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祺,李 亚,倪国华,牛晓燕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0048)
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1996年,我国由大豆的净出口国转为进口国。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大豆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进口大豆累计8 391万t,同比增长2.7%,对外依存度达87%,进口大豆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超过65%。面对上述现象,有学者认为:“应致力于恢复我国大豆的竞争力,减少大豆的进口,有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然而,如果根据1978—2014年我国大豆种植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图1所示,1978—2014年,我国大豆种植的总成本大体上处于增长的状态,从1978年的0.38元/kg到2014年的4.56元/kg,增长了11倍。同时,大豆的出售价格从1978年的0.4元/kg提升到了2014年的4.38元/kg,增长了9.95倍。从整体来看,价格和成本两项指标的变化方向一致,均呈增长趋势,并将持续下去。价格在2014年前一直高于成本,到2014年首次低于成本。较高的生产成本使得种植大豆的利润偏低。
图2进一步显示,1978—2014年,我国人均GDP从382元增长到46 612元,翻了约121倍。与此同时,种植大豆的现金收益也从1978年的0.24元/kg涨到了2014年的2.42元/kg;每0.5kg大豆的生产成本从1978年的0.18元增长到2014年的1.44元;每0.5kg大豆的利润反而有所下降,从1978年的0.01元降到了2014年的-0.09元。数据显示,大豆的利润波动比较明显,从1991年的每0.5kg0.15元涨到1995年的0.53元,随后下降到1999年的0.14元,后期一直处于忽降忽升的状态,这也给大豆的种植带来一定的影响,很多保守的农户因此不选择种植大豆,而选择种植其他收益比较稳定的农作物。
图1 每0.5kg大豆平均出售价格和总成本的关系
图2 我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如图3所示,从1978—2014年,我国种植大豆每亩的人工成本与总成本的变化趋势。从1978—2014年,我国每亩大豆种植的总成本不断升高,从1978年的35.72元升高到2014年的667.34元,增长了17.7倍。
图3 种植大豆的每亩成本
同时,每亩大豆种植的人工成本也从1978年的17.76元增长到2014年的216.73元,增长了约11.2倍。每亩总成本和每亩人工成本两项指标在1988—1997年间和2005—2014年间经历2次持续增长,这是导致大豆种植成本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4进一步描述了大豆种植的成本情况。1978—2014年,我国每亩大豆种植的土地成本从1.55元上升到247.7元,增长了约158倍。同时,每亩大豆种植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从1978年的16.41元上升到2014年的202.91元,增长了11.3倍。总体来看,大豆种植的成本处于增长态势,并将持续上升。
图4 每亩物质服务费、每亩土地总成本
将各省按照每亩大豆种植的总成本进行排序,可以得到按面积核算的全国大豆种植边际成本曲线。从图5中可以看出,内蒙古种植大豆的总成本最低,为7 493.55元/hm2,最高的重庆为14 384.4元/hm2,二者相差几乎1倍。同时,河南、山西、重庆等8个省份的产值低于其成本,意味着这些省份种植大豆是“赔钱”的,其种植面积达到了227.261 2万hm2;其余3个省份的产值高于其成本,种植面积达到336.313万hm2。从以上的数据和分析中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进,种植大豆的生产成本上升是不可逆的。
图5 各省大豆种植的总成本与边际成本
我国的大豆进口主要来自于巴西、阿根廷和美国。美国全面机械化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形成,农业工人机械装备齐全,全球定位系统已经在农业中广泛应用。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农场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利用使得大豆产量不断增加,美国一直采用农产品支持价格,保证了大豆价格的相对稳定,种植大豆能够得到较高的利润,这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保证大豆产量。除此之外,美国对农作物采取高额补贴政策,降低了大豆的生产成本。阿根廷在农业操作和管理技术上,采用大豆和小麦轮作方式,大大降低了大豆的生产成本。而巴西采用本国大豆研究机构的新品种,在20世纪后期,单产量超过了美国。
国内大部分地区仍采用小农户家庭经营,农业机械推广程度在不同的地区良莠不齐,小农经济模式下的生产经营很难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这直接制约了我国大豆的产量,降低了我国大豆的竞争力。由于每亩土地成本、物质与服务费、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造成了我国种植成本逐年上升。且大豆生产区与压榨区相隔较远,铁路运输成本较高,使得利润减少。
显然,国内外在大豆的生产方式、种植规模、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国外大豆价格较中国而言偏低,在大豆贸易中更具竞争力。
大豆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作为大豆的原产国,我国的大豆种植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使大豆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农作物。1938年,我国的大豆产量是940t,约占世界的90%;1952年,我国的大豆产量为950t,仍占世界的50%左右。1996年以前,我国是大豆的净出口国,对大豆实行进口配额管理。1996年,我国对大豆进口关税配额进行调整,大豆配额内进口关税调至3%,配额外关税为13%,大豆进口量自此出现井喷式增长。近年来,我国大豆自给率偏低,而消费需求却不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递增,大豆种植成本呈逐年递增趋势,并将持续上升。此外,由于我国大豆产量较低、种植面积有限、种植规模小、种植技术低等因素,我国大豆有明显的劣势,因而要恢复我国大豆的竞争力是很难实现的,而减少大豆的进口,则会面临巨大的需求缺口,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大豆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对大豆油的需求,而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加工,缓解了我国大豆的供需矛盾。大豆的加工产物—豆粕是饲料的重要原料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类需求旺盛,大豆进口弥补了养殖业对豆粕的需求。
大豆进口缓解了国内耕地供给短缺的压力,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大豆进口来弥补我国供求失衡,满足国内需求,从而保证了水稻、玉米等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单产更高的农作物种植,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与农民收入。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对构建工业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战略至关重要。
我国的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进口大豆占世界大豆贸易的一半以上,世界大豆贸易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我国的进口来实现,我国可以通过与国外相关国家进行谈判,争取在大豆贸易中的话语权,保证大豆价格的相对稳定,从而满足国内对大豆的需求,构建工业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战略。
保持食用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基本稳定,建立对于食用大豆的直接补贴机制,降低食用大豆的种植成本。实施非转基因大豆保护战略,实现优质优价,加大对非转基因食品的宣传与认知,从而扩大销路。并利用非转基因的优势,规范对非转基因标识的管理,建立品牌概念,进而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良种,注重食用大豆的科技研发,以科技应用提高种植效益,鼓励并加大育种研究,通过适度规模化生产,提高食用大豆种植的机械化程度、信息化程度,进而提高单产和总产。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我国食用大豆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