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梅
(山东省嘉祥县第三中学,山东嘉祥272400)
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期待阳光照耀、雨露滋润的花蕾。教师只有用自己的一片深情辛勤浇灌,才能使学生的心花灿然绽放。在班级管理中,不能片面强调管理者的权威,用较生硬的规章条例约束学生,造成人文关怀的失落[1]。教师的责任就是用爱点亮学生心中的灯,用爱心呵护那一点点光,用耐心去滋润每一颗心灵。
在班级管理中,我用“爱”的变奏曲,提高了班级管理的实效。
学困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差及行为能力差。个别人的歧视,来自家庭的压力以及部分教师的漠视,使他们感到自卑和无助,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他们渴望改变处境,获得理解和尊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班级管理中我“偏爱”学困生,巧妙引领他们步入正轨。
1.巧妙暗示。在教学中巧妙运用语言暗示来唤醒学困生。比如,对经常不爱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采用暗示的方法。我对学生说:“昨天忘写了对吗?相信你今天一定能补上。你可是个上进的学生。”在平时作业批改中对错误只做圈点,少打错号,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的语言暗示。比如,可以说“这次作业很用心,字写得真工整”“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比这次好”。通过语言暗示,激起学生的上进心,从而愿意改变自己,学困生出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帮助培养好习惯。学困生有了上进的愿望时,需趁热打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一谈”“二帮”“三联系”。“一谈”即经常和他们谈心,让他们了解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二帮”是在课堂上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在作业布置上,针对学困生的承受能力适当减少作业分量,采取“小步走,步步高”的方法,缩短学习时间,树立学习信心。“三联系”是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在家做好监督。这样持之以恒学困生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形成关爱群体。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因此,让学困生与其他同学交朋友,安排好同学坐在他周围,让同学帮他补习功课,这样不但有利于学困生提高成绩,对于为其补习的同学来说也相当于复习了功课,从而巩固了所学知识。
中等生往往是一个班级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没有一鸣惊人的成绩,也不会捣乱破坏,从而成为被教师忽视的“安全岛”。对中等生的管理,是班级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班级管理中应坚持做到“两头抓,带中间”,而不是忽略中间。
1.多在意。对中等生应坚持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启发他们。在课外我经常走到中等生中间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拉近他们和教师的距离。
2.多鼓励。要促进他们上进,需主动提供机会,多鼓励他们大胆说、大胆做、大胆追。回答问题时,对不敢举手的学生说“请你谈谈好吗”“没关系,只要敢说就很勇敢”。只要走出害怕,哪怕腼腆地回答,也是成功,只要做到一两次,以后就很容易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优等生,由于成绩好、表现好,往往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宠爱,同学朋友的羡慕。这种特殊的待遇易使他们滋生优越感,形成只听得表扬,不愿受批评的性格。在教育实践中,我扬长避短高要求,让“严爱”涵养优等生的品德。
1.对于优等生的优点需充分肯定。教师对学生某种特长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会波及学生以后的兴趣爱好和职能选择。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会从教育的评价里得到对自己潜能的评价性信息,这些信息引导了自我发展的倾向和信心[2]。在教育中创造条件(如当“小老师”“学习委员”)让他们更好地在班集体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2.对于优等生的缺点,哪怕是微小的,也要设法帮助他们改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如我班某同学学习好又擅长书画,一直热心为班级办板报,但是总爱挤对别人。我在小纸条上写到“你的学习很优秀,同学们都很佩服你,你办的板报为咱们班赢得了荣誉,大家都很感谢你,如果你对同学们能多一点友爱,少一些讥讽,那么你会更受欢迎的”。自此以后,他开始注意自己对别人的评价,慢慢的,同学们对他的好感也逐步增强。
留守生离开父母后,产生了亲情离散的孤独感,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注意力。这就需要用“厚爱”去滋养他们失落的心灵,积极创造爱的氛围,让他们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并从中找回失去的温馨和安全感。记得某年接新班时,我发现杨同学总是沉默无语,眼神里布满愁云。了解后才知道她父母外出打工,不幸身亡,自幼与奶奶相依为命,家境穷困。我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己带头并组织学生节省零用钱献爱心。给她买衣物,生活上资助她,在她生日时不忘给她送上小礼物,帮助她的奶奶申请低保等。爱心在传递,杨同学的脸上也有了笑容,同学们的心贴得更近了。杨同学在毕业时,含泪对我说:“老师,我想抱抱你!”我把她搂在怀里,爱抚地摸着她的头,她动情地说:“老师我多想是您的女儿!”我轻轻地说:“傻孩子,在老师眼里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只要教师真心为学生付出,学生都会切身体会到。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要,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逐步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在主动参与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地融入社会生活[3]。我认为每个学生的际遇不同,他所需要的“爱”也不同,但无论是哪种“爱”,都需要真心换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