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萍 包秀芳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产科,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失血过量为引发孕妇产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孕妇在失血量达1000 ml时,会有血压下降表现,出现低血容量或休克状态,故需紧急止血以挽救生命[1]。临床上以往多采用子宫切除术和药物止血方式[2],前者创伤较大,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切除子宫的患者同时彻底失去了生育能力,对于没有子女的女性便是一生的遗憾。而药物治疗,止血效果欠佳者仍然要采取切除子宫以挽救生命的治疗方式。随着介入技术研究的深入,子宫动脉栓塞术渐用于治疗产后大出血、症状性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剖宫产疤痕妊娠、宫颈妊娠等妇科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3-7]。子宫动脉栓塞术属于血管介入性治疗方法,方法是于右侧股动脉穿刺进针,插入导管,在X射线造影下定位进入两侧子宫动脉,注入栓塞剂,完全栓塞子宫动脉来达到止血的目的。因其创伤小、操作方法简单、疗效高等优势,越来越被临床所推广,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应用特点展开探讨,现回顾如下。
选取产后出血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20~36岁,平均(25.4±4.9)岁,初产妇60例,经产妇20例。阴道分娩53例,剖宫产27例。出血时间为产后2 h~70 d。主要原因:胎盘植入患者10例,子宫收缩乏力患者60例,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患者1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患者)和对照组(接受子宫动脉切除术的患者)各40例。观察组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4.8±3.1)岁,初产妇33例,经产妇7例,阴道分娩29例,剖宫产11例。出血时间为产后2 h~70 d。主要原因:胎盘植入患者5例,子宫收缩乏力患者31例,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患者4例。对照组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6.0±3.8)岁,初产妇27例,经产妇13例,阴道分娩24例,剖宫产16例。出血时间为产后2 h~70 d。主要原因:胎盘植入患者5例,子宫收缩乏力患者31例,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患者4例。2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本组患者应用子宫动脉切除术,协助患者平卧,评估病情,行子宫次全切或子宫全切术。观察组:本组患者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手术前对孕妇生命体征进行观察,评估出血状况,出血较多者,先行输血操作。协助孕妇对合适的体位进行选取,局部麻醉,先完成子宫动脉造影操作,查找引发出血的部位,导管伸入出血部位,经导管取明胶海绵颗粒完成动脉栓塞操作,出血停止后,导管拔出,包扎穿刺部位。术后均常规应用抗凝和抗感染药物。
⑴术前准备时间(包括术前准备、麻醉、消毒的时间);⑵术中时间;⑶术中出血量;⑷术后住院期间的疗效评定,显效:立即止血,伤口无疼痛和感染,产妇状况良好;有效:无再出血情况,伤口缓慢恢复,产妇精神状况良好;无效:出血量增加,有伤口感染、发热症状,情绪有不稳定。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文中涉及数据在SPSS 13.0中输入,计数资料行χ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选取的产后出血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5%(39/4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70%(28/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4,P<0.05)。观察组患者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患者2例,术后低烧发热1例(体温37.7℃),臀部疼痛21例、子宫疼痛29例,所有并发症均自行消失;对照组患者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经检查有感染迹象,经对症治疗后好转。临床总有效率对比见表2。
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17.93±4.34)min,手术时间(31.57±5.81)min,术中出血量为(2789±528)ml。对照组术前准备时间(33.57±5.82)min,手术时间(47.96±7.25)min,术中出血量为(3042±653)ml。观察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术中出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详见表3。
表2 2组止血效果对比〔n(%)〕
表3 2组术前准备和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s)
表3 2组术前准备和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s)
组别 术前准备/mi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n=40) 17.93±4.34 31.57±5.81 2789±528对照组(n=40) 33.57±5.82 47.96±7.25 3042±653 t值 13.625 11.157 1.905 P值 0.000 0.000 0.060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女性地位的提高,大龄产妇的比率明显升高,产后并发症也随之呈增多的趋势,这无疑对孕妇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产后出血为其较严重的一种类型[8]。血液遍及全身,除了维持各个器官组织,还要保持机体和外界联系,若失血过多,可严重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产后大出血为我国引发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故防范产后出血为临床工作的重点,也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途径。引发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软产道异常、子宫收缩乏力、凝血功能异常、胎盘因素等[9-12]。患者一旦产后出血,可引发失血性休克,持续时间长、休克较重的患者,即使获救,也可能引发垂体前叶功能继发性减退后遗症,故需积极制定紧急止血方案。
针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产后出血,临床通常采用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和全或次全子宫切除术,前者成功率低,操作难度大,后者极易对年轻患者身心构成极大创伤,治疗依从率较低。在1904年即有研究用石蜡油实施血管栓塞,Rosch在1972年用自体血凝块对胃十二指肠栓塞治疗急性胃出血成功,Brown在1979年报道产后出血采用经动脉栓塞治疗[13]。本次选取的观察组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成功率为97.5%,因子宫动脉栓塞术在X线引导下将导管介入行插入性操作,血管造影(DSA)对腹主动脉分叉造影,可对出血部位明确显示,并可对此部位自何侧子宫动脉血供来源进行准确判断,首先在主要血供侧分布的子宫动脉插入,应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再栓塞对侧子宫动脉,可使产后出血量减少,争取可成功抢救的时间。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包括子宫动脉栓塞术和髂内动脉栓塞术两种术式,其中髂内动脉栓塞术操作时间短,较容易,但术后有较高并发症的风险,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技术方面有较高要求,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只要医师操作技术娴熟,不会明显增加栓塞时间,本次选取的观察组病例,均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
取明胶海绵颗粒混有造影剂及抗生素的稀释糊状物作栓塞剂,栓塞从末端开始,至主干,对整个动脉管腔闭锁,可使子宫血管的血流量及动脉压有效降低,促使创面得到较好修复,且明胶海绵在特性上属可吸收性栓塞剂,血管被栓塞后可复通,避免了对子宫和卵巢功能造成的影响[14]。因子宫血液为单侧性供应,宫体中丰富的交通支在平时多关闭,仅在对侧子宫动脉不能发挥供血作用时,交通支才可瞬时开放。故仅对一侧子宫动脉栓塞,可引发手术失败,临床通常对双侧子宫动脉实施栓塞操作。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并发症较少,以发热、臀部疼痛、子宫疼痛常见,均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若疼痛较难耐受,可服用吲哚美辛。产后出血患者抵抗力差,较虚弱,病菌易入侵,尤其是剖宫产术后发生晚期出血的病例,因反复阴道出血,未能较好控制局部组织血管感染灶,故局部组织需在较长时间段内应用高浓度广谱抗生素。相较传统手术,应用双子宫动脉栓塞术,可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争取抢救的时间,进而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结合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选取的产后出血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并不比对照组多,术后并发症也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种种结果提示,产后出血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保全了患者的子宫的同时,更具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产后出血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止血快,操作简单,可保留子宫,可将传统的手术方式替代,临床价值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