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

2018-07-16 11:32李丽芳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情景教学思维能力

李丽芳

摘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情景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6-0199-02

夸美纽斯认为,只有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中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促进的作用。这个环境对课堂教学而言指的就是教学情境,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更是如此。情境教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表象,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里要重点阐述的是静态情景,它包含有问题情景、图片情景、材料情景、实物情景。

1.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创造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一个优秀的历史问题,往往能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问置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激思,以疑获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在上七年级上册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时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其一是假如你就是秦王嬴政,你会采用什么策略来结束混战实现统一?其二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分立混战。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个老百姓,你最希望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七上19课《寻访丝绸之路》,导入新课时,依据初一学生年龄特征,提问:假如你是汉朝商人,你将在长安城开设怎样的商店?假如你是西域商人,你将在西域贩卖什么商品?商品将如何运往西域?

此处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变化角色,融入秦汉历史中,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体验历史,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图片情景,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在《历史课标准》中提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历史文物图册、照片、图片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 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能力以及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据用重要意义。从师生使用的历史教材中,对图片的采用量在不断增加,就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图片就有130多张;纵观几年来的中考试卷中出现的各类图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可见,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进行分析和整合,并应用所学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是当今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课主题是《画地图,讲历史》,第三单元活动课主题是《图说红军长征》,足以证明图片教学的重要性。第一单元《劫难中的抗争》一课中,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出示"火烧前后的圆明园图片",两张图片的强烈对比,再加一段法国维克多·雨果的文字,无声控诉了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印象深刻,帮助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了历史信息。

第三单元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专题时,出示了红军长征途中最艰险的几幅图,如"神兵飞夺泸定桥"、"红军翻越大雪山"、"红军过草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这些图片可以让学生课前找好或画好,课堂上请小组代表讲解。

这样使学生生动直观地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体会红军长征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图片教学既直观、形象地表述历史,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视野,还锻炼了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创设实物情景,刺激学生感官思维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历史课堂中,运用实物来创设情景,学生看到实物就会触景生情,产生学历史的欲望,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实物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它既符合直观性的教学原则,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实物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教室中认识客观事物,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它能使历史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

例如七年级上册活动课《寻访丝绸之路》介绍东西方交流的物品时时,有的小组带来了葡萄、石榴、胡萝卜等果蔬,有的小组带来了芝麻、核桃、蚕豆等,教师也介绍了穿在身上的丝绸衣服,通过展示实物创设情景,一下子就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这样的历史课再也不枯燥无味。可见在历史课堂中,用熟悉的实物模型或课本需要的实物设置情境,既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思维,又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九下复习三次科技革命时,打破了常规复习法,在课堂上展示了各个小组带来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或模型或实物),如有的小组带来了用陶土捏成的汽船和火車模型,有的小组带来了买来的飞机和汽车模型,有的小组带来了家里的旧电话和手机,有的小组带来了微型电风扇,课堂上教师就用学生所带来的物品创设问题情景,假如你生活在18世纪70年代,从英国到美国,你将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假如在二战时期,中国军队要与苏军联系,将使用何种通讯工具?在这里通过师生所带来的实物,教师创设了两个问题情景,一下子就让学生明白了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明的时期和历史背景。可见,实物情景教学不仅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观察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4.创设材料情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英国著名历史教育学者唐纳德·汤普森指出:"传统的历史教学几乎总是在描述或解说一个认同的或确定了的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而极少深入运用各类资料。在这种传统的模式中,我们知道的历史是理所当然的;而至于我们怎样知道历史,则是学校历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近几年的历史中考越来越重视材料分析题的考察,因而课堂中老师也越来越重视材料教学。

例如七年级下册《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学习"忽必烈改制"时,为了推理忽必烈改制措施,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引用了三则材料,起到很好的效果。

材料一:蒙古初入中原时的农业政策——蒙古人进入中原的初期,依据自己的生活习俗,认为中原地区人民的生产对他们没有什么帮助,应该把土地完全 闲置起来,作为牧场。

材料二:"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忽必烈

材料三: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农桑辑要·序》

课堂中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明显对比,说明蒙古族入住中原以后实行汉化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加上材料三出示的《农桑辑要》一书,一下子就让学生答出了忽必烈改制在经济上的措施——重视农业。通过材料题的设计层层递进,学生思维也被层层剥开,自然而然地推导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上述各种静态教学法的应用正如动力机一样激发学生的思维,从问题引入到图片和实物的展示,再到材料的情景创设,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逐步提升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亚利.《例说历史课堂教学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猜你喜欢
情景教学思维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