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由于诸多因素,比之于汽车维修行业生产发展的速度,教学上的效应还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还和市场需求有着较大差距,因此,本文立足汽车运用与维修專业课的课程特点,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来源以及身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积极地进行探索,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学习的活力,进而提升对汽车构造及原理的认知等方面,从而提高本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下面针对如何提高汽修专业课课堂教学实效做一个初步探索。
关键词:激发;兴趣;教学方法;情境
在中专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时会听到有这样的一种叹气声,我们所教的学生怎么会文化基础这么差?学习又不积极,厌学情绪较浓,好像什么都无关紧要,毫无没有兴趣,导致课堂上“万马齐喑”,常有学生在课堂上寻找周公的现象。不难想象,在这个时期的学生的主动性是较为缺乏的,而我们在学生的兴趣方面也没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技巧方法上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 创设相应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学生渴望求知、认识世界,进一步探求真理的心理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学习兴趣是在好奇、求知欲望的前提下产生的,是学习需求的外化。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能够善于让学生对该堂课所学的内容有着较大的兴趣,因此,要先在课堂教学之前把将要教的内容埋下伏笔,让学生对自己还没熟悉的、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又一股强烈的好奇,有着一番强烈的兴趣,进而最大程度把注意力直指学习目标。要达到这个目的,应善于创设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身临其境。这将比用和尚念经式的教学方法的效果要好得多。是故,在汽车运用与维修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也应善于做到这一点,如,在“汽车故障维修”这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事主和维修工人的对话情境,如此一来,把枯燥、刻板的汽车构造原理在两人的对话中体现出来,这种融知识于现实的生活之中,也就把抽象的原理就变成了直观的生活情趣了,把刻板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场景,于是,学生在迸发思维、活跃的氛围中理解课堂内容,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是再三,不断良性循环。比如说:在教学的汽车“气体压力过大造成的影响”的课程时,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准备好气球,用打气筒不断给气球打气,注入的气体越来越多,气球的容积随之越来越大,最后,不堪重负,猛然爆破。又比如说,在教学“汽车的点火系统”的内容时,我带学生到学校教学实验基地,让学生仔细观察点火系统的各个零部件的外形特征,并仔细观察汽修工人是怎样把点火线路接通的过程,还特意嘱咐汽修工人把“火花塞点火现象”多做两遍,让学生更有印象,在这种观摩中,学生的兴趣在好不可以的情形下被激发出来,随之而来疑问也蹦出来,求知欲望也调动了,在这基础下,我再更进一步向学生剖析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连接线路的过程及点火系统维修的基础知识。
二、 创设成功感受,增强学习活力
获得成功的喜悦,可化为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通过检验小测,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使之能够获得有所收获的喜悦感。尤其是在实践操作的课程中,我常常布置一些任务来检验学生的学习,这些任务难度适中,让学生得经过思考却又能够解答出来,这样,才不至于因为过于简单,而产生盲目自负,且又有真切的成就的喜悦,更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对“化油器结构原理及修理调整”的内容进行授课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分成几个不同层次小组,让他们进行调整维修带故障的化油器,这样,学生在操作中,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也就加强了。除此之外,还组织了“汽修兴趣小组”并经常性带他们去实验基地进行观摩、实习,在学习现场中,对故障汽车的问题症结、维修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把握,学生在这场景中获得更大的成功感,获得良好的教学实效,也极大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加强新旧联系,促进知识衔接
在汽修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在各个章节间进行联系。比如说,就汽车的构造原理这一章节来说,其发动机进气系统工作原理、排气系统、润滑系统工作原理是紧密联系的。由于这些内容看似简单却又抽象,如果直接进行开讲,学生可能因为抽象而感到“苹果太高摘不到”的心理,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在教学中,我们要能够从以往的知识经验引导出新知识,由此,学生就会因为感到“我也能懂”而也跟着有“卷起袖子加油干”的想法,调动出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温故而知新,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内容讲授中,要善于和学过的知识、技能等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在上课之始,先引导学生再现原来的知识,并激起对学习的疑问。有质疑,才能解疑。比如说,在“电子点火系统”的课程教学时,把“传统点火与电子点火”进行比较;在“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内容教学时,与“化油器的供油系统”进行比较等等。这种教学方式,促进了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在陌生中看到熟悉的身影,从而更愿意贴近学习。
四、 进行实际例子分析,提高教学效率
诚然,汽修专业涉及面是比较广泛的,假如用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的。因为,原理性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这对于中职生来说,显得单调枯燥,不容易听好课,也常常记不牢。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采取实际例子的分析法来进行教学,一定会让学生感到以前所不知而感到高深莫测的知识理论,原来竟和平时生活的联系使这样的密切!这样的教学方法,还愁学生的兴趣不被激发出来吗?
什么是运用实际例子进行分析的教学法?要怎样进行?顾名思义,当以“实际例子”为载体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了理解和掌握。也就是在教师在引导下,牢牢把握教学目标,根据需要,采用典例,对汽车故障进行详细的分析,使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融入实际典例中去,使学生应该要掌握的技能在典例分析中得到理解掌握,如,在台风过后,多处有车被积水浸泡,由此,我在上课时引出这样的实际典例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掌握发动机的各个系统构造以及产生工作的知识原理,同时还教给学生进行处理维修的相应维修技能:
1. 理论知识上,进气系统、排气系统、润滑系统等方面的工作原理;
2. 技能教學,发动机的拆装、清洗等。通过这种生活中遇到的活生生的典型例子来进行剖析,使学生兴致盎然,并为之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实际的维修技能,使教学设计与生成达到预期的统一。
五、 深化感性认知,促进课堂实效
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是人们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前提下,直接感官认识某种客观事物现象,它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感性材料是认识的源头,如若缺乏,理性认识就难以成为活水。尤其是中职生大抵文化基础较差,要面对像汽车这样复杂的科技综合体,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前,应尽可能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指示内容的相应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一部汽车,有着成千上万的零部件,看似呆板而又精致细密的结构、有以一敌百的液控机构,还有比较复杂的电子技术装置等等。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如果先大讲特讲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带着问题去做演示实验,这种收效往往式可以预见的。因为学生对汽车的零件感到陌生甚至没有见过,难以谈得上有感性认识。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汽车的相关理论知识时,学生就会由于对汽车的结构部件不清楚而难以理解甚至是听不懂,进而产生畏难的心理,渐渐地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我总是注意到学生喜欢动动手的特点,于是,事先带他们到我校的实验基地去,让他们亲自去拆拆零部件,拼装拼装,在这动手过程中,学生自然有了最初的感知,有的学生还能够产生某些相关疑问,如,拼装的次序乱了而装不上了,装上了却又无法正常使用等等,于是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一一解答,富于针对性,效果良好。
诚然,教学有方,教无定法。中等中职教育教学中,我们应立足汽修专业的学科特点,密切关注学生特点,合理科学、针对有效的运用教学方法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情境中不断强化,增强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萌,杨永富.《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2]黄晓英.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3]田光辉.高职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陈高路.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
[5]卓广南.浅论新型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3(16).
作者简介:王晓东,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