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服务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人的本性需要及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根本和价值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那么,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本文尝试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对其做出解答。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教学;人本主义
任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都是为了让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以,各学科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只有从人的需求、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并以此为最终目的才有意义和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不例外。
一、人本主义与高校思政教学
1.人本主义。“人本主义”一词源于西方,它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延续到今天,强调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价值中心。在我国,传统人本思想肇始于西周,集中表现为天人关系和民本思想。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现实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不仅是实践的人,更是全面发展的人。
2.高校思政教学与人本主义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要想通过教学从思想上达到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目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并关注人的本性,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才能愿守其规、乐享其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然而,目前民办高校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理想。
二、人本主义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与教学内容。(1)居高临下,理念上缺乏人性关怀和对人格培养的重视。长期以来,思政教育总是本着居高临下和命令式的姿态,强调其服务社会的功能,一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为指挥棒,以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受教者常常被动地成为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加工的对象,失去了选择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不以学生为中心、以这种理念设置的课程和编写的教材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2)教材千篇一律,内容上脱离社会、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思政课教材千篇一律,不论是学术研究型高校,还是技能应用型院校,也不论本、专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使用同一种教材。同时,教材内容观点大而空洞,内容缺乏超前性,理论落后于实践,既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现实生活,又不能预测未来发展和走向。(3)政治说教色彩浓厚,教学内容强调意识形态的教化,忽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大多数民办高校以思政课的书本教材为教学蓝本,倾向于理论传授,缺乏足够的生活实践,导致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渐行渐远。思政课教材过多地强调“必须”“应当”之类的基本原则和社会规范,相对忽视了道德体验、道德反省、政治实践和政治情感,对大学生生活世界的真实愿景以及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心理的培养关注不够。
2.教师队伍建设。(1)对思政课和思政师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民办高校不尊重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一味强调并严格要求教师应完成的工作量,缺乏物质和精神上的保证与激励,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和人格及劳动价值的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疲于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2)师资队伍不稳定。民办专任思政课教师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离职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教师主动辞职,民办院校的教师多为青年教师,他们在薪资待遇、发展空间上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会有部分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公务员考试或事业编制考试,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第二,教学考核居末尾遭淘汰,一些民办院校实行教学考核,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排名,排名末尾的人员会被辞退或转岗。(3)师资结构不合理。通过对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结构进行分析,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生师比上存在诸多问题。在学校的不断努力和改进下,虽然部分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骨干教师和精英队伍缺乏、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依旧严重。
3.课堂教学方法。(1)教师单方面灌输,忽视学生自我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单方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学生若有不同意见,教师便将此情况视为不配合课堂教学。即使是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也会置学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于不顾,最终把讨论结果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上。(2)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学生情感体验。讲授法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果说道德知识教育作为一种知识学习的过程可以采用讲授法的话,那么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应是学生情感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仍旧采取讲授法就显得不太合适了。道德知识的传授凸显了知识和分数的地位,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背离了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3)民主平等缺失,考核手段单一。当前,在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意识被忽略,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逐渐消失。另外,注重认知结果的评价尺度将学生推向了分数崇拜的深渊,德育逐步异化为学生获得分数的活动,造成教学上本末倒置的现象,淡化了培养学生人格的根本目的。
三、应对策略
1.教材与教学内容。(1)调整角度,理念上注重人性关怀。传统的思政课片面强调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忽视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没有情感的激发,学生不能从心底真正地明理,也不会真正愿意践行。因此,一方面必须充分注意道德情感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另一方面倡导个性化教育。当然,本文所倡导的个性化教育绝不等同于无视共性化或社会化的极端教育,而是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和特色化,旨在培养素质良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2)打破统一,贴近社会、高校和学生的实际。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专业和文化基础,其思政课教材内容也应有不同的侧重内容。同时,思政课教材应多联系学生实际,多探讨学生关心的学习、生活和社会话题,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3)减少空洞的理论传输,注重學生人格的建立与培养。高校思政课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还应当包含学生适应社会、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等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在思政课上,德育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竞争与合作,如何为人与处世,如何沟通与交往等基本生活知识,并且通过富有真实情感的情境体验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这种社会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2.教师队伍建设。(1)合理构建教师队伍。民办高校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分配,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吸引人才。另外,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引进的途径上要做出适当改变,不仅要打破常规,还要拓宽招聘教师的途径,从多渠道引进社会精英。(2)稳定师资队伍。无论是从师资队伍的稳定,还是从教师自身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讲,改善教师薪酬是民办高校必须采取的措施。同时,应积极提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机会,积极开展校内外培训以及国内外考察学习活动。另外,要优化激励机制,推动思政课教学不断完善与进步。(3)重视和提高思政课教师地位。学校必须把思政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更高的位置上,这样才能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同时,思政课教师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建设,做好自身的思想建设工作,不断学习和领会党的精神,提高思想认识。
3.课堂教学方法。(1)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注重学生的自我构建。比起教师简单的理论灌输,思政课更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出发,关注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并融入学生的生活家园,全面协调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知识学习、心理活动,并与学生一道认识生活的得失、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同时,网络空间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生活区域,可以利用网络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互动、辩论等,使之成为学生自我构建的平台。(2)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一方面,高校应该为思政课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校外实践渠道,努力建立一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爱国主义、廉政文化和红色传统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创新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内容与形式,鼓励思政课教师将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学习等结合起来。(3)培育民主平等环境,改进考核方式。高校应当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协调机制,努力促成教师与学生平等、双向的教育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努力消除“我说你听”的现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思政课深受学生喜爱并具有人文情怀。同时,教师要积极探索包括学习成绩与平时表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科学测评体系,努力研究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栗志刚.文化、宗教、法治——关于人本主義文化传统与中国法治的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虞崇胜.以人为本: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5]刘成立.人本观照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2017年人文社科项目“高校思政教学中人本主义理论的运用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SK2017B01)。
作者简介:朱丽明(1980— ),女,江苏靖江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