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逻辑的四维解析*

2018-07-16 09:34
观察与思考 2018年6期
关键词:话语建构理论

王 国 敏 陈 加 飞

提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它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也有自身创立的逻辑理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理论体系、实践主体、历史展开、话语表达等四个维度,围绕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什么”、“由谁创立”、“从哪来,往哪去”以及“如何表达”等问题建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逻辑的认识视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建构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开辟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作为一个思想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是什么”、“由谁创立”、“从哪来,往哪去”、“如何表达”等基本问题和逻辑维度展开理论建构,它之所以创立的关键因素在于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要破解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有了“主心骨”,这个思想体系的建构绝非是在思辨的主观想象中完成的,它有其自身形成的“现实的基础”和发展指向,充分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话语表达风格。多维度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结构及其生成逻辑,是学术界研究、阐释和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形态”的理论使命所在。

一、理论体系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什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结构,内容十分丰富的思想体系,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理论建构思维。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思想主题”、“思想内容”、“实践纲领”、“思想定位”等四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结构作了系统阐释和理论说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相结合的新飞跃。

第一,思想主题。思想主题是指一个思想体系对自身“所要解决的问题”的自我确证,这个“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不是一般的、甚至是具体的问题,具有理论的抽象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思想主题”把改革开放以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整合为一体,这样就使得“主题”同“旗帜”、“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基本内涵格局相一致,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党治国理政的鲜明主题,也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脉相承性。

第二,思想内容。思想内容是一个思想体系对自身“是什么”的自我澄明,是“思想主题”这一根本问题的具体展开,构成该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主体框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两大基本问题。两大基本问题之间紧密联系,是“思想主题”或“时代课题”的逻辑展开,“总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构成了实现途径和方法体系。除此之外,它还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这些又构成了一系列具体问题。从“思想主题”到“基本问题”再到“一系列具体问题”,形成了一个有机“问题链”,层层递进,建构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的问题体系,这“八个明确”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侧重于从理论上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实践纲领。纲领具有理论性和指导性,实践纲领本质上也是属于理论层面的问题,它相对于“思想内容”本身而言,更具有操作性、直接性和现实指导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它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思想内容在实践中的具体化,主要侧重于从实践上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具有现实意义。

第四,理论定位。理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具有时代性,理论的形成不是突发奇想,它有自身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是实践和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和实践性。一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定位就是指这个思想体系在以往理论谱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理论定位。一是从理论来源和理论发展的纵向视角,揭示与以往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展关系,阐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最新成果的理论定位;二是从创立主体和理论拓展的横向视角,揭示了党和人民作为新思想的创立主体,阐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包含关系;三是从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视角,揭示指导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行动指南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基本遵循和基本规律及其理论定位,既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地位、理论贡献和理论意义,又揭示了它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意义。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善于结合新的发展形势不断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我们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思想根源。“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我们党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五次飞跃。第一次是党的七大提出毛泽东思想并写入党章。第二次是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第三次是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第四次是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第五次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44页。党的十九大创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总结过去五年历史性变革基础上,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转化的现实特征,着眼于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建构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

二、实践主体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谁创立”

主体是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因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最富有实践创造的活动,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必然产物,是由无产阶级队伍中的先进分子组成,而无产阶级政党又需要一群有能力、有经验、有威望的团体组成。《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44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这也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建构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实践运动进程中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总结,内蕴着主体的意志和追求,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致力于民族复兴的整体利益和价值共识,它是一种集体性的、组织性的活动,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新一届领导集体遵循“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执政逻辑,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过程中,习近平同志作为全党的领导核心,发挥了治国理政的决定性作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才能,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历史贡献,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通过四年的伟大斗争,锻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提供了主体条件。

三、历史展开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哪来、往哪去”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性审视和科学建构科学社会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一以贯之的方法论就是要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实践基础之上。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建构社会主义科学性的方法论遵循:“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523页。,将其“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523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科学性,就在于它置于现实和历史的实践基础和未来的发展逻辑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五年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强军兴军”、“港澳台工作”、“全方位外交布局”、“全面从严治党”等十个方面作了系统总结的基础上,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并强调“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比如,经济方面的成就,过去4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2%,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增长到80万亿元,五年来,GDP增长了50%。尤其是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现实的基础”。紧接着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二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96年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历史征程,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举行社会主义革命、在挫折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悍史册的人间奇迹”,厚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根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具有广泛的现实性,它还具有自身产生的深厚的历史基础。

历史、现实、未来相结合的贯通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方法和特点。“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67页。“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要与历史、未来的探讨结合在一起,要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联系中昭彰理论的魅力,探究思想的真谛。”②顾海良:《历史视界,时代意蕴,理论菁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6期。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上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视界,有利于准确把握它的时间维度。过去五年来的历史性变革,充分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性、历史性和科学性,也必将在未来统领“四个伟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不可替代的理论性和指导性。“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471页。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历史成就基础上,综合考量国内外形势条件,首次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出发,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作出了“分两个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推进的实践纲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实践标明了路线图和时间表。赋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自信。

四、话语表达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怎么说”

范畴不仅是开展学术对话和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理论建构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把握群众的方式。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离开了思维就不能够再前进一步,而且要思维必须有逻辑范畴”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51页。。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⑤《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页。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以一定的话语为载体,理论不能脱离话语而孤立存在,两者是有机统一的。“理论”的指向是理论本身它“是什么”、“说什么”,“话语”的指向是“怎么说”,以一定的形式来表达理论内容,“理论”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不会因为“话语”的表达方式而发生变化,而表达“理论”的“话语”具有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以欧洲文化和西方话语为载体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解放的普遍理论体系,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必须以中国独有的话语方式来呈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才能够体现中国风格,体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才能够让大众普遍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中国和改造中国,也就是只有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彻底性。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发出了建构中国特色话语的理论先声,他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建构历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中国风格、展现民族特色的理论话语。比如,在党的执政宗旨上,就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等。在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上,就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在战略思维和工作方法上,就有“群众路线”、“党的领导”、“统一战线”、“独立自主”、“摸着石头过河”等。在理论创造上,就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这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理论话语,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话语准备。

习近平同志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1-342页。打造主体性和原创性、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能够把握群众的大众话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维度。党的十九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党的十九大打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乡村振兴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原创性、主体性和标识性范畴和概念,是我们党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探索的最大成就。这一创新话语有一系列反映不同问题的话语体系做支撑。在宣示执政理念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阐述发展战略时,以“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人也不能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新常态”、“敢于啃硬骨头”、“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建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新发展理念。阐述党的十九大主题时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间衔接“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报告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作为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彰显党的“文化自信”。运用“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话语来表达和揭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运用“打虎”、“拍蝇”、“猎狐”来形容反腐败斗争,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运用“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来反衬目标实现的艰巨性,用“美好生活”来比喻人民的诉求和党的奋斗目标,运用“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来形容我们党对民生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努力,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论述对外交往时,提倡“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来宣示中国与世界交往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表达方式,实现了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和国际话语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话语建构理论
画与理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雷人话语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