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方式,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积极推广和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教学设计;应用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学设计具有模式化的特点,繁琐的形式和内容降低了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设计刻板,缺乏弹性,同时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大段的文字来陈述,没有直观的图像,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刻板的背教案,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积极引入思维导图的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巩固基础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拼音和汉字的学习,打好学习基础。因为在学习中拼音过于繁杂,一般一天学习几个声母或者韵母,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混淆,头脑中对拼音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分类;而汉字中有许多读音相同的汉字,或者外形相近的汉字,在记忆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混杂。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积极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增进学生的理解,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首先,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拼音进行分类,分为声母和韵母,之后在每一个项目后面进行再划分,按照前鼻音和后鼻音等将其细致划分,层层递进,呈现出一种脉络,教师还可以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清楚地进行辨识和掌握;其次,教师再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汉字教学设计,主要根据表意、表象、形声和象形等汉字的特点进行分类归纳,形成许多的枝叶结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让学生通过掌握一类型汉字的特点,学会与其相关的所有汉字,在头脑中形成汉字网络,便于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
二、提升阅读理解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在认识汉字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段落的中心思想等,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通常在一篇文章中学生通读之后脑中没有形成清晰的脉络,对文章的主旨思想不是很明确,所以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尚在不断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因此通过文字和言语的表述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为学生呈现整个文章的故事线索和脉络,一步一步地清楚表达文章的情节和递进,完整的展现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迅速掌握文章的重难点,学习起来比较有效;另外思维导图的形式比较灵活多变,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教师在教学中的多次使用,使学生自己掌握思维导图的方法,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尝试和使用,不断地锻炼,培养良好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且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培养写作思维
写作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相对于阅读理解的学习来说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的不得当,导致许多学生在面对写作时发怵发憷,没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往往表达文不切题、层次混乱、缺乏感情、甚至趋于日常的流水账,更谈不上拓展思维和创新想象;写作内容更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为了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语文作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创新讲授方式,活跃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呈现某一写作内容,列举其中的各项内容和关键点,呈现文章的脉络结构和布局方式,展现思维的过程,在大家的思考补充下形成关于某一写作话题的思维导图,学生就可以根据思维导图来选取关键点,选择一种布局和结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作文格式,穿插生动的事件描写,并贯穿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在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写作思维,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锻炼,在写作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四、高效总结复习
一节语文课堂的教学往往会呈现许多的知识点,由于小学生缺乏自己总结和整理的能力,许多知识点不能够在学生头脑中系统的呈现,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要积极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复习知识点。首先,我们可以在一堂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列出思维导图,引导大家一起回想知识,列出关键点,形成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对课堂的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脑中形成对知识的框架;其次,复习的时候,由于学习内容较多,知识点比较散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全部的学习内容系统地为大家呈现,层层递进,由总到分、由点到点,这样复习起来全面到位又有条理;最后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语文的学习记忆的内容非常多,而且容易混乱,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中的关键点来帮助学生联想记忆,由一个知识点引发想起另一个点,这样记忆起来简单高效又不容易遗忘,有利于实现高效地总结复习。
参考文献:
[1]朱芳芳.教学设计中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6(12):27.
[2]于昊.思维导圖及其教学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