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卫
(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江苏 徐州 221114)
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开幕式上,瑞典女子进行了整齐划一的一致性表演,开创了队形变化成图案的表演形式,此后在历届奥运会、亚运会、中国全运会上都有仪式过程中队形变化成图案的表演,这种表演在中国称为“团体操表演”;1993 年第7届全运会开幕式过程中的表演,名称修改为“文体表演”;2005年第10届全运会开幕式的表演,又进一步修改为“文艺表演”;2013 年第12届全运会又称为“全民健身展示”;2014年第2届青奥会开幕式称为“开幕式表演”。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高宗时期,武则天就创造出由140位头戴金色铜冠、身穿五彩画衣的舞者通过变换队形方式依次显示“太”“平”“万”“岁”等字样的“圣寿舞”。宋《齐东野语》也记载:州郡庆典则必施以“字舞”,以示庆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校园团体操在小学校园逐渐普及开来,众多学者对其内涵进行了研究。例如,孔祥珍认为,校园团体操是众多学生在规定场地内通过与音乐、服饰、器械、背景等艺术装饰配合下,通过队列变化或移动以及器械变化完成的团队练习。高留红则对团体操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团体操是同过集体依次性或一致性组成特定图案的内涵,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及舞蹈、文艺表演的典型特征。
在团体操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小学生将一些单一的动作反复练习,练习的过程看似简单,但也是学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增强彼此默契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有效改善部分学生孤僻寡言、不合群的性情,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团体操的最终表演的成功是通过平时艰苦的教学训练、严格的纪律管理来实现的,所以平时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不怕吃苦受累的品质和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精神。此外,团体操的训练和表演过程还可以塑造学生美的形体,陶冶情操,提高其艺术素养及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其训练过程也是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的过程,集体表演产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小学生的年龄介于7~12岁之间,骨骼与肌肉正处于茁壮成长阶段,当前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状况普遍不理想,由于锻炼的缺乏,出现了大面积的肌肉纤维纤细、肌腱宽短、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松弛等情况,而团体操运动因其运动量易调整、肢体活动范围广、关节活动频率高等特点,能够有效改善学生体质水平不理想的问题。
较其他体育运动,团体操场面壮观、规模宏大,具有丰富多彩的表演性和浓郁的艺术魅力,是各类大型活动气氛渲染的重要手段。在各类大型活动中承担团体操表演任务,既是学生个人风采的展示,更是学校校风、教育教学成果的体现,能够充分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体艺文化艺术水平。团体操表演如同学校的一个窗口,是学校展示其面貌和综合实力的桥梁,无论是对学校的体艺工作、教育教学,还是学校文化建设都能起到巨大的宣传作用。
团体操能够增强德育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感染力,是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和德育实践相结合的载体。小学阶段开展团体操运动,应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充分挖掘团体操的德育功能,结合校内外大型活动主题,彰显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让参与练习的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和熏陶,深刻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意义,让观演的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了解时代风向、明确时代价值指向。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成为未来的大趋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小学阶段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蒙的最好时期,学校要抓住时代机遇,采用多种途径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宣传方式的团体操,应积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因素,特别是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地域文化,从服饰、图案、背景、音乐、器械、队形等各个方面进行融合,凸显文化魅力,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参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通过团体操的展示,宣传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既是相应党中央号召,在小学阶段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校园团体操走向内涵发展、书学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品牌的打造,品牌的打造离不开文化的建设。团体操运动既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载体,更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一个学校的品牌内涵不只是需要文字、图像的解说,更需要作为教育主体——“学生”的有力诉说,而团体操运动因其参与学生数量多、活动场面宏大、震撼力强等优势,正是学校宣传自身品牌,谋求长远发展的有效抓手,学校应将自身文化内涵融入到团体操的图案和队形变化中去,让学生“诉说”学校文化,“诉说”新时代小学生的心声与追求,彰显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融入学校品牌文化效应的团体操也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能够更加有效地综合文化、艺术、体育等众多元素,提升小学开展团体操的质量和内涵。
团体操的训练一般都是需要所有表演者全部到位,并且对训练时间有一定的要求,不然就会影响到正常的训练进度与效果。鉴于目前小学生在校能够参与训练的时间不多及文化学习任务较重的特点,对于团体操的训练时间安排上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在制订小学的团体操的教学与训练计划上可以采用分割图案、动作与队形的方式,以班级、体育社团为单位进行教学与训练的。这样既不会占用学生上课与课余时间,也不会为人员的缺少而苦恼,基本上是在体育课与社团活动时间进行,容易保证全体学生的到位。所以,体育课与社团活动是目前小学生开展团体操训练与表演的主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加大推广团体操在学校发展和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认识,曾加场地、器材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条件允许的话,也可就地取材或根据地方特色采用简单易制的方式来实现,尽量降低经费。另外,在师资培养方面,要聘请专家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购买相关教材,激发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组织体育音乐与美术各科任教师集思广益等方式集中备课。只要学校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相关教师又能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一定能探索出适合本校的团体操编训套路,并付诸实施。
团体操是一项既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又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的集体性表演项目。学校应依托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紧扣时代脉搏,挖掘校本文化,加大政策投入,把团体操作为纳入学校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推广,充分发挥其育人和宣传功效,为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 1 ] 高留红.论团体操的内涵及表演模式的发展演变[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
[ 2 ] 刘甜.团体操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影响的研究[ D ].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