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俊 王志敏
摘 要: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缩小了留守儿童概念,因而全国各地所摸底排查统计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急剧下降,这意味着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扶贫工作更为聚焦和收缩。政策与服务应该基于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实际需要,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三维空间的资源和服务,积极发展家庭福利政策,培育农村社区社会服务组织,吸纳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基于农村治理与发展的战略定位,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幸福家园、温馨校园和友好社区。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扶贫;社区治理;社会工作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社会问题,其实质是农村贫困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推进而迅速凸显出来。国家领导人在2016年强调“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觞”,由此,国务院于同年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开启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国家行动。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对留守儿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和很多政策来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留守儿童不仅关涉家庭发展,也关涉国家未来发展,尤其关涉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质量状况。因而,在脱贫攻坚与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制度设计驱动下,面向留守儿童的教育扶贫和精准服务在近三年被提上重要政策议程。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可能面临贫困问题,也深处教育机会不充分的边缘地位。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个体经由初始社会化由生物性个体成长为社会性个体的基本路径,而得以适应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技术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个体必须经由接受教育而获得足够的知识与技能,因而教育成为改变儿童命运乃至人生幸福的基本手段。由此可见,面向留守儿童的教育扶贫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提升留守儿童教育扶贫成效呢?这一直是一个需要政策考量与实践探索的问题。本文基于甘肃G县留守儿童教育扶贫认为应该把握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维空间的教育扶贫体系。
一、甘肃G县留守儿童数量变化趋势
G县是甘肃省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之地。由于这里气候常年干旱,县域一方毗邻沙漠,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辖区内有9镇10乡1街道,户籍人口约40万。由于G县工业不发达,农业生产力不充足,再加之地理条件比较恶劣,因而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外出务工为
多,除省内流动外,相当多的农民流动到新疆从事农业和其他职业,也有相当多的农民流入其他地方务工。由此一来,G县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比较庞大,这些留守孩子不仅面临一般留守儿童所出现的情感缺失、心理焦虑等问题,还普遍面临家庭贫困的问题。甘肃省于2015年6月下发《关于开展2015年全省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工作的通知》,对全省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初中未毕业和未继续升学青少年六类重点青少年进行了摸底排查。其中G县G学区(管辖1所中学和4所小学)排查统计出该学区留守儿童数量为218名(参见表1)。依据该《通知》,留守儿童被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因而所统计得出的留守儿童占该学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量的21.95%。就国家层面而言,依据这种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小组段成荣等于2013年依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所测算的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为6972.7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为6102.55万[1]。这一数据由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加以引用,此后学界和新闻媒体广泛引用这一数据。就数据而言,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位居流浪儿童、流动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残疾儿童等各类困境儿童数量之首,因而也引导政府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该《意见》从父母外出状况和年龄范围两个维度缩小了留守儿童概念,因而2016年民政部会同教育部、公安部开展全国摸底排查后所统计出的农村留守儿童总量直降为902万。在留守儿童概念调整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锐减了5200万,2016年摸底排查统计的农村留守儿童总量只相对于2013年全国妇联公布数量的14.78%。
同样,从甘肃G县G学区2016年、2017年与2015年留守儿童数量变化趋势来看,也呈现相对应的变化趋势,2015—2017年G学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分别为993人、942人、666人,相对的留守儿童数量分别为218人、80人、43人,年度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比分别为21.95%、8.49%、6.46%。从G学区数据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急转直下,其中主要原因在于2016年G學区根据上级教育部门所确定的“父母双方外出半年(6个月)以上,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概念进行统计的,因而所统计的数量比2015年统计的数量要少很多。这种数据变化趋势所带来的影响是多重的,其优点在于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更为精准聚焦的服务对象,有助于政策、服务和资源更加集中和聚焦那些最为脆弱且最需要提供关爱与帮扶的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但这也将产生新的问题,其中由于概念缩小,会致使一些急需支持或处于风险中的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被排除于现有的关爱保护政策体系之外。
二、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扶贫三维空间体系构建
2011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就对留守儿童制定了重要工作规划,强调“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近7年来我国学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数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最为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情感关爱,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学业状况不良,行为问题突出。因而,近年来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主要集中于留守儿童本身身心健康与学业方面提供支持。虽然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服务传递和资源配置上仍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和整合性。本文认为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对象进一步聚焦的新情况下,有必要积极探索家庭、学校与社区三维空间的关爱与教育扶贫服务与支持体系。
首先,要充分提供资源支持以构建幸福家庭。儿童问题实质上是家庭问题。留守儿童本身是用于描述一些未成年人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在监护人缺位的家庭生活与成长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留守儿童是否真的面临诸多问题与风险,是否真的不利于其身心健康与正常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进行更为广泛而深入研究才能予以回答的问题。留守儿童概念缩小后,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主要是隔代家庭,而教养方式也主要是隔代教养。由此而论,现有政策与服务应该针对这种具有高度同一性的家庭类型和儿童类型,提供更为精准的支持和服务。G县针对留守儿童主要提供了“两免一补”的教育扶贫、寄宿制学习等服务,但有关家庭层面的具体支持还十分缺乏。今后一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留守儿童家庭类型、隔代教养、家庭照顾等问题。积极倡导儿童福利政策和家庭福利政策理念,构建家庭服务体系,以提升家庭生活、教养、照顾、经济等综合能力和水准。帮助儿童构建幸福、和谐和温暖的家庭氛围,不仅帮助处于困境中的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走出困境,而且可以为一般留守儿童家庭和处于风险中的留守儿童家庭提升预防和应对风险能力。
其次,积极优化学校环境以构建温馨校园。教育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实质性问题,不少研究者围绕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进行研究,指出留守兒童存在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机会不均衡等问题。在G县的政策中,“控辍保学”成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该县农村家庭多面临贫困问题,留守儿童辍学在家或外出务工现象存在一定比例[2]。教育部、妇联、团委等针对留守儿童的控辍保学工作在近两年下发了多项政策,学校针对一些重点留守儿童通过实地走访、入校座谈、电话访问等方式与家庭定期沟通,引导监护人和家庭成员重视儿童教育。今后,应该在强化贫困家庭补贴、营养餐计划、寄宿制服务等服务外,进一步拓展学校层面的服务和资源传递,引入学校社会工作,为在校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人际交往、学业辅导、保护教育等多方面的服务与支持,以减少教师与学生对留守儿童的标签化以及歧视、排斥,创造安全、包容和信任的校园环境。
再次,努力拓展专业服务以构建友好社区。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积极关注农村治理和农村发展。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将是农村治理与发展的重要关注对象。G县近三年出台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政策,也开始强调发挥教育、民政、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在社区所建立的“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家长学校”“流动图书馆”以及社区活动中心等平台开展服务。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服务人才和机构,本身并不丰富的服务和资源却仍未很好地传递到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中。今后,需要积极培育和引进专业性强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公益慈善组织扎根到乡镇和村社,提供专业的服务。同时,应该结合乡镇治理和农村社区治理战略,充分发挥“三社联动”机制,营造安全、健康和友好的留守儿童成长社区[3]。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3):27-39.
[2]田杰.“问题儿童”标签下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17(11):145-149.
[3]陈京军,范兴华,程晓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319-323.
[4]李艳红.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7(6):73-76.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治理策略研究(GS[2017]GHB1198)”成果。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