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首先,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为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提供有力保障。事业单位通过对内部财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建立有效的财务体系,并进行考核评价,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安全。其次,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力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为单位的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事业单位可以对财务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分工,保证财务管理权利和会计信息之间能够做到相互制约。最后,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力度,有利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财务体系,促进事业单位的长久发展。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质量。同时建立的财务体系考核机制,可以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和经济活动提供坚实保证,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1.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的责任意识不强。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相关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良好的内控意识是首要保证。但是从目前来看,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少认识和了解,内控意识不强。很多时候,事业单位只是重视单位的发展水平,缺少对内部的建设工作,甚至严重缺乏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认识,严重阻碍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了相关财务体系的有效实施。
2.内部控制的环境质量有待于提高。一方面,由于一些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缺少对其的了解,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高,对于相关的工作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外加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参与度不够,很多情况下仅仅是走形式而已,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知识素养不够,内部控制建设的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导致了监督作用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内部控制环境质量有待于提高。
3.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一般情况下,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制度设置缺少创新意识,在控制制度和财务体系的建立上并没有与时俱进,依旧采取传统的设置方式,也没有做到结合我国财政管理的要求进行完善,导致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体系缺少完整性和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有的事业单位建立了新型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体系,但是缺少针对性和适应性,导致其实施与发展阻碍重重,并不能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积极作用。
4.缺少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与企业的经营结构不同,事业单位没有董事会作为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主体,缺少监事会、审计局等的有力监督,因此,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如若缺少完善的内控考核评价机制,就会很难有效反馈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内容,从而也不能发现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缺少监督机制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无法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国家的资产安全。
1.增强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事业单位在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促进财务体系考核评价工作有效进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提高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依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内容来看,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和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是单位负责人,需要承担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责任,同时还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合理实施。因此为了强化事业单位负责人对财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一定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应该联合其他有关部门对于一级预算单位和二级预算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分期、分批、以及分类型的建立培训班,提高他们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促进内部控制财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做好会计的基础工作。一方面,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需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于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期的测试和评价,让员工产生一种工作压力,并让这份压力化作提升自身工作技能的动力,以此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还要分阶段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以此来使会计人员的工作技能得以不断更新和提升,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增强会计人员对财政政策的了解,确保在日常的工作之中能够遵守相关政策法规,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素养,促进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还要完善会计的工作程序,保证内部控制财务体系能够有效的健全与实施。
2.为事业单位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与发展环境如何,会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水平,同时也会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事业单位为了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财务体系,需要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财务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就要求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需要拥有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使事业单位的发展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具体来说,首先,要普及事业单位领导层和管理层以及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管理知识,让他们明白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提高工作质量。同时还要严格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环境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其次,事业单位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设置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刻意适当的减少管理层级,发挥管理工作的最大功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其他的内部机构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更新,满足单位管理工作的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也要做到积极配合工作,共同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推动作用。最后,还要对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提高内部部门的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还要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提高其权威性,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从而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体系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环境。
3.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沟通机制。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是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控制度、完善财务体系、明确工作目标非常重要。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为相关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一定保障,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之后,还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要经常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避免各种问题的出现,保证其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还要建立内部牵制机制,提高监督作用,发挥监督部门和审计部门以及监察部门的功效,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全面性发展原则,加强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单位财务工作的各方各面,不仅是对于会计的控制与管理,还要促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去。因此,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加强内部信息的交流与联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提高事业单位管理层和工作人员之间信息的平等性,不仅可以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还能营造和谐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全面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增强我国所有单位的凝聚力,促进其健康长久发展。
4.加强风险评估作用,提高考核评价的重视程度。一方面,事业单位需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维持投资成本和需求之间的比例,以此避免事业单位内部出现的重大经济问题。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于单位进行重要内部控制建设和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减少单位的经营风险,促进财务体系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事后管理工作要加以重视,因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建设要贯彻于工作的始终。因此,不仅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事前和事中工作水平,还要提高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事后控制力度。内部控制建设的事后工作主要是财务体系的考核评价内容,事业单位需要落实奖惩机制,对于内部相关的工作活动进行系统的考核与评估,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体系的有效实施。同时,面对发现的问题和挑战,要及时做出对应举措,制定合理规划,调整布局,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健康合理进行。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事后评估工作非常重要,能够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事业单位体制的深入改革,因此,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与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关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需要单位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健全内部控制的财务体系,有效进行考核评价工作,从而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虽然从目前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关的财务体系与制度不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等。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措施,相信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会不断提高,推动财务体系的健全发展,促进考核评价工作的有效进行,从而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