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文周 李 忠 刘玉红
2017年4月和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先后下发《关于做好2017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18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两个《通知》中均再次明确要求:“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技术标准、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支撑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根本,课程体系重构是现代学徒制改革的突破口[1]。为此,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既是难点亦是重点,因而,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院校将如何有效设置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是当前职业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取得实质成效所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课程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均从不同角度作出自己的解释。在西方教育史上,“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赫·斯宾塞(H.Spencer)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 年)一文中[2],它是从拉丁文“currere”一词中派出来的,这个词义为“跑马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课程定义是“学习进程”(course of study),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涵义[3]。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辞典,包括英国的牛津辞典、美国的韦伯辞典及一些教育教育专业辞典中很普遍。“课程”一词在欧美各国教育文献中使用较多,研究中所下定义也比较宽泛,基本涵盖了学校教育、教育重要方面,有时也与“教学”、“教育”等同。在西方教育学文献中,课程有时是指教育方案,有时也指教育进程,有时则指教育科目和学科内容。总之,西方古德等教育专家对课程基本内涵作了如下界定,见表1[4]。
表1 西方学者、教育专家对“课程”基本内涵界定比较
表2 我国当代教育专家对“课程”基本内涵界定比较
在我国,“课程”一词在古代就已开始使用。唐代孔颖达在注释《诗经·小雅》中就有“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法制”之记载。后来,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写有:“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内容,这里“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时限和进度的意思[5]。到了当代,我国教育专家朱德全等相关人士对“课程”的基本内涵作了如下界定,见表2[6-9]。
根据国内外学者最新研究成果,“课程”基本内涵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课程即教学科目;二是课程即是一种学习经验;三是课程可作为学习目标或学习计划;四是课程即文化再生产等。总之,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首先涉及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组织;其次,课程也涉及对预订的教育标准或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定;再次,课程还涉及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构思和初步设计。概而述之,课程就是一种课业及其对进程的安排。
首先,从课程本义来看,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有人把课程比喻为教育“心脏”,也有人把课程比作为实现教育目的“阶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往往是先有了对课业即学习内容、学习范围的规定,有了对课业活动的安排,才会有教育活动的展开,即“课程设置”的出现。所谓课程设置,即指教学计划制定,亦可以说是对课程的一种总体规划。然而,课程设置又是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教学时数,来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从而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倘若没有深刻理解课程本义,进而有一个合理而有效的课程设置,那再小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许也难以实现。
其次,从课改视域来看,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最敏感的部分,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10]。这样,我们就可深切体验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了。就好比工人生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线的装备水平一样,若生产线落后,那无论工人的技能如何精湛,也难以按期按质生产出高水平的产品,因为工人的生产行为是受生产线水平所决定的。同理,教师教学水平也受到课程制约,要是课程落后,那么教师教学也难以达到高水平,因为教师教学行为是受课程制约的。若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有时还会发生教师越努力,教学效果越差的情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换而言之,学校教育目标、教育价值实现程度的大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人才培养质量是最为关键的衡量标尺之一[11]。为此,课程体系有效设置,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培养目的及教育价值实现亦在发生变化。如果说过去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属于“经验型”、“知识型”的人才,那么,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则是“智能型”、“综合性”、“和谐型”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定义还在发生着变化,课程所涉及的教育内容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或经验了,而应该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知识与技能、价值观的“综合体”。可见,课程虽然是课程体系中最小的单元,但其却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的核心手段与关键因素,课程体系有效设置在人才培养中显得极其重要。
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现代学徒制受制于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院校培养能力不强、学生就业前景不明和制度保障不够等因素,现代学徒制实施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同时,因为政府热、学校热,企业冷、学生冷,这使本应处于现代学徒制核心地位的企业,成了被动参与的一方[12]。从而导致了当前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目标设置缺乏针对性。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纷纷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其目的在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现代学徒制课程目标的确立,应以为行业、企业发展为导向、以人才需求为宗旨。然而,目前有部分职业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是关注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各项制度的制定,而很少重视现代学徒制课程目标的确立,学校常“想当然”地自行设置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很少校企共同研发、设置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因而导致现代学徒制课程目标的设置缺乏针对性。
二是现代学徒制课程目标设置存在一定偏差。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培养目标不仅要满足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同时也应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应处于中心位置,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为企业服务为宗旨。然而,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课程目标在人才培养上脱离了企业岗位的实践需要。部分地区职业院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主要集中于各项制度的设计和实践技能活动的开展,而忽视课程目标的有效建设,现代学徒制课程目标设置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是课程内容设置略显单一。我国各地现代学徒制试点中,课程内容设置略显单一,许多职业院校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设置单一,专业教学标准不明确。要么过多强调课堂理论教学,要么又只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两种内容的选择都不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知识和技能偏重上没有找到恰当的平衡点[13]。
四是校企间处于浅层次合作课程模式。当前,部分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模式具有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职业院校往往通过增加实验、实训课时,减少理论课时的方式组合新的课程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整体上存在盲目性;实践课程由于受到实践条件和实践人数较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处于低水平[14]。
从“课程”内涵上来讲,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并无实质区别,只是在课程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可以从澄清一般课程含义入手来理解职业教育课程含义[15]。何谓职业学校课程?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看来,“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例如种豆,则种豆始终为一切应行之手续,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成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为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16]。”
现代学徒制(Modern Apprenticeship)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实行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17]。现代学徒制要求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教师、带班师傅对学生进行交替传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技能培养,以保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18]。我国现代学徒制从2014年开始正式试点以来,中、高职学校及企业等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在具体实践中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我们更应该去关注与现代学徒制实施具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理论层面的不足,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现代学徒制实践[19]。
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工学交替、岗位成才问题。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指校企双方在一定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学徒的综合素养,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20]。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有效设置,是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顺利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如何在职业院校中有效设置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是当前职业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现代学徒制已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一种重要人才培养模式。要培育出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现代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须不断地加强和完善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置,这对现代学徒制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学徒制强调以企业用人需求和具体岗位要求为培养目标,以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以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为纽带,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支撑,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21]。为此,校企双方在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任务书中应给予明确界定,双方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整合多方资源进而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换而言之,校企双方始终要以学校学历教育需求、学生自身发展需要、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专业岗位需求等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置,校企双方始终务必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兼顾开发原则;融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开发原则;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接原则;专业技术技能课程突出岗位基本能力培养原则;学徒岗位课程突出学徒目标岗位能力培养原则;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为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原则;职业素养培养与各课程内容相互渗透原则。简而言之,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置总原则是,既要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又要满足企业用人岗位需求,同时还要符合学生个体发展要求。
鉴于此,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一般建设方向为:树立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课程观;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复合型高技能劳动者,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课程内容应强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技能的训练;课程模式上理论课课时所占比例应比实践课时相对少些。
2015年9月,作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之一的云南Y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云南Y校”),与昆明JC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JC”)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任务书》,选取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实施现代学徒制教育试点专业。
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是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最为主要的内容,而课程模块则是其主要的组织结构单位[22]。为此,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有效设置或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学科课程没有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无法实现认识的“关联性”和“全面性”,很难培养人的全面工作能力。2016年3月,“云南Y校”与“昆明JC”校企双方共同拟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后,依据课程设置基本原则进行学徒班课程开发。首先,由校企双方组建一个实践专家团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继而确定岗位培养任务,其包括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随之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最后组织教学。校企双方对现代学徒制课程设置或开发主要流程分为:第一步,专业教师、课程专家对行业发展、学徒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继而研判出该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毕业生可能从事工作岗位要求等;第二步,实践专家、专业教师和高层次企业专家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开展典型工作任务调查,继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项目教学任务)框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第三步,专业课教师在实践专家指导下,设计学习情境,继而确定学习情境方案,最后确定学习领域课程;第四步,专业教师开始组织课程教学实施;第五步,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企业代表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反馈,继而对不合理之处再次进行修正或开发。
表3 “云南Y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成(2015级、2016级)
表4 “云南Y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进程(2015级、2016级)
“云南Y校”与“昆明JC”校企双方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学校教师、课程开发专家等多方人员的作用,根据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以及前期课程开展研讨意见、以及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和不同职级的职业能力要素,来完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有效设置,诸如汽车营销、汽车涂装、汽车机修、汽车电气、汽车钣金等系列课程,充分考虑到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效衔接。同时,设置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时注重在岗位工作任务中融入更系统的专业知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了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技术知识、岗位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另外,理论课程实施标准按照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程标准执行;实践标准按照企业或行业生产标准执行。学生于二年级下学期安排相关职业工种鉴定,工种分别为汽车维修工(中级)和汽车涂装工(中级)。“云南Y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训、顶岗实习三大模块,具体课程设置科目及课程教学所占比例见表3。
1.校企双方及时规划专业课程教学进度。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高度结合的一门专业学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汽车技术,并了解汽车企业生产、服务的全过程,一方面以“工学交替培养、能力梯次提高”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严格按照课程体系要求,对学徒全面开展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等课程教育。因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徒班课程教学进程(见表 4)。
2.学徒到企业进行专业课程学习路径。“云南Y校”与“昆明JC”校企双方根据学徒班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学进度,学徒班学生在学校教师带领下将按时到企业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实训,学习内容和方式主要以专业技能实操为主、专业理论讲授为辅,校企间主要通过认岗实训、跟岗实训两个阶段的路径完成学徒培养。
第一阶段:认岗学习。由“昆明JC”对学徒班学生进行二周左右岗前培训后,才将学徒安排到昆明JC联盟成员单位的汽车美容店里参与生产性实训3个月。此阶段专业技能实操主要由汽车美容师师傅为学生进行专业教学,即按照“师傅说——师傅示范——学生做——师傅再教怎么做”的四环节悉心教授学徒,汽车美容实操技能所传授内容主要有:汽车内室清洁、汽车镀金、汽车封釉、汽车镜面等,同时在此阶段企业师傅还要求学徒进一步认识汽车美容这个岗位角色,实现自身角色转换,培养自身素养,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综合职业的认知能力。
第二阶段:跟岗学习。由学校和“昆明JC”组织在“认岗实训”阶段较为优秀的学生自愿加入“跟岗实训”阶段进行专业学习,由企业将学生安排到“昆明JC”下辖汽车企业进行“跟岗学习”6个月,此阶段专业教学内容主要有汽车养护、汽车备件与营销、汽车喷涂三大模块,由企业师傅对学徒进行专业教学。此阶段学生在企业里开始有固定企业师傅指导,基本实现了“一对一”传帮带。
目前,“云南Y校”与“昆明JC”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具备了现代学徒制的基本雏形,2015级(三年制中专)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40名接受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培养,一次性通过OSTA(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资格中级工认证,通过率100%。其探索采用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丰富性、关联性、循环性和严密性,基本实现了 “三个统一”:即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的统一、企业主体课程与学校主体课程的统一,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校企深度合作开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需要,实现了传统课程体系的变革。“云南Y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综合办学实力,同时也对学院其他系的学徒制试点专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社会服务能力在学徒制试点实践中得到较好地提升。
一是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在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置前,校企双方应对学徒面向的岗位情况、岗位任务与流程、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再分解岗位需求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而开发并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企业技能课程、职业素质基础和养成教育课程,创新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制定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才可能成为老师、师傅易教、学生易学的教学内容。
二是强化课程教学效果考核。课程教学效果,是评判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尺之一。首先,要定期开展内部教育教学评价。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是课程实施效果好坏的最佳评定者,要制定详细评价标准,进行定期评价,若教师不易教、学生也不易学,课程体系不符合行业、企业岗位要求,则课程体系就需要重新设置;其次,需要不定期地组织外部专家前来考核评价。校企双方要适时邀请行业专家对学徒培养效果进行评价考核,根据结果和反馈的意见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课程体系。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课程模式。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两大类,企业课程是中心,学校课程为企业课程服务[19]。由于学徒专业学习、实践技能操作、了解行业发展动向、企业岗位需求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和相关知识,大都来自于企业专业教学部分,因而企业应是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制定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课程模式不能停留在职业院校自身校本教材开发或通过课堂教学模式重组课程体系的方式上,应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在现代学制建设中“唱主角”,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课程开发和设置中的作用,实现产学研结合,构建学生学习与未来职业有机衔接的培养体系。
“云南Y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是校企双方构建与实施现代学徒制课程的有益尝试。然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一些难题,如网络课程教学教师学时如何认定、职业标准如何更好地与学校教学标准对接、学徒企业实践评价结果如何进行学分制转换、企业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资源如何进行信息化整合、企业选人标准如何与学校招生标准对应、企业学徒管理如何更好与学校学籍融通等等,这将是学校和企业未来学徒制人才培养共同努力的方向,有待于在实践中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