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进程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18-07-13 07:56:38易祯吴美玉
高教学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易祯 吴美玉

摘  要: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智慧教育已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已正式启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智慧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1],而新型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智慧教育的核心要素。为了尝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对智慧、智慧课堂的内涵及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进行分析,阐述了结合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演变,并结合Web3.0技术特点,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模式构成的五个维度——理论基础、实现条件、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进行全面解读。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4-0121-03

Abstract: Driven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sdom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of glob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hina has officially launched th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Action Plan. Smar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and the new and scientific teaching mode is The core elements of achieving wisdom education. In order to try to construct a new teaching mod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wisdom and wisdom classroom and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eaching mode, expounds the evolution of teaching mode combined with network technology, and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b3.0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a smar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which constitutes from teaching mode. The five dimensions - theoretical basis, realization conditions, teaching activities (process),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are fully interpreted.

Keywords: smar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一、概述

第三屆中美智慧教育大会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报告指出,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都受到巨大影响。全球教育发展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我国也积极融入到世界互联网发展大潮中。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党的十九大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党组作出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战略决策,作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奋进之笔”,智慧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1](雷朝滋,2018)

二、关于智慧教育和智慧课堂

智慧教育的概念,国内外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科学定义。目前的定义大体分为两类,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给出智慧教育的内涵。同样,对“智慧”一词的不同理解,使得智慧课堂没有统一定义。从心理学角度,“智慧”意为“聪敏、有见解、有谋略”,因此一种视角是基于教育层面,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智慧的过程。从信息技术角度理解,“智慧”指技术上的智能化,智慧课堂则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智能化、构建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环境,最终实现学生的智慧生成[2]。结合之前的研究不难看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是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智慧教学、智慧管理和智慧学习方法为理论支撑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体系,其宗旨是帮助人们在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地适应、塑造和选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智慧、发展智慧、应用智慧、创造智慧[3] (25)。

三、教学模式的构成和演变

国内外不少学者一直尝试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因为新型教学模式是智慧教育实现的三重境界之一,更是智慧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2]。首先,何为教学模式?模式一词最早由美国的乔伊斯和威尔引入到教学领域,认为教学模式及学习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泛型[4] (18)。国内学者将教学模式理解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5] (26)。”完整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理论基础、实现条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五个部分,如表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教学模式实施的内外因素,如教师、学生、硬件、软件、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不断变化,传统教学模式经历了从传统面对面教学到Web1.0技术支持的面对面教学、“Web2.0+数字工具”技术支持的面对面教学、Web2.0技术支持的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模式[3],再到Web3.0技术今天的智慧教学模式。

四、基于Web3.0技术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Web3.0是一种人机和谐对话的智能网络,其本质是深度参与、深度体验。互联网通过分析用户数据,知道用户有什么、需要什么,从而进行信息筛选、智能匹配,精准地推送资源,实现资源推送智能化;该技术的便捷、移动、互联、智能和协同特征使得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实现交流互动立体化和评价反馈及时化;同时,互联网通过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动态数据,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效果以客观数据形式呈现,使得教师不再仅依赖教学经验去感性评估、决策,在教学中实现教学决策的数据化。不难看出,Web3.0支持下的学习环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对一、一对多、即时的多元立体交互和评价,保证且实现个性化学习。智慧环境呼吁智慧教学模式。

根据乔伊斯和威尔提出的教学模式五大构成要素,结合国内外相关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立足教学实践,本文尝试对智慧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各要素进行分解,从理论基础、实现条件、智慧教学目标、智慧教学活动(过程)和智慧教学评价五方面出发设计基于智慧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图1。

(一)理论基础

图1中只提及了六种教学理论及学习策略,事实上根据课程需要和不同教学目标教育者可灵活整合其他教与学理论。理论基础统领教学模式设计,指导各个环节的实施。

(二)实现条件

关于智慧课堂概念的界定学界有两种,主要是基于对“智慧”一词的不同解读。一种是基于教育视角,一种是基于信息化视角。本文偏向于后者,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构建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环境[6]。该模式中的实现条件是外部支持条件,包括教学工具(智能移动终端)、智慧学习技术、教学资源(智慧学习资源)和教学环境(智慧教学环境)。

这里的智能移动终端是智能手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它能够支持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智慧技术保证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智慧学习资源是支持智慧课堂教学所需的资源,具有智能推送、情境感知、富媒体等特征。学习环境包括物理学习环境和虚拟学习环境,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是教室,智慧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便是智慧教室(smart classroom);虚拟环境则指智慧教学平台。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获取、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情景感知与检测、教室布局与电气管理等多方面[3] (101)。随着Web3.0技术的成熟,众多开放的、个性化的、智能化的移动教学平台不断涌现和完善,集簽到、发布信息、布置作业、师生互动、投票、讨论、评价等功能于一体。如表2列举了一些支持移动端的智慧教学平台及其特点。

(三)智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运用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向指南[7]。智慧教学目标分为三维目标、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三个级别。终极目标是通过利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开展智慧学习,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取向、较高思维品德和较强思维能力的智慧型人才;具体到不同课程的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又分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同时,根据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智慧课堂环境,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具体的学习目标。智慧教学目标设立于教学活动之前,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四)智慧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是整个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能否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以智慧教室和智慧教学平台为依托,智慧课堂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具体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1. 课前阶段。此阶段,教师可应用技术收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学生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完成第一次学情分析后针对性地推送个性化富媒体预习资料和自测内容。学生在智能移动终端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后,在平台与同伴和老师进行相关讨论,提出疑问、难点或见解。教师在智能移动终端能完全收集学生自主学习的数据,根据交流反馈内容,老师第二次对学生完成学情分析,从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课中阶段。在课中阶段,应避免传统课堂中的知识灌输,逼迫学生走出被动听的“安全区”,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的硬件优势和优质教学平台开展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比如基于课前学情分析结果,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教师通过平台下发新的探究任务让学生们分组开展协作学习,教师从旁指导,要求最后每组提交成果并展示;完成这两个环节任务后,教师下发随堂测试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完成提交后得到及时反馈;最后结合协作学习情况、成果展示情况以及随堂测试情况的数据分析,教师能针对性的精讲难点、弱点,拓展新知。

3. 课后阶段。课后阶段,教师首先不再统一布置作业,而是根据学生上节课的课堂反应和实际掌握情况,通过平台推送适合于他们的课后练习相关拓展;完成后的作业反馈给教师后,教师能基于作业情况及时联系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亦或组织有能力的同学成立协作小组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再者,鼓励每位学生在平台发布自己的学习心得或总结反思,既提供了师生、生生交互机会,又为下节课的备课方向提供线索,有助于教师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案。

(五)智慧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程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评判,智慧课堂的智慧教学需要建构形成性的多元动态评价体系。它包含有评价主体(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评价方式(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和评价内容(知识掌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以学论教是智慧教学评价的评价思想,即以学生的“学”来评教师的“教”,故其评价主体首先是学习者。在智慧课堂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除了有传统的课堂上和课后外,还有线上和线下学习活动。Web3.0技术记录了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学习行为数据,它包括课前预习情况,学习心得所反映的学习态度;课中出勤情况、课堂随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反映的学习投入度和学习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和期末测试所反映的学习效果。通过数据分析教师很容易做出在线学习评价。而线下评价是对学习者在实体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做出的一系列评价[5]。比如:在实体课堂是否积极参与各种交流所表现的交流状态;在协同合作中反映出的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完成随堂测试中反映出的知识掌握能力等。

总之,智慧教学评价由传统的标准化、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相结合,注重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数据导向性评价,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和评价。

五、展望

如今,移动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数字化时代进入智能化时代,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智慧教育将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产生巨大的冲击,继而推动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作为新趋势,新时代的智慧课堂教学探索还是新课题、新领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中都处于起步阶段。换言之,在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以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教与学的问题展开学习和研究。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下一步将结合智慧教学工具在英语课堂实践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检验它。

参考文献:

[1]雷朝滋.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EB/OL].http://www.sohu.com/a/227015094_99950984,2018-04-02.

[2]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6):3-11.

[3]杨红云,雷体南.智慧教育物联网之教育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4]布鲁斯·乔伊斯,玛莎·韦尔,艾米丽·卡尔霍恩.教学模式(第八版)[M].兰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冯克诚,西尔袅.使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6]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2.

[7]黄梅,宋乃庆.基于H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9(05):99-103.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0:17:45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19:53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29:57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