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分解的小学科学有效提问的应用策略研究

2018-07-14 10:22何仁锋
新课程·小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小学科学应用策略

何仁锋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表述较宽泛,制约着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影响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利用拆解、替代和组合三种目标分解策略进行小学科学有效提问研究,发现其有助于分散难点、逐个击破落实、提升问效,化“简”为“繁”、实现问题增生、把握问域,聚焦核心概念、锤炼提问语言、控制问频。运用基于目标分解的应用策略的有效提问教学,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高涨,思维方式优化,知识获取和应用的能力增强;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策略更加丰富。

关键词:小学科学;目标分解;有效提问;应用策略

一、以目标导向提问的缘由和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任何一种创新都是从提问开始的,有了问思维才有方向和创新。吴康宁教授以我国小学五六年级为研究对象,通过“提问、要求、评价、应答和其他”来考查教师教学的言语行为,结果显示“提问、应答”在五类言语行为中占70%以上,这足以表明提问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原因,推测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表述过于宽泛,影响着教师教学任务的明晰,教师的提问缺乏导向性和启发性,导致学生的核心概念的建立不能追溯和连接到更具体的现象。因此,课堂提问的启发性、指向性和探究性,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性。

笔者曾对六位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量化统计,见表1。一堂课中,三位教师共提问162次,其中与目标弱相关或无关的问题达21次,占12.97%。提问偏离目标,学生无法有效构建核心概念,兴致低落,思维发展不够持续,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二、立足目标分解,融入具体策略,构建有效提问

笔者利用拆解、替代和组合三种目标分解策略,将大而高度概括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小而具体的目标。再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提问,组织课堂架构,从而落实每节课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目标拆解,分散难点,提升问效

目标拆解策略是将一个表述过于笼统的内容标准拆分成几个目标进行描述,即“一拆多”策略。笔者将“溶解”单元的第一、二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内容进行梳理和重组,依据分解步骤,确定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将“溶解”这一笼统的目标分解为“水中肉眼看不见颗粒”等4个分目标。拆解后的目标达到了逻辑上的累级递进、拾珠成链的效果,设问紧扣分目标,实现问题从少到多,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目标替代,化“简”为“繁”,把握问域

目标替代策略是将原目标1用另一种清晰而具体的目标2形式来表述,即“一替一”策略。例如,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是“测量力的大小”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基本上都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读数,但较难说出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推测原因为该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具体。因此,建议利用目标替代策略,紧扣目标的问题将之前的经验发现上升到对科学工具的解释中来。通过目标替代,巧妙搭桥,化“简”为“繁”,实现问题从无到有,助推问题发展,使提问真正落到实处,构建核心概念。

(三)目标组合,聚焦核心,控制问频

目标组合策略是将几个教学目标根据其内在的学科逻辑关系,进行聚焦、整合,形成一个总目标,即“多对一”策略。例如,“天气日历”一课涉及较多的教学目标,但学生学习该课时,尚未完成“气温、云量”等概念的构建,整个单元的学习主线是对各种天气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笔者建议将该课内容调整到学习完四种主要的天气特征之后,利用目标分解中的组合策略,将“简单的天气符号的学习”“根据云量多少区分天气”等几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目标联结、聚焦,组合形成“简单的天气日历制作”这一教学目标,组合后的目标,聚焦于核心概念;锤炼后的问题,串联整堂课的主线。

三、聚焦引领课堂,实践展露成效

(一)学生建构概念有效,思维发展持续

案例1:四年级“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看不清食盐的溶解过程,怎样让溶解过程看起来更清晰呢?

生1:放大看,用放大镜。

生2:有颜色应该可以。

师:非常好!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高锰酸钾。它的颗粒是什么样子的?(生分组观察,小组讨论)

生3:细小,深紫色,有点像小长方体……

师:真仔细!因为它有颜色,接下来我们来看它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根据记录单,观察它刚进入水中、搅拌10圈、搅拌20圈和静置后颗粒的变化过程。(生分组实验)

師:哪个小组愿意分享,说一说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过程?

生4:刚放入水中,很快沉到水底,出现了一根根紫红色的线。搅拌10圈后,紫色的范围不断变大。

生5:刚开始上、下颜色深浅不同。搅拌多圈后,水都变成了紫红色,后来颜色差不多了。

师:真仔细。搅拌20圈,高锰酸钾颗粒还看得到吗?

生6:看不见。

师:高锰酸钾颗粒去哪了呢?

生7:溶解到水中去了。

师:静置后,高锰酸钾液体的颜色有哪些特点?

生8:紫色,颜色看起来都一样。

师:对,高锰酸钾溶解后,不仅看不到颗粒,液体的颜色也比较一致,这是溶解的特点之一——分布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该片段中,教师利用目标拆解策略,共设计了7个问题,其中5个问题均指向“溶解”。3个问题直指溶解特点“分布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2个问题有效渗透了“均匀扩散”的特征;问题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经过不断分析、综合和推理,加深了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氛围融洽

案例2:五年级“测量力的大小”教学片段

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两人一组,自由玩拉力器,说说感受?

生2:很难拉,感觉有点累。

师:在拉的过程中,拉力器发生了什么变化?手又感觉如何呢?

生3:拉力器的弹簧会变长和收缩,要想伸得越长,手感觉越累。

师:嗯!真棒!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力与弹簧伸长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能用简单的图呈现吗?

生4: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能。

师:非常好!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两端有刻度的弹簧,它叫弹簧测力计,谁能说说弹簧测力计是怎样测量力的大小的?

生5:看刻度呀,弹簧越长,就代表受的力越大。

该片段中,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采用替代策略,化“简”为“繁”,把握内容本质,让学生从玩弹簧、感受弹簧、观察现象,到最后的总结与概括,共设计了4个问题,提问均指向“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目标,每个问题环环相扣又梯度衔接。过程中,90%的学生发言十分积极,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述出弹簧测力计拉伸过程的变化,能自主解决问题。

为了比较有效提问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氛围等方面的影响,笔者对全班36人的提问调查问卷前测与后测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前测中,74.3%学生对科学课还是挺喜欢的,但也有25.7%的学生认为“科学一般”,14.3%学生的理由是“科学太难了,有点难学”。过程中仍有34.3%的学生不能完全明白其要表达的意思,甚至有学生(17.1%)认为老师的提问对所学知识和能力提高没有帮助。

后测中,学生对科学课的喜欢程度显著提升,42.9%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科学,甚至37.1%的学生认为“老师教得好”。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讨论问题,回答问题,62.9%的学生认为该策略对自己的学习非常重要,更多的学生愿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前、后测比较发现,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致高涨,91.5%的学生喜欢科学课,这较大程度得益于教师的教学,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氛围,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教师实施目标分解,推进有效教学

笔者对已开展目标分解策略教学的学校的2名小学科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其对基于目标分解的课堂有效提问的理解、应用和想法。

当问及“认为基于目标分解的有效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学是否有帮助和有哪些帮助”时,教师A表示:“有帮助,通过目标分解,我理解了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教学重难点,在设计问题时会紧密联系分目标,学生掌握得更扎实。比如,我以前在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通常是完成所有实验后,提出一大串问题来总结实验现象,让学生来归纳溶解的特征。庞大的问题串通常让学生无法较好地归纳、总结,最后由我总結而匆匆带过。但现在凸显教学目标融合相应策略,我都设计了螺旋上升的问题,再结合分目标,以生为本,学生能自然地回答出摩擦力的特征,课堂提问更有效。”

教师B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有较大帮助,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实施有效提问,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简化、具体,但又不琐碎,教师教学方向感更强,学生也能清晰地知道每一环节需要掌握哪些具体的学习内容。”

以目标分解为基础,通过目标拆解、替换和组合三种策略,使教师从零散的三维目标中找到生命线来引领整节课的教学,能时刻关注、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持续发展,有助于分散难点、逐个击破落实、提升问效,化“简”为“繁”、实现问题增生,把握问域,聚焦核心概念、锤炼提问语言、控制问频,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郑红.小学科学课堂如何提问更有效[J].学苑教育,2015(17):83-85.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小学科学应用策略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