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萍
(甘肃省会宁县太平中心小学,甘肃会宁7307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努力解决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困难与畏惧,这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项难题。以往教师采取的都是逐类讲解的方式,讲解完毕再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极为古板,所收到的效果也很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改变以往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我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明白题目中问的是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哪些条件是无用的、哪些是陷阱、哪些是用来诱惑或是扰乱我们的思路。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那些数学能力好的学生,当他们一看到数学题目,就能立刻明白该问题的关键与核心,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已知条件与问题联系起来。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或是较差,在遇到一些数学问题时,就很容易陷入问题的陷阱中,经常被问题搞得不明所以,找不到问题的关键与要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做多少计算,而是要能够正确读题,条理清楚地分析问题,并顺利地列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最终正确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此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在题目中审出关键的因素,再分析问题的主干。教师可以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小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
很多小学生都认为,在数学学习中应用题是最难的一项。之所以学生会产生这种想法,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应用题本身就比较复杂,不如计算那样来得简单、直接。其次,学生缺乏必要的应用题训练,很多小学教师都将训练的重点放在了计算上,反而忽略了应用题的重要性。学生做计算题时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同的题目也知道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是他们一到做应用题时就有点犯迷糊,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读完题就开始写算式,还有的学生是根本就看不懂,即使费尽力气试着去理解题意,所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能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致,一步步地引导,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做,学会阅读题目,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
1.对学生进行读题训练读题是应用题解答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在读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明白题目中的具体情节,也会在大脑中思考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有哪些重要条件,是不是有干扰项或者是次要条件,而且也能理顺这些条件与题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条件。简而言之,读题就是一个让学生明白题意的过程,加强训练能够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2.对学生进行画批训练在读题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可以画批一下,他们的条理就会更清晰,逻辑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画批就是要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对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或是隐含条件进行标记。
3.对学生进行画图训练长期以来,应用题一直都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大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掌握画线段图的技巧。在很多的题目中,我们需要利用线段、时间轴等方法来标识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做,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明白题目的大意,当他们找到了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题目中给出了哪些条件,关键的因素是什么,陷阱是什么,最终找到解题的思路。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绘制常见图形与表格的技巧,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图形与表格的帮助下去理解和表示应用题中所出现的信息。在心理学研究发现,在认识事物时,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会遵循从动作感知到表象认识,再形成概念,最后形成概念系统的一般规律。其中,概念系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系统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动作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感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就能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
如学习求两位数以内的差与和的应用题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小明的妈妈买了12个苹果,4个梨。梨比苹果少几个?这道题要求的是梨比苹果少几个,而不是梨有几个。学生必须要先把问题弄明白,不然就会产生答非所问的情况。我在课堂上拿出了12个苹果、4个梨的模型,和应用题对应上,然后引导学生理解从12个苹果中去掉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梨比苹果少的个数。学生也明白了应该利用减法进行计算。如果是问苹果和梨一共有几个,就需要把模型的个数加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低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
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从现实生活中进行联想的习惯,切不可割裂生活与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小学中常见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有利息、保险、纳税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一些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同时也要进入生活,引导学生以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明白应用题中的奥秘所在,也能体会到生活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