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摘要】2017年5月至8月,乘着全民朗读的东风,本人作为一名朗读爱好者和一线语文教师,有幸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悦读中国”全民朗读大赛。一路过关斩将,一路聆听学习,使个人的朗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也使本人对朗读和语文教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引起了深思。
【关键词】朗读 语文 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 激发兴趣 朗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59-02
说到朗讀,我们一定会想到古代的私塾,清癯矍铄的老先生摇头晃脑,合着音韵的平仄击节而诵,一副陶醉的模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灌注着古圣先贤智慧的一部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便在长年累月中渐渐刻入了一代代学子的灵魂之中。这种以朗读为主的母语教学法曾为我们民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在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中,“学习”和“读书”基本就是同义词。也可以说,我们的中华文化是一代代学子读出来的。
一、朗读对语文教学有哪些裨益
首先,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而朗读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哀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叩击着他们的灵魂,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逐渐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其次,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词义的褒贬、文章的抑扬,可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得以领悟,从而达到学知识、受教育的目的。静态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化为动态有声的具体情境,从而促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感悟作者的情感。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
除此之外,朗读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种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所表示的,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境美展现出来,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借助合乎情理的想象。朗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会在眼前呈现出一幅月下荷塘的美景图。月色下的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那荷花如同天上的明珠;那荷香若有若无,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沁人肺腑;风吹花叶的颤动产生了独特的荷叶波,这一切都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精心准备辅助教具,努力创设朗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空山鸟语》时,我就一边朗诵文章诗一般的语句,一边播放悠扬轻松的二胡名曲《空山鸟语》,声情并茂的朗诵定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冲动,急切地想要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2.因文而异,根据内容具体指导
教师可利用手机和多媒体播放朗读作品,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但要把握好时机和次数,要把握好一个“度”,要因“文”制宜,做好各类文体的朗读指导。
对于散文,学习的重点在于解决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诗歌用凝练简单的语言反映了诗人丰富的思想内容,同时,诗歌具有言外之意与弦外之音的特点,使读者或听众回味无穷。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在于根据字词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在理解中读。
3.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朗读过程中,仅仅要求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
朗读技巧主要体现停顿、重读、语调和语速上,它是衡量对句子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三项标准。停顿,首先要求读准标点符号,而在标点符号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句中的停顿,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句法分析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同样,和停顿相适应、相配合。句子中哪些词语重读,也要有一定的语文知识作基础。而如何重读,作为一种技巧,要比停顿更难掌握。至于语调,汉语有“降抑、昂上、平直、弯曲”四大类型。如果能抓住以上三项,那么必然使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都能提高。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必不可缺的教学手段。它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更追求教学过程的实效性,更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追求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的意义非常重大。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8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