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体育课堂评价中负效应的应对策略

2018-07-14 04:12:12杨华法
运动 2018年4期
关键词:权威效应动作

杨华法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浙江 宁波 315600)

1 晕轮效应的负面影响,需灵活运用评价

案例:X同学是班里的“全能王”,在同龄人中显得身材高大,身体素质出众,力气过人,尤其前段时间学校组织的三人制篮球的决赛中,由于他的出色发挥,为赢得比赛胜利立下大功,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因而在之后的体育课堂篮球传接球教学的尝试练习中,同学们纷纷效仿他的动作,可是他的动作恰恰存在问题。剖析: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同学不论好坏的效仿X同学的动作,主要是因为球赛胜利的原因,因此直接导致同学们对他的崇拜和追捧,认为他的技术动作就是标准的,这主要受晕轮效应的影响。

对策:体育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省”,在暴露问题的同时,加剧标准概念的掌握。晕轮效应的存在,再加上自身的不足,更容易在评价时出现偏差。但假如教师灵活运用,晕轮效应也会呈现正影响。班级中体育尖子生的晕轮效应的影响再大也无法与教师的影响力相比,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一次教学内容结束前可适当讲述下堂课的教学内容,在简单的讲解动作后进行示范,并且邀请学生群体眼中的“优等生”进行尝试练习,通过如此直接的对照,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更重要的是拉近了“优等生”与学生群体的”距离,极大地保证了学生教学评价中的有效性。

2 自我效应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

案例:在立定跳远的练习中,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提醒,相互纠正。一位女生由于先天素质优越,轻轻一跃就跳了2m多远,一旁的学生们发出惊讶的赞叹声,可有一名男生却泼了冷水:“她的动作不对,没有快速收腿。”这位女同学,听到赞叹声时面如桃花,可听到批评意见时瞬间沉下了脸:“自己跳不远,还说人家,有本事你试试?”这是学生评价中时常出现的现象,主要是自我效应作祟的结果。所谓的自我效应,就是片面地夸大自己的主体地位,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以自我为中心,妄自尊大,甚至还会挟私报复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效应会使评价产生偏激失真而失去意义,非常不利于客观的自我认识。

对策: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民主的评价氛围,引导学生明确评价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为了使其了解自己与学习目标间的真正差距,鼓励学生先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再欢迎其他同学帮其找出问题根源,这会大大降低“忠言逆耳”的负影响;其次,教师调控及时,使学生的评价更委婉。在点评环节,为了更好地维护被评学生的自尊心,但又收到改进技术动作的效果,鼓励参评者先呈现被评者的优点和值得自身学习之处,让对方认可自己的点评。采用先褒后贬的方式,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中肯的意见更能使同学乐于接受。对于课堂中教师关注的心理更为脆弱的“优等生”和“后进生”,这种方式极为适用。

3 从众效应的负面影响,教师适度调控

案例: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组织学生互评,让其中一名学生对身边同学的学练行为进行评价,可当该同学发言后,随后的几位同学的评价几乎与其一致,出现雷同的现象。小学高段的学生已逐渐步入青春期,心理不稳定,在课堂中开展互评时,后续者的发言往往会受到第一个发言者观点的影响。假如第一个学生说“好”或者“不好”,后续者的评价也会出现“随大流”的场景,这种从众的心理现象会导致评价重心的偏离。

对策:对于学生习惯以他人评价作为参照的情况,教师需扮演好“风向标”的角色,学生在评价中出现认识不清的情况,要及时的点拨,诱导评价的“风向”,避免出现“异口同声”的场面。当学生评价出现“赞声一片”时,教师需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指出不足,使学生了解不足之处和努力的方向;如果学生评价倾向于否定时,教师更需及时指出可圈之处,避免被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备受打击。教师的点拨调控,以发展的眼光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评价自己和他人,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4 类群效应的负面影响,施评前摸底分群

案例:J同学是某小组的小组长,本组同学对他比较信服。在进行学生互评时,J同学在课堂中的一些不良表现被一位同学指出来,随即引来了本组其他队员为J同学纷纷不平的强烈抗议,甚至出现为小组“声誉”,强烈指责那位发言的学生,让教师都有些不知所措。生性好动,喜欢集体活动是小学高段学生的特性,这样容易产生伙伴群体,因此也容易出现类群效应,即根据疏、亲、远、近等区分而形成的,往往只从情感角度出发而不顾客观事实进行评价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会导致学生为了所谓的“姐妹情深”“哥们义气”等顾及因素,造成课堂互评活动变味,从而出现结论变质等不良结果。

对策:类群效应在学生集体中总是无法避免,在学生互评中环节起很大的干扰作用,但合理利用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平时或者课堂活动时,经常打闹、嬉戏在一起的往往属于同一个类群,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侧面的了解和观察就能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在分组教学或练习时,教师需考虑到这些因素,将这些性格、爱好类似的学生先有意的安排在一起。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学生搭配和教师分配相结合方式,让学生处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使学生在同类群体中变得更易于互动合作,评价交流,再配合教师时不时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引导和调解可能出现的不良端倪,从而有效的避免学生间互相争吵、揭短的现象。

5 权威效应的负面影响,明确评价的标准

案例:在肩肘倒立的教学中,在体育拔尖生示范后组织评价时,学生都觉得展示的同学做的很到位。可当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内容进行反问:“确定是这样的吗?”这时许多学生又显得底气不足,当教师对技术动作再次讲解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剖析:在体育课堂教学或体育活动中,体育拔尖生、体育委员等,对其他学生有着“权威”般的影响力,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其他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这就是权威效应在施“暗力”。因此,学生的评价行为有时不一定以学习内容的要点为依据,而是依据内心的权威影响来做评判,这不利于学生客观合理的开展评价,容易导致评价失效。

对策:心理缺少学习的标准是学生出现迷信权威的主要原因,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标准才能降低权威效应的作祟。教师在教学开始前都会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练,可学生往往会“遗忘”内容学习的要求和目标,所以需要教师及时的讲解和不断的示范,使学生在学练中逐渐“适应”规范动作,从而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参照标准去进行评价;接下来在学生学练环节,为了降低学生心理的权威效应,教师需有意让体育尖子生、体育委员等人进行展示,先不要求学生做评价,在进行对照标准之后,请学生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标准”权威的直观出现,不仅使学生群体内的权威效应自然因受到影响而减弱,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让学生明白对照差距去努力、改进和提高。学生评价是促进被评者正确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因基于学生们评价角度、侧重点、出发点各不相同,更利于找到问题症结,从而为寻找有效的改进策略提供动力。同辈的评价虽然能激励学生自我反思,但也容易出现操作过程难以驾驭,评价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可能导致同学关系僵化等问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应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适时恰当地调控和安排,同时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矫正功能,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邱裕良.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的自评与互评[J].体育师友,2003(4).

[2]侯占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的学生互评[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

猜你喜欢
权威效应动作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8:14
动作描写要具体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人大建设(2017年7期)2017-10-16 01:42:40
权威发布
电影(2017年6期)2017-06-24 11:01:26
画动作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动作描写不可少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