进理念、成熟经验和实操方法,也要学习弘扬李吉林老师教育家的情怀、境界和智慧,还要学习研究李吉林老师专业成长的成功经验、方法途径和基本规律。

“情怀”启示:以教育家情怀育人

要成为教育家,特别是要成为大教育家,非有相应的情怀不可。“情”是崇高的感情,“怀”是宽广的胸怀,两者融合就是情怀。李吉林老师有一句名言:“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在她60年教师职业生涯中,始终都是这样践行的。登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她就在心中立下誓言:“既是小学老师就要教好学生,这是我的本分。”她开展“情境教学”探索的动因,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当时封闭的课堂,对儿童的灵性、求知欲、向上性是扼杀和摧残的,她想方设法要将孩子从封闭的传统教育的捆绑中解脱出来。她把儿童作为自己的挚爱和心灵寄托。对于神圣的教育,她认为必须虔诚相待,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为了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不仅为儿童明天的发展,还要为他们当下的童年获得最初的人生幸福。这种庄严的使命感召唤着李吉林老师,驱动着她披荆斩棘、探索前行。为了儿童的发展,是李老师的终身追求,也是她教育理念的核心,她把人生的黄金岁月悉数交给了儿童,全身心地沉浸在情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中。正如著名教育家、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先生所说:“我敬重她热爱儿童,热爱学生,忠诚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为了教好学生,她总是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教育好每个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儿童享有快乐童年和万岁童心,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崇高,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花蕾的呵护与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持,顺应儿童天性,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守教育人的良知,绝不在教育生活中掺杂半点功利与私念,这就是以教育家情怀育人,这就是李吉林老师能成为著名教育家的根本原因。

“学力”启示:精益多师成一家

李吉林老师具有非凡的学习力,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无止境是她鲜明的个性特征。李吉林老师的学历并不高,中师毕业即从事小学教师工作,但她说“我的大学在小学”。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我们一线教师理论匮乏,是短处。是短处就得补!为了情境教育,我早就开始‘啃’理论了,我读到的第一本理论书籍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我连夜贪婪地读。那时,借书、抄书、买书、记笔记、做卡片是经常的功课,比做学生时还要用功。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美学的书我都尽量找来读,西方教育名家的论述也不放过。但我并不求全,但求化为己有、学以致用,这颇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例如‘场论’我没少学,使我懂得人为优化的情境就是一个‘心理场’。为了‘补短’,我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

情境教育最初的启发来自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情境教育的理论灵感来自《文心雕龙》的“意境说”。她甚至从脑科学中寻找到了情境教育的部分科学依据。李吉林老师简直是一个学习狂人,当然,她也是一个学习智者。正如著名教育家、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先生对她的评价:她五十年来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她向中外教育大师学,向其他学科的专家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精益多师,终于自成一家。

“沃土”启示:植根实践沃土

中国教育家成长的必由之路就是深深根植于教育改革实践的沃土。李吉林老师开始情境教学实验,就是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了问题——课堂上没有形象、没有情感、没有生气。她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宽厚的怀抱中去,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孩子写出了一篇篇颇有灵性的日记。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格局,让她顺其自然地创造了观察情境说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等崭新的儿童习作范式。她真切地体会到,创新就是寻求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路径。从情境作文到情境阅读,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体系的整体建构,李吉林老师都脚踏实地,立足于教育改革实践,同时又能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去探索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家都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经受次次失败与挫折,最终寻找到解决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途径,从而引导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这不正好印证了李吉林老师的成功经历和成长规律吗?

“周边”启示:借力周边学科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李老师是一位善于借风借力的智者,在情境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她深感就语文想语文,束缚在学科里思考走不出新路。由此,她想到美学、艺术,并找到美学的书刊来读。跨学科的思考,借鉴边缘学科,拓宽了她创新的思路。教育学、美学、哲学都是相近的,而文学和艺术更是相通的。这种相近、相通的周边学科帮助她跳出本学科,打开思路、找到灵感。

综合学习美学的心得和对艺术的理解,李吉林老师找到了新思路:利用艺术让语文教学美起来。并提出了“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课题,她是这样具体操作的:先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将简笔画、剪贴画以及实物与图画共同组合画面,课堂就生动多了。至于无法用图画再现的课文又怎么办呢?她又想到了音乐,音乐往往比图画更丰富、更强烈。音乐像文学一样,也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广远的意境,儿童很容易从音乐的旋律、节奏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相似的联想和想象。

“感悟”启示:感悟提升理论概括

李吉林老师说:“我深感在创新中,作为实际工作者贵在一个‘悟’字。”“感悟”是李吉林老师学术品质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在谈到如何以感悟提升理论概括时,她如数家珍:“我习惯反思,反思又产生顿悟,由此进行概括、提升,就有了自己的主张和思想。我从‘意境说’中概括出‘真’‘情’‘思’‘美’四大特点。‘意境说’的阐述引起我极大的共鸣。时间久了,体验深了,真没想到感悟会帮助我提升理论概括。让我构建了情境课程的操作体系,提出‘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五条操作要义,从而推动情境课程日益走向大众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概括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时,李老师就提出“以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这些理论概括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受到“意境说”的启示、感悟而生成的。“暗示导入”“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心理场整合”四大原理,也是李老师从20多年的一个一个教学案例中去粗取精、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寻找事物的相似点抽象、概括出来的。整个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也都是她感悟概括出来的。李吉林老师的感悟是高层次的,而高层次的感悟与自身的心境和心力有直接关系,对儿童的超常挚爱,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决心要走出一条中国教育自己的路子的高远志向,正是李吉林老师心境和心力的坚强支撑。

猜你喜欢
教育家李老师吉林
教育家与儿童
该得奖的李老师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卷
宠物难伺候
爱读书的大教育家
舍不得您,李老师
教育家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