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文化资源 讲好新时代的开封故事
——以《汴梁晚报》“任鹤林讲年画里的故事”报道为例

2018-07-18 08:02岳蔚敏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7期
关键词:朱仙镇汴梁木版

□岳蔚敏

(开封日报社,河南 开封 475001)

讲故事、讲好故事是新时代都市报文化报道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汴梁晚报》一直扎根八朝古都的文化沃土,以弘扬地方文化为己任,将文化报道作为提升办报品位的重要内容。2018年作为新时代的开局之年,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方为正道。而在融媒体新时代,如何利用好丰厚的文化资源,继续讲好文化故事,助力开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就成了《汴梁晚报》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为此,自2018年2月开始,《汴梁晚报》以“任鹤林讲年画里的故事”系列报道为载体,依托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视野里大力发掘和弘扬优秀的开封传统文化,为广大读者有滋有味地讲述了丰富多彩的年画故事,使广大读者对开封积极落实“文化+”这一国家战略有了更深的了解,成为都市报文化报道的一个优秀案例。

重视顶层规划,凸显人文精神高度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一个城市媒体人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当前,开封正在全面实施“文化+”行动战略,加快“四个开封”建设步伐,用好文化资源,讲好新时代的文化故事,不仅仅是向读者传递文化资讯,更是《汴梁晚报》肩负着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精神价值彰显的重任。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物遗存丰厚。《汴梁晚报》多年来一直扎根脚下这片文化沃土,以弘扬地方文化为己任,文化报道更是一直占据报纸的重要位置。2014年10月,《汴梁晚报》正式启动“大美开封风雅汴梁”文化工程,隆重推出“大美开封风雅汴梁”大型文化主题系列报道。5年来,“大美开封风雅汴梁”相继推出宋文化篇、开封文化名贤系列报道、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豫剧祥符调、开封杂技等十多个大型系列文化报道。这些报道视角独特,观点鲜明,具有较强的新闻性、人文内涵,截至目前,已经刊发500余个整版。可以说,“大美开封”策划是近5年来最全面的开封文化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开封历史文物遗存丰厚,这是开封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开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中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开封的千年传承,更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在开封,有很多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者、艺术家。今年70岁的任鹤林老先生是河南木版年画界集研究与创作于一身的艺术家。他拥有最全的开封木版年画史料及实物,掌握着最娴熟的绘画、雕刻、印刷等木版年画传统技艺,尤其是对木版年画的源流发展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坚守木版年画40多年里,他收集了各个时代共149幅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复刻了约300幅年画,创办了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2017年,任鹤林当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思考成熟后,2018年2月开始,《汴梁晚报》正式推出“任鹤林讲年画里的故事”这一大型系列文化报道,依托开封深厚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文化底蕴,在文化视野里大力发掘和弘扬优秀的开封传统文化,而且采用了讲故事这一非常接地气的报道方式,堪称神来之笔。

重视提炼细节,凸显地域贴近特色

2018年2月8日这一天,被老百姓称之为“祭灶”。在“祭灶”这一天,有哪些生动、活泼的故事?这些故事与木版年画之间又有什么关联?这一切的答案,就在“任鹤林讲年画里的故事”这一大型系列文化报道中。

在报道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仅是记者,更是一位记述人。通过采访,记者整理记述了任鹤林老先生对木版年画内涵故事的讲述,还原年画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并通过对木版年画艺术价值的分析、普及,加深受众对木版年画的认知,提升大众对年画的鉴赏能力,扩大木版年画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既有有滋有味的年画故事,又有对木版年画的审美分析。“任鹤林讲年画里的故事”第一篇报道《二十三祭灶官》刊发后,随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且热度持续上升。

此后《门神门神扛大刀》《五子登科》《火塘寨》《黄金万两》《三娘教子》《合和二仙》等二十余篇报道以每周2个整版的方式与读者见面,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光明网等多个重要门户网站给予转载,不少读者在看到报道后给予高度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做好此次宣传报道,《汴梁晚报》还首次推出了“纸媒+新媒体”同步呈现的方式,不仅让读者通过报纸了解木版年画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能亲耳听到这跌宕起伏的年画故事。而且,通过新媒体平台制作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爆款”传播产品,将“任鹤林讲年画里的故事”舆情持续引向高潮,堪称一次融媒体新兴传播的创新之举。

笔者认为,“任鹤林讲年画里的故事”这一文化报道之所以可以一直保持如此大的关注度,除了依托开封丰厚的文化积淀外,关注当地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贴近老百姓的日常文化需求、突出表现文化大现象里的地方韵味才是最关键所在。

可以说,正是这些细节才成就了这一文化报道,丰富了这一文化报道。

细节看似很小,却很生动。生动的文化报道,不会端着架子给读者讲文化传承和历史责任,但会歪着膀子轻松地讲故事,这种最直接、最简单、最直白的叙述在润物细无声的报道中,使受众易于也乐于接受,达到预期比较理想的宣传与传播效果。

“任鹤林讲年画里的故事”这一文化报道在选取角度时,捕捉到了最亮的“新闻点”,或者说找到了与当下开封文化建设结合最为紧密的那个“新闻点”。

在学术界,一直有中国木版年画起源开封一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从北宋起,就已深入民间,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一样物品,其考究的工序和工匠精湛的技艺,就像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等待更多人从不同角度来探究。

朱仙镇木版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年来开封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研究工作也有了一定基础,但古老的文化遗产如何在新时代找到更好的传承发展的方式,加快“非遗”产业化进程,始终困扰着木版年画的研究者、学者。

“非遗”产业化,并非新鲜的命题。虽然很多非遗传承人也在积极举办多种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喜爱非遗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直到今天,“非遗”产业化进程依旧坎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汴梁晚报》适时推出“任鹤林讲年画里的故事”这一文化报道,看似非常简单,但报道中所蕴含的文章立意、文化深度,都体现着媒体人深深的思考。

猜你喜欢
朱仙镇汴梁木版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汴梁城人物风情录
在朱仙镇,与诸仙相遇(组章选二)
在朱仙镇,与诸仙相遇(组章选二)
汴梁戌时
谈《盛世·汴梁》的“学科融合”法教学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侯琪版画作品选
诗词楹联中的汴梁龙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