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030001)
刘 龙 孙鹤立 赵春妮 罗艳虹 余红梅 张文平 郭 峰 王 彤△
【提 要】 目的 通过回顾性调查某医科大学2007-2016年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现况,探索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指导医学毕业生优质就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校2007-2016年毕业的医学生1461人,剔除人口学信息不完整及缺失值比例超过20%的个体310人,最终共1151人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533人(46.31%),女性618人(53.69%);借助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医学毕业生在职业规划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χ2=7.21,P=0.027);月收入、工作岗位、签订劳动合同、职业规划、专业成绩、敬业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文素养及心理素质是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针对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提高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及进一步推动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指导医学生优质就业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生作为国家医疗卫生队伍的生力军,其就业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关系到每个公民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医生缺口十分巨大,约达60万人,此外,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4年,我国共培养5年制的医学生约431.48万人,7年制的医学生约41.32万人,总计约472.8万人,而注册医生仅仅增加了约75.22万人,约占我国医学毕业生总数的15.91%[1]。庞大的医学生培养规模与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缺口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探索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2]。
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作为衡量其自身对于所获工作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就业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另一方面可以考察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就业服务的质量[3-4]。本研究通过对某高校近10年来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现况及其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旨在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及推动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为引导医学毕业生优质就业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007-2016年从某医科大学毕业的医学生,按照毕业年份及不同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进行分层,每个年级随机抽取5个班级,进行整群抽样,对于抽中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抽取调查对象1461人,收回问卷1461份,回收率100%。剔除人口学信息不完整及缺失值超过20%的个体310人,共1151人纳入本研究。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性别、毕业年份、毕业院系及专业、月收入等);工作情况(单位类别、工作岗位、签订劳动合同、职业规划等);就业影响因素及质量评价(专业成绩、敬业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文素养及心理素质等,其中就业满意度分为三个等级)。调查形式主要为现场访谈及问卷调查,问卷填写方式为校友自填。为了保证现场调查的质量和效率,项目组按统一标准对调查员进行了培训及现场督导,共30名调查员利用假期时间提前联系当地校友会,奔赴全国12个省市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问卷收集后按统一标准检查审核。
采用Epidata3.1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双份录入并做一致性检验,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利用对数线性模型的多重填补法(MILL)进行缺失值填补[5]。根据性别进行分组,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从工作满意度、月收入、工作岗位、签订劳动合同、职业规划等5个方面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对于无序分类的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对于有序分类的计数资料使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首先,对工作岗位和职业规划分别设置哑变量,然后,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6]。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上分析均通过STATA 14.0软件完成(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STATA软件的ologit命令)。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151人,其中男性533人(46.31%),女性618人(53.69%)。由表1可见,工作满意度(Z=-1.44,P=0.149)、月收入(Z=1.05,P=0.293)、工作岗位(χ2=1.52,P=0.468)及签订劳动合同(Z=3.28,P=0.194)等4个方面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认为不同性别的医学毕业生在工作满意度、月收入、工作岗位及签订劳动合同等4个方面不存在差异;不同性别的医学毕业生在职业规划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χ2=7.21,P=0.027),男性做过职业规划的比例要高于女性。
表1 医学毕业生就业现况的基本特征n(%)
经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月收入、工作岗位、签订劳动合同、职业规划、专业成绩、敬业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文素养、心理素质等10个因素是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如表2、3所示。月收入3000~5000元的医学毕业生其就业满意度高于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医学毕业生,且OR值2.07>1.94,说明月收入越高就业满意度越高;管理岗的就业满意度高于专业技术岗和工勤岗;签订劳动合同的就业满意度要高于未签订劳动,且签订3年以上的满意度要高于签订1~3年,OR值3.12>2.28,说明签订的劳动合同时间越长就业满意度越高;做过职业规划,且认为有重要意义的就业满意度高于未做过职业规划的医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成绩重要的就业满意度高于认为专业成绩不重要的医学毕业生,且OR值2.44>1.12,说明对专业成绩越重视就业满意度越高;认为敬业精神重要或一般的就业满意度高于认为敬业精神不重要的医学毕业生,且OR值2.58>1.20,说明越重视敬业精神,其就业满意度相应越高;认为组织管理能力重要或一般的就业满意度低于认为组织管理能力不重要的医学毕业生;认为口头表达能力重要或一般的就业满意度高于认为口头表达能力不重要的医学毕业生,且OR值6.68>6.19,说明越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就业满意度越高;认为人文素养重要或一般的就业满意度高于认为人文素养不重要的医学毕业生,且OR值2.82>2.18,说明越重视健康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业满意度相应越高;认为心理素质重要或一般的就业满意度高于认为心理素质不重要的医学毕业生,且OR值4.63>4.15,说明越重视心理素质培养就业满意度越高。
表2 变量赋值说明
*:工作岗位和职业规划分别设置哑变量。
目前,我国医学生就业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就业体制不完善;高校大规模扩招与就业脱节;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脱节;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等。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学生的培养单位,在医学生培养和指导就业方面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本研究通过开展对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深入了解在医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及我国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
表3 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许争昱等[7]研究发现,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医学毕业生自身的因素(就业期望、专业对口、家庭社会背景),另一方面为就业单位因素(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前景、福利待遇)。刘振华等[8]通过对山东大学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发现,用人单位不科学的选才观念、用人制度不合理导致理想的人选进不来,这也可能是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本研究在考虑了医学毕业生自身因素和用人单位因素基础上,从医学生培养单位的角度出发,重点考虑了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成绩、敬业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文素养及心理素质等)。研究发现,薪酬待遇是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2017年2月,国家卫计委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着力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该举措将有助于提高医疗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善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9];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满意度要低于管理岗的毕业生,这与当前医护人员高强度的工作及与工作岗位不相适应的薪酬待遇是吻合的,医院应该极力关心爱护工作在医疗一线的医护人员,高度警惕单位中存在的“重管理、轻业务”工作作风;签订劳动合同时间越长就业满意度越高,医院作为用人单位,应注意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要签订相关的劳动协议,并按相关规定如期缴纳“五险一金”,着力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工作中;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医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医学生要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夯实专业基础,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将有助于实现自身优质就业。
医者仁心,医学不单纯是一门科学,医生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患者,不仅需要过硬的医疗技术,还需要悬壶济世的人文情怀。人文是医学的灵魂和旗帜,是支撑医学发展的原动力,医学人文与医疗技术的完美结合,将有助于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矛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获得感[10]。目前,国内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已经积极开展了“健康人文教育教学体系”的教学实践,在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局限:以某医科大学的医学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未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层次高校对医学生就业满意度影响;未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对医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的局限性也是课题组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究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的新路径、新举措,为进一步推动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