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课程开发的膨胀期
——以北京市京源学校为例

2018-07-18 07:57孙清亚北大附属廊坊益田同文学校中方校长北京市京源学校原副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校本学校课程

孙清亚/北大附属廊坊益田同文学校中方校长、北京市京源学校原副校长

孙清亚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现如今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开发几门校本课程似乎是不合格的,于是出现一些新奇的课程现象,如“课程超市”“超级课程学校”,同时滋生许多伪课程、假课程、垃圾课程、短命课程、闪电课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乱象:

乱象一:滥用“活动即课程”理念,把学校一切活动都说成是课程。如过去的升旗仪式变成了“升旗课程”,成人仪式变成了“成人课程”,班会活动变成了“班会课程”。

乱象二:“课程开发”的界限模糊,导致开发对象不清,有的仅仅是对国家课程的某个模块的某个章节进行校本化改造或其中的某一个实践活动,就被说成是一门课程,如“英语听力课程”“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等等。

乱象三:有关课程概念认识肤浅,缺乏基本界定,导致课程门类鱼龙混杂。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不分,如《XX社区垃圾桶布点科学性调查研究》本是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活动,被说成是一门课程,显然缺乏课程常识。

乱象四:课程开发过程中缺乏学校课程文化,许多学校开发的课程都是因为学校领导的喜好或舶来品,如STEM课程、古钱币课程、JA课程等。

出现以上课程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学校处于学校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在我国近十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课程开发大致有三个阶段,即课程匮乏期、课程膨胀期和课程收敛期。第一阶段是课程匮乏期,有的地区和学校由于师资匮乏和学校资源不足,国家课程也没有开齐开足,也就无法开展学校课程开发。第二阶段是课程膨胀期,随着课改逐渐深入,各学校课程开发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出现了可供学生多元选择的课程,但是由于过度开发,导致“课程浪费、课程剩余、超级课程学校”等现象的出现。同时,各学校经历大量的课程开发试验,也积累了许多课程开发的有益实践经验,部分优秀学校进入第三阶段——课程收敛期,逐渐走向成熟、稳定、可靠的课程开发状态。

目前,大多数学校处于课程膨胀期。下面,以北京市京源学校为例,谈谈如何从“课程膨胀期”过渡到“课程收敛期”?

北京市京源学校是一所集中学、小学、幼儿园于一体的实验性学校。“为人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是办学的核心理念,“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致力于建设一所全面发展的学校,学校的全面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对象要全面,即面向每一个学生,要尽可能满足更多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二是教育内容要全面,即“德、智、体、美、劳”诸育并举。做到这两点的关键是建设丰富的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学校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充分程度。学校要以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让更多的学生学有特长,并能影响到今后的人生规划。在这一意义上,全面发展的学校,即可以提供丰富课程的学校。京源学校课程架构的基本思路是“两轴”和“一中心”。

图2

两轴

学校课程建设应聚焦在两个“需要”上:一是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二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如果我们以人的发展需要为纵轴,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横轴,两种需要的结合点就是我们设置的课程,关键是我们要找准这些结合点。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种智能都有自己的最佳发展期,我们应在最佳发展期内设置或强化相应的课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学记》中“当其可知之时而教之”所讲的道理。找准各种智能的最佳发展期,并设计出能有效促进此项智能发展的相关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要研究的重点。

全面发展观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一方面,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开设一批中、小、幼一体的特色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其中重点建设以下几类课程:

富于个性和特色鲜明的社团课程。以兴趣为核心,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重点建设好一批有影响力的校本课程和社团,如天文社团、开心园艺社团、生态校园社团、航海模型制作项目、定向越野活动项目。

“经典”阅读、诵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升民族文化底蕴为目标,以国学经典作品和中外文学名著为主要内容,以诵读为主要形式,建设中、小、幼相互衔接的阅读课程。

艺术和个性化体育课程。以提高人生品质和幸福指数为目标,以学生爱好为基础,努力提高中、小、幼音乐、美术课的整体教学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培养情趣高雅、情感丰富,具有艺术修养和文化气质的身心健康的现代学子。

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课程。小学、初中阶段开设兴趣和特长培养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大学先修课程。探索外语(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与北京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合作,寻求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新华社合作培养的可能性,尝试建立小学、中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美术人才培养特色课程。发挥学校的美术传统,深入探究美术人才成长规律,为造就新一代美术家和设计师培养后备人才。

图3

一个中心

同心圆结构——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学校课程进入膨胀期,必须由课程开发转向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即课程的内涵发展。课程内涵发展的依据是“同心圆结构”(见图1),即以家庭或学校为中心,向外延伸到社区、区域、中国、全球甚至太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围绕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自己所处的环境或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与技能。学校的课程设计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区域和区位特征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学校课程。

《京源环境》中心课程的建构(见图2)。目前,京源学校正在进行一门校本课程《京源环境》的设计开发工作。其基本思路是:从京源学校地处永定河故道上的地理环境特点出发,研究“永定河生态系统的历史演变”,包括“永定河水系变迁”“今天的永定河治理”“明天的永定河风光”等内容,进一步推进研究“河流与城市发展”,包括“永定河与石景山”“永定河冲积平原上的北京城”等内容,再进一步拓展到“河流与人类文明起源”,从而认识河流与四大文明古国形成的关系。此课程小则可以从学校内的地质条件、花草树木的探究入手,大则可以层层扩展,直至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研究,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可以吸纳地理、历史、生物、政治、语言等众多自然与人文学科的教师参加,有利于“双肩挑”“两胜任”教师队伍的建设。基于学校所处环境的探究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觉熟悉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此课题操作性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将用二至三年的时间完成《京源环境》的课程开发,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这门课程兼有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价值,实现了学校和自然的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学校和社会的融合、学习和研究的融合,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课程文化——源文化。

课程文化——“榕树模式”

学校初步形成了“榕树模式”课程文化(见图3)。京源学校未来课程文化什么样?如何建设?我们把学校课程比作一棵榕树,以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为根,以《京源环境(地理)》为主干,作为课程的魂,在枝杈上生长出各种各样的课程,我们把它称为“榕树模式”课程建设方法,这个方法的特点有:独木成林、一脉相承、继承创新、拓展无限。

猜你喜欢
校本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