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言琨
自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民办院校会计学专业以其办学机制灵活,专业实操要求相对较高,成为高校转型建设中的首选专业之一。
在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转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如何将会计实务工作与高校教学相结合是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转型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民办高校在进行会计专业转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会计学专业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再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增强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专门的实验室以及采购较为领先的实验软件,最后还要注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既解决学生实践的问题,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全面提高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得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具备竞争力,更好的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贡献。
(一)转变教学理念。学校、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以及会计学专业教师均需要参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管理人员需要重视对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和训练,认识到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将实验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即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教师主要从引导的角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转型建设应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可遵循“一个定位、两个转变、三个整合、四个强化”的思想。即确定会计专业教学应用型定位;完成从传统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整合教学资源、重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坚持人才服务社会的宗旨,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以上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三个层次:通识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通识能力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基本能力为具备很强的会计核算能力和会计分析能力,具备会计、审计、财务管理领域的业务处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能在工商企业、建筑服务企业、金融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能服务于地方中小微企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当中精选少部分学生进入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系统学习,采取教师跟踪等措施严格保障实习效果。其余学生则留在校园内,学校可联系一或两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将企业财务主管请到校园中来,以本企业的真实财务工作为蓝本,向学生讲解真实的企业财务工作;也可以将企业的票据复印成册发给学生,由企业财务主管带领学生边做边讲。这样,不但节省了学生的出行成本,降低风险,又充分保证实习效果。而学生在校期间能在企业财务工作者的带领下,处理企业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业务。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四)完善教学质量体系。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可采取教学院长负责制、系主任执行制、教务部门检查监督制等“三制”,严格把好教学计划制定、教师聘任、教材选用、课前备课、日常授课、教研活动、学生作业、实践环节、期末考试、毕业实习等“十关”,制定和完善如《教学事故认定办法》、《关于学生作业的要求及规范》等一系列关于教学的管理制度,并使其有效执行,落到实处,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还可成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监控体系。“三位”即学生座谈、系内督导听课、教师互听,“一体”即学校督导听课和教学处走课,以上机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预防了教学事故的发生。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民办高校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时,应尤为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为实现这个目的,可以通过严格的招聘程序筛选优秀教师,同时应加大已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和各种形式的再学习,为教师们提供优惠便利条件以吸引现有教师走上实践教学岗位,进而更好的胜任会计专业教学工作。此外,还要继续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学术带头人,不断完善实践类课程体系,并且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编写实训教材,促进实践教学快速发展。
(六)增强实践教学资金投入。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硬件、软件的大量投入,需要良好的实验环境、优质的实验设施、先进的专业软件,进而建设属于会计学专业专有的实验实训室。在现有各实训室及软件基础上不断探索,了解实践类课程的新动向,多向站在理论前沿的公办院校学习,不断更新完善,保持实践类课程的先进性。虽然这样会导致增加投入,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却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就会极大提高本校声誉,进而吸引更多学生选择本校。因此,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转型建设应放眼未来,不应只重视眼前利益,应持续对实践设备与软件进行更新与完善,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七)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
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转型建设可以与一些地方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既可以聘请企业优秀的财务人员来校内指导学生的实践,也可以接纳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会计的相关工作,并了解现实中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有目的的完善、提高自己。同时,现在很多中小企业采用聘请代理记账公司的记账模式,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可以与这些代理公司加强合作,这既符合民办高校为中小企业培养财务人员的培养目标,又实现了为学生找到学习和锻炼机会的目的。同时还能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实现校企合作,双方共赢。
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转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结合各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具有特色的会计学专业转型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于平.转型期民办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7(1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