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保庆,陈 雷,侍晓明
(1.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
查阅了部分武术教材和太极拳方面的书籍,没有发现给太极拳这一拳种定义的,只有部分学术论文中曾讨论过太极拳的概念。例如,有学者认为太极拳是“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法为运动技术核心,包括套路、推手、散手和功法的武术徒手项目”,这种定义是不准确的。另外,网络上也有给太极拳定义的,如好搜百科当中关于“太极拳”这一词条的解释 。但是,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太极拳的流派、技术特征、文化内涵、健身功用等问题,较少涉及到什么是太极拳的问题。可见,太极拳并不是一种固定的、一层不变的拳术,而是随时代、随练习者的不同而变化的一种拳术。
传统陈式太极拳相对于其他的太极拳流派来说要刚猛得多,有很多弹抖发力的动作,演练速度也比较快。民国时期太极拳是以杨、吴、武、孙几家为主流的。当时陈发科在北京教拳,出名以后,刘慕三、洪钧生等人知道杨露禅在陈家沟学的太极拳,很想看看陈式太极拳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就请陈发科来到刘家教拳。刘慕三是吴鉴全的徒弟,擅长吴式太极拳,认为太极拳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练得越慢越好。但是陈发科所示范的太极拳不仅动作比较快,还带有震脚发力、跳跃等动作,与大家所熟悉的太极拳相差很远。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步法移动比较小巧,动作简洁并且柔和缓慢,要求上肢躯干部位在运动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在中心位置,与陈杨的大开大合又有所不同。孙禄堂创编的孙式太极拳吸收了许多八卦掌和形意拳的动作,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可见,太极拳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练习太极拳具有不同的特点。
传统的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不同,没有规定的套路标准,即使同一个套路,不同的人练习起来,差距都会比较大。虽然太极拳的存在形式多样,有“斯技旁门甚多”的情况,但是太极拳的核心特征是不会变的:太极拳必须是以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拳术;太极拳应该具有相对缓慢、柔和并结合呼吸的运动特点。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而且似乎都是有理有据的。湖北地区的大部分学者几乎都支持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的说法,而河南的大部分学者几乎都支持唐豪的说法,认为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我国各大高校的武术教材当中采取的也是这样的说法。近些年,由于《李氏家谱》的发现,又有一部分人支持河南唐村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李氏兄弟和陈王廷共同创造太极拳的说法。当然,这一部分支持者也大都是河南的学者。除了这些之外,也还有一些人曾提出太极拳是唐代许宣平创造的等等说法。
之所以有这么多种太极拳起源的说法,主要是研究者存在片面依靠史料的现象,未能从宏观上把握这一问题。唐豪、顾留鑫以及陈式太极拳传人都论证了太极拳始于陈家沟,并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貌似合理的论证过程,但是这些史料基本都是从陈家沟获得的。李师融、路迪民以及武当人士都认为太极拳传自武当山,并有历史资料证明(民国时期宋书铭的事迹也把太极拳源流指向武当),但是所列的史料基本也都是关于道教或者关于张三丰的。魏美智等认为河南博爱唐村李氏兄弟与陈王廷共同在千载寺创造太极拳,仅仅依靠的是《李氏家谱》为证。虽各有各的历史证据,貌似都是正确的,但是各种说法不可能都正确。
其实,在任何对历史事实的考证过程中,历史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并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史书以及其他的文字资料都是某个或某些人写的,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当时历史环境和个人情况的影响。例如,封建社会官方组织编写的历史资料都会考虑到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形象,从而对史实有所不尊,甚至歪曲一些历史情况。另外,作者在撰写历史资料时也会受到个人学识、情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做历史考证,引证某些历史资料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结合作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历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多方面情况来具体分析,而不能单纯的依赖部分古籍的记载。
太极拳是受太极阴阳转化理论指导的,太极拳的产生必然是在太极理论形成以后。《周易》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高度体现,是讲述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理论哲学,是我国宏观传统文化观的基础。“太极”一词最初出现在《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一词所表达的是从无到有的一种动态变化。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宗教,道教的理论几乎都是来自于老庄的道家思想,道教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五代十国著名道士陈抟的《无极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宋代周敦颐创《太极图》的源泉,《太极图》是对阴阳转化理论的总结概括,同时也表达阴阳相互作用而派生万物。《太极图》能形象直观的解释太极拳追求阴阳转化和阴阳动态平衡的本质思想。武术技术流派的形成,必须先要有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如八卦掌的八卦理论、形意拳的五行理论等。因此,太极拳的形成也必须先有太极拳理论,而太极拳理论应该是来自于道家思想,来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所以太极拳的理论形成肯定是在周敦颐创《太极图》之后。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核心指导思想,被奉为太极拳界的至尊经典,关于《太极拳论》的研究也颇多 。《太极拳论》应为王宗岳著述无疑,但是其主要思想肯定还是来自于更早期的老庄哲学、程朱理学和周敦颐的《太极图》等,并非王宗岳独自创造。《太极拳论》首次用阴阳转化的观点看待武术格斗,提出了强可以胜弱和弱也可以胜强的相互转化观点,是在用哲学思想指导武术实践,“太极拳”论或者真的应该理解为“太极”拳论。曾有人质疑《太极拳论》是有人假托王宗岳之名所作,其实这种怀疑是没有道理的:首先,不能因为武术界有一些假托神仙创拳的说法就把所有的与创拳相关的说法都认为是假托。其次,王宗岳在当时不是什么特别有名的人物,亦非神仙,别人没有理由假托他的名字。
武禹襄是让《太极拳论》能够广泛传播为众人所知的重要人物。由《打手要言》中李亦畲所做的跋记载,武禹襄的太极拳谱是得自于河南舞阳县盐店,当时武禹襄的哥哥武河清曾经为舞阳县知县,于一盐店偶得此拳谱 ,此拳谱署名王宗岳。由此,人们才知道太极拳还有这么个拳谱,而且此谱理法通达、言辞精练,久经流传而为后世之经典。但是也有人质疑此谱并非王宗岳所撰,而是武禹襄假托王所写,甚至还有人怀疑王宗岳其人的真实性,皆为毫无道理的怀疑。
武禹襄之后,太极拳谱逐渐丰富了起来,有了不同的版本,不同家别的太极拳谱达到几十种之多,但是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还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可谓太极拳理论发展里程碑式的著述,完美的诠释了太极拳,也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太极拳。
由以上情况来看,太极拳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样一个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各个阶段对于太极拳理论形成都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说太极拳是哪一个人创造的。
一般的运动,要么是发展个人的速度,要么是增强力量,要么是增强柔韧和灵活性,所追求的目标往往都是“更快、更高、更强”。但是我国的太极拳运动却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太极拳追求缓慢连贯的动作,所以一般不追求速度;太极拳讲究呼吸和动作的配合,讲究练内功,所以不追求外在的肌肉和力量;太极拳不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只是在追求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所以太极拳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是具有很强特色的运动项目(哈他瑜伽从表面上看也具有动作缓慢、强调呼吸等类似于太极拳的特点,但是哈他瑜伽属于一种静力拉伸的运动,也不同于太极拳)。而根据太极拳的这些特点,可以发现太极拳与我国道教的养生导引方法有颇多相似之处:(1)动作缓慢,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陈式太极拳的发力动作应源于炮捶,而非太极),道教的导引之术也强调动作的缓慢柔和,如“五禽戏”“八段锦”等都是动作缓慢的导引之术。(2)强调呼吸,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动作的开合要配合气息的吸吐,外在的动作熟练,内在的气息也要顺达。道家的导引之术也特别重视呼吸,“六字诀”更是典型的代表。(3)两者都可以结合上我国传统的中医学说,符合中医经脉理论。
即使唐豪、顾留馨也认为“太极拳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太极拳与道教的养生导引之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极拳的拳架很可能就是脱胎于道教的导引方法。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仲、李信与陈王廷为表兄弟,3人“练传无极功十三式通臂功”,“创艺太极养生功” 如果此种说法为真,那太极拳的原始形态也应该是以养生为目的的,只是后来武术家们赋予了这种养生方法以技击的内涵,使成熟的太极拳变成了养生与技击的结合体。例如,陈氏将之与炮捶结合、孙氏将之与形意八卦结合等,从而形成各有特点的太极拳流派。
从导引养生分离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在清代几乎都是以强调技击为主的,但是清末民初,随着整个武术界的衰落和武术功能的改变,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也开始淡化,其原始的养生健身功能开始凸显,很多人是为了锻炼身体才练习太极拳的,如徐致一、唐豪、褚民宜,近代的马虹等。太极拳的功能似乎走过了一个养生——技击——养生的变化历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符合阳极而阴,阴极而阳,阴阳转换的太极理论。
从以上情况来看,太极拳的拳架应该起源于早期的道家养生功法,后来在与其他传统武术的融合过程中,结合了各家传统武术本身的特点和技击内涵,从而逐渐形成了太极拳的拳架。因此,从拳架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能说太极拳架具体由哪一个人发明。
研究太极拳起源问题不能完全依赖于片面的史料,各种家谱和历史记载都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很大,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应该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论。太极拳的发生发展应该是在我国传统哲学影响下首先建立了太极理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太极原始形态很可能并不是一种拳,很有可能是一种养生的方法和手段。后来,武术家把这种养生的方法和理论引入武术当中,结合技击方法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其拳理尊阴阳哲学,其拳架兼有导引术和技击的双重特点。综上,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无论是发源地学说,创始人学说,流派学说等等,都不是中华民族太极拳真正的创始人,因为太极拳并不一定就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创造的,太极拳的演变应该经历了发生、发展、成熟的不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应该都有典型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历史贡献,拥有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孔祥华,刘小平.太极拳概念的界定[J].体育学刊,2009,16(7):102-104
[2]太极拳[EB/OL]. [2012-10-10].http://baike.haosou.com/doc/3572201-3756575.html.
[3]唐豪.太极拳的发展及其源流[G]. //武术运动论文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
[4]董逢威,聂婷婷.析太极拳理论渊源[J].浙江体育科学,2014,36(2):113-116.
[5]文声国,祖翰卿.王宗岳《太极拳论》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6):78-80.
[6]左燕,石如平.“太极拳”论,抑或“太极”拳论[J].搏击.武术科学,2011,8(7):42-44.
[7]徐震.太极拳考信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8]王宗岳等.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3-23.
[9]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5.
[10]杨玉东.太极拳源流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