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英 伟 张 婷
提 要:列宁的党内民主建设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建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经过不懈的探索逐步形成的。列宁确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建立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和罢免制、党内民主监督制度等党内民主制度。列宁的党内民主建设思想发挥了促进党的团结统一、激发党的生命活力、实现党的科学决策和带动人民民主的巨大功能。列宁的党内民主建设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党最大的制度优势,完善党员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强化党内民主监督机制,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事业,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任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布尔什维克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俄国人民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关键是以列宁为核心的党组织在建党初期就非常注重思想、理论和制度建设,特别是党内民主建设,保证了党始终能够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作出正确的决定,并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充沛的活力。列宁党内民主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影响深远。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执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问题必然越来越复杂、严峻,时刻都在“赶考”。为了能够 “考”出好成绩,我们党必须加强包括党内民主建设在内的自身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自建党以来,列宁就对党内的民主建设进行不懈地探索。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建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论断,形成了具有俄国特色的党内民主建设思想。
在建党初期,列宁就十分关注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建党的问题。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原则和俄国实际相结合,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列宁定义的党的民主集中制,包括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制和作为组织形式的集中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实行彻底的集中制和坚决扩大党组织内的民主制”①《列宁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5、154页。。“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集中制最本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党组织的纪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既提出了民主原则,又提出了集中原则,但并没有以一个明确的概念或是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列宁第一个明确定义民主集中制,并将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包括:一是党的各级领导人必须由选举产生,党员的选举权是党员最基本的权力;二是党在作出任何重大决策前都要在党内进行充分的讨论;三是党的领导工作会议尽量要做到对广大党员公开;四是对犯过错误和提出不同意见的党员不得作出不合理的对待,要一视同仁;五是反对党内领导权威的存在;列宁在强调领袖作用的同时坚决反对搞个人崇拜;六是建立党内监察机构,加强党内监察工作。总之,列宁坚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的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领导下的民主,以此保证党的工作实现集中和民主的高度统一。
一个组织要不断发展壮大,必须构建起一个合理的制度体系,这关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布尔什维克党能够从一个人数不多、且长期受到压迫的小党成长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靠的就是在建党初期即建立起了一系列科学的民主制度,保障党的领导集体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又充分调动了党员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坚决执行党的决议。
1.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一项体现党内民主的政治制度,使党员同志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同时更是党内民主实现的重要途径。所以,列宁始终把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放在第一位。
确立党的代表大会的最高地位。党代表大会是通过民主选举出党员代表组成,它是实现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1903年7月,在列宁提交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党章草案第二条中规定:“党的最高机关是党的代表大会,党代表大会任命中央委员会、中央机关报编辑部和党总委员会。”②《苏共决议汇编》(第一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2页。1905年7月列宁在《工人论党内分裂》中再次强调:“党的最高机关应当是代表大会,即一切享有全权的组织的代表的会议,这些代表作出的决定应当是最后的决定。”③《列宁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5、154页。
党的代表大会要实行年会制,即每年召开一次。1882年恩格斯曾强调:“应当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党代表大会。……而且,让全党哪怕一年有一次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一般说来也是重要的。这样做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4页。列宁十分赞同恩格斯的观点,在1903年7月向党的二大提交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组织章程草案》中提出:“党的最高机关是党代表大会。代表大会由党中央委员会召开,每年一次。”⑤《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只是当时党所处的环境极其恶劣,党代会无法如期举行。但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党代会每年召开一次。即使布尔什维克党处于国内外武装干涉的情况下,党代会也照开不误。党代会的按时召开不仅可以随时调整党的政策、方针,而且也是对党员、干部的极大鼓励,坚定了全国人民跟党走的信心。
党内实行民主讨论制。列宁强调,一切重大问题应由党的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列宁允许党员在会议上作不同意见的副报告,可以对党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不允许以任何形式干涉或打击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列宁指出:“任何对党的一般路线的分析或对党的实际经验的总结,对党的决定的执行情况的检查,以及关于如何纠正错误的方法的探讨等等,都决不能事先交给按某种‘纲领’等等形式的集团去讨论,而只能直接交给全体党员讨论。”①《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在《我们争取什么》一文中列宁指出:“如果有时要求党内各部分之间协商并缔结协定,那只有在代表大会上才是可能的和允许的。”②《列宁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实行民主讨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党内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助于增强党的生命活力。
2.选举制和罢免制
党内的选举制和罢免制一直是列宁十分重视的问题,认为这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保障。
选举权是党员的最基本权利。1905年12月在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会议上列宁即提出,在党内必须实行广泛的选举制度,党的领导人和党的代表必须由选举产生。列宁认为,党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各级领导是其最基本的权力,任何人都无权剥夺。他指出:“在自由的政治条件下,选举原则可能而且必须居于完全的支配地位。”③《列宁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6页。十月革命后,国内政治环境日趋稳定,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排斥一切委任制度,从下到上的一切机关都实行普遍选举制度、报告制度和监督制度”④《苏共决议汇编》(第二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4页。。列宁认为,自由意志的表达是选举的意义所在,不能以任何不合理的方式方法干涉、阻碍、推翻选举人的意志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选举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才能充分保障党内的民主建设。
罢免制是真正民主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列宁指出,真正的民主一定要实行罢免制,“任何由选举产生的机关或代表会议,只有承认和实行选举人对代表的罢免权,才能被认为是真正民主的和确实代表人民意志的机关”⑤《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没有罢免权相当于对权力的放纵。只有拥有对被选举人的罢免权,才能真正发挥人民的意志,才能保障国家机关的无产阶级性质。同时,罢免权的使用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制约领导权力的滥用。因此列宁强调,真正的民主必须把选举制和罢免制结合起来,“党的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成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产生的,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并可以撤换”⑥《列宁全集》(第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9页。;对于不称职的代表,必须予以罢免,用更优秀的人取而代之。这样才能从制度上约束代表,使被选出来的代表兢兢业业、诚诚恳恳为人民服务,不敢懈怠,防止腐败,从而保证党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3.党内民主监督制度
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没有监督的民主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没有民主的监督也不算真正的监督。列宁认为,一个政党一旦成为执政党,尤其是在和平时期,由于手中握有政治经济等各种权力,所以特别容易出现官僚主义。这时监督就成为保持执政党纯洁的关键之一。列宁一直都十分重视党内民主监督制度的建设。在粉碎国内外武装干涉,国家将步入和平时期后,为防止党内官僚主义滋生,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损害党的形象,1920 年俄共(布)九大上即设立了一个同中央委员会平行的党内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负责党的建设工作,并且强调“监察委员会由党内最有修养、最有经验、最大公无私并能够严格执行党的监督的同志组成”⑦《苏共决议汇编》(第二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3页。。
列宁晚年更为关心党内监察制度的建设,而且,把党的监察机构和国家的检查机构的建设联系起来,提出了对监察体制改革的设想,主要包括:
第一,扩大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规模和权力。列宁建议,从工人和农民中选出75—100个新的中央监察委员,以扩大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规模;同时,保证中央监察委员会有绝对的权威,“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必须在自己主席团的领导下,经常检查政治局的一切文件”①《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0、780页。。列宁特别强调:“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委员们,应该形成一个紧密的集体,这个集体应该‘不顾情面’,应该注意不让任何人的威信,不管是总书记,还是某个其他中央委员的威信,来妨碍他们提出质询,检查文件,以至做到绝对了解情况并使各项事务严格按照规定办事。”②《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7页。
第二,确保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按照列宁的设想,中央监察委员会只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其委员不得在任何苏维埃决策决议或政权机关中兼任任何职务。他认为,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监督权力应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搞好监督工作的一切保证中的最大保证。1921年3 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监察委员会的决议》,明确规定监察委员会和党的委员会平行地行使职权,并向本级党的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对于监察委员会的决议,本级党委会必须执行,而不得加以撤销,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把问题提交代表大会解决。
第三,把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联合起来。“把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样结合起来,对于两个机关都有好处。”③《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0、780页。按照列宁对监察委员会的要求,全党上下包括最高领导机构和最高领导人都要受到制约,都要受到监督,无论是在党内任职还是在党外任职。避免没有监督的权力有可能被滥用,不受监督的领导人有可能独断专行。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党的建设,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壮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自建党以来列宁就非常重视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列宁更为强调党团结统一的必要性,指出,“保持党的统一和实现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意志的统一是保证无产阶级专政胜利的基本条件”。如何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列宁认为,只要在党内实现民主,才可以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达到集中,保持全党意志的统一;只有意志统一的政党,才能有效地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列宁认为,民主制度可以消除党内意见的分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在民主的气氛中,党员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把有争议的问题彻底解除掉,使党组织做出的决策为大家所接受,可以有效地增强党的团结。事实证明,民主是促进党团结统一的最好形式,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基本原则是党团结统一的根本保障。列宁对此阐述道:“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方面,在保障任何少数和任何忠实的反对派的权利方面,在每个党组织的自治权方面,在承认党的一切负责人员必须由选举产生、必须报告工作并且可以撤换等方面,我们的意见都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切实遵守这些组织原则,诚恳地和始终如一地贯彻这些组织原则,就能保证党不发生分裂,保证党内思想斗争能够而且应当同严格的组织上的统一。”①《列宁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2、362页。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后,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棘手的问题层出不穷,由此党内存在不同意见在所难免,如关于党的工作重点问题、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工会以及国家资本主义问题,等等,党内的意见分歧非常大。为了防止分歧演变成分裂,列宁强调用民主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在党内充分实现民主,更有利于激发党的生命活力。党的生命活力必须有动力源泉,只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会使党充满生机活力。而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便来自于党内全体党员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这与党内民主化的实现程度相联系,民主化程度越高,便更能激发全体党员的主体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党的日常工作中。党代表大会并保证党员拥有各种权利,是实现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途径。列宁在俄共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为发挥党员的主动精神,除其他措施外,还绝对必须更经常、更广泛地召开党员大会。”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他还强调,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对代表大会的决定进行最广泛的讨论,应该要求全体党员以十分自觉的,批判的态度对待这些决定。应该使所有的工人组织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说明自己赞成哪些决定,不赞成哪些决定”③《列宁全集》(第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党内的民主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党的事务处理更加科学,扬长避短,从而保持了党的生命力,是党生命活力的机制保障。
在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关键节点上,对形势的判断和决策对于一个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实现了科学决策,党才能带领人民走正确的道路。党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依靠党内民主。列宁非常重视民主对党组织科学化决策的意义,首先,列宁认为,在党内广泛自由的讨论不仅仅是民主化的过程更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必经之路,只有集思广益,权衡利弊,才能作出最正确的选择。列宁说:“在这些统一的组织里,应当对党内的问题广泛地展开自由的讨论,对党内生活中各种现象展开自由的、同志式的批评和评论。”④《列宁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2、362页。其次,党内民主可以及时地纠正政策的不足以及错误。在俄国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前无古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列宁说:“我们一分钟也没有忘记,我们过去和现在确实有很多的失利和错误。”⑤《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6页。面对错误,必须及时改正。纠正政策失误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民主讨论。总之,党内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是进行广泛的党内民主讨论。唯有这样才可以使党时刻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解决党内出现的问题。只有党的决策划水平不断提高,党的事业才会前进和发展。
列宁对社会主义和民主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胜利的保障。列宁在《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中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这包括两个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①《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8页。列宁在这里所说的民主是整个国家的全体人民的民主,是要通过实行全体人民的民主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在俄国十分落后的经济文化状态下,绝大多数人民缺乏民主意识,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实行人民民主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党首先实行民主,通过党内民主为人民民主起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首先,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党的民主制度运行得好,自然会成为国家民主制度的样板,对国家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作为社会的成员,党员在党内形成的民主习惯、民主意识、民主思想和民主作风必然会带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去,带到人民生活中去,推动人民民主的建设。再次,党内民主可以克服党内和国家的官僚主义。十月革命后,俄共成为唯一的执政党,党员人数比较少,许多党员身兼数职,在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中担任重要角色,这样很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列宁认为要抑制官僚主义的滋生,只有通过民主。如果能够首先在党内实行民主,消除党内的官僚主义,抓好党员干部“关键少数”,苏维埃机构的官僚主义自然随之消除,进而推动人民民主的建设,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内容丰富,是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学说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以及党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共产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列宁的党内民主建设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大有裨益。
列宁始终致力于民主集中制的建设,视其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石。民主集中制是列宁的创新成果,并在1906年4月俄共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写入党章。党章规定:“党的一切组织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②《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列宁强调,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民主”。民主和集中制是对立统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根据形势和任务的不同,民主和集中的分量会有不同倾向。尽管当时俄共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非常艰巨,但是,作为党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始终是列宁坚守的组织和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的根本,也是布尔什维克党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制度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1927年6月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第一次把民主集中制写入党章,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在“八大”制定的党章中作了更充分的规定。民主集中制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民主集中制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看作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制度优势。他在2012年6月28日召开的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它正确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反映、体现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利益与愿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因此,这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①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求是》,2012年第15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党的政治建设中,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2-63页。。在中国,民主集中制不仅是党的建设的根本,而且还被贯彻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成为国家的组织原则。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这一制度使我们“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由于党面对的形势和任务瞬息万变,因此,在制度运转中民主和集中的分寸很难把握。既能体现民主又能实现集中,做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上的民主,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能否做到位,关键是看能否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这个基础环节,特别是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实现的美好希望,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党的决策更加正确、有效,减少失误。党内民主集中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障,是保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证党的团结统一的四大法宝之一。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要求党员必须有“四个意识”,最关键的是有核心意识。邓小平曾多次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只有具有坚定的核心意识,才能使党员紧密地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与发展党内民主有机统一起来,党和国家才能更好地焕发生机活力。
俄国革命能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取得胜利,关键是有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的强大主要源于其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制度对一个组织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制度,会促进组织更好的发展,反之便会导致问题层出不穷,最终使组织走向灭亡。列宁重视制度建设,在建党初期就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为俄国及其他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能否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关键是要看这个组织能否把自己管理好、建设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作保证。”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6页。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复杂,形势多变,因此,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中,要根据党所处的现实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建设,用制度约束实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第一,完善党员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列宁时期十分强调民主选举和罢免制度,所有的机构、组织、领导人员、负责人员都是由选举产生并可罢免。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选举制度,中国共产党的章程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①《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但是,在推行选举的过程中,也有的流于形式,有些地方的选举是领导人主导下的形式选举。这样的选举不但失去选举的意义,更让选举人失去了民主的信心。同时,已经当选的干部,只要不犯大错误,就占着岗位,不作为,也不会调整下来。为官不为,严重影响了党的事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安排。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紧密结合干部工作实际,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机制。要推动干部能上能下,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1、118页。。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既要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准用好,又要把那些存在问题或者不适合的干部调整下来。只有党员干部能上能下,才能保证能够把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高的干部选任在工作岗位上,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保持党的战斗力。
第二,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列宁在建党实践中特别重视党内的监督制度建设,尤其在晚年时候提出许多主张。其一,党的监督系统应该独立运作。列宁建议工农检查院要独立于政府机构最上层的其他组织之外。列宁强调:“监察委员会和党委员会平行地行使职权,并向本级代表会议或代表大会报告工作。”③《苏共决议汇编》(第二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1、195页。其二,提升党内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列宁指出:“选择监察委员会的成员,务必要从那些在党内被广大党员所认可、所肯定、倍受尊重、享有威信并且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担任,这是监察人员必备的条件。”④《苏共决议汇编》(第二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1、195页。列宁还强调把知识分子吸收到工农检查院里来,对他们进行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工农检查院成员队伍的工作质量。
加强党内监督是我们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都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⑤习近平:《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说明》,《党建》,2016年第11期。监督的对象首先是领导干部。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好各级领导干部。“从严管理干部不仅要从思想教育上严起来,更要从制度设计和执行上严起来,着力解决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1、118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实践新经验以党内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大管党治党力度,坚持正风肃纪、标本兼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为此,必须把全面从严治党紧紧抓在手上,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使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⑦习近平:《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说明》,《党建》,2016年第1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7页。与此同时,党还要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8、65、65-66、64页。,以保证党的决策和行动始终在为人民服务的轨道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8、65、65-66、64页。党内民主的主体从根本上讲是党员,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每个党员的民主而不是少数领导的民主,认识到这一点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党内民主尤为重要。在过去的党组织建设中,党的基层民主工作虽然有所成效,但在落实到具体方面却存在着形式主义,没有真正把民主精神贯彻到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要求党员同志承担什么样的义务,而不是保障他们该享有并应行使的各项权利。根据党的十九大的要求,我们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需要创新。
第一,推进党务公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8、65、65-66、64页。。党务公开的目的是使广大党员同志获得知情权,了解党的事务,从而有利于落实党员的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以及表达权的运用;有利于营造生动活泼的党内民主氛围,从而促进党员个人意愿的表达、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及时获得党员以及群众的意见,从而使党组织做出的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把民主决策与保障人民利益结合在一起,真正把保障民生作为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带动人民民主,让党内民主给人民民主起到示范作用,让人民群众有主人翁意识,引导人民有序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充分发挥党员个性发展与党性修养的作用。党员个性发展与党性修养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两种资源,党员个性发展是党内民主的动力源泉。党内民主的发展不是简单地依靠制度和活动就能解决的,它无时无刻不需要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和渗透力,而这种力量就是党员自身个性的发展。若缺少了党员个性的发展,党内民主便缺少了生命力和活力。当前,一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附性较强,求稳怕乱,规避在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风险,在执政党这把大伞下过着四平八稳的生活。长此以往,将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8、65、65-66、64页。。良好的党性修养是党内民主的前提。有些人认为良好的党性就是盲目地听从上级的指挥,但实际这与党性背道而驰。我们要在科学性的基础上看待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虚化原有的党性,而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使党性修养得到提高、升华。这样才能对党自身科学性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一个强有力的、科学性的、具有高度共识的党才是新时期、新时代的选择。离开这些优良的品质的政党,空谈党内民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