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基于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

2018-07-11 08:52李萍李丽娟史志杰
人民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山西命题试题

李萍 李丽娟 史志杰

中考是“高利害”考试,历来为社会所关注,而其对一线教学的巨大影响力,更是毋庸置疑。近年来,山西牢牢抓住中考命题改革这个基础教育的“牛鼻子”,以考试改革促进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推动考试改革,优化顶层设计,科学有序推进,稳扎稳打,取得了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双重成效。

一、把握基本精神,实现素养立意向命题行为转化

通过分析与反思,山西中考命题改革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结如下:

(一)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三个原则”

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修订版出台,这既是对“实验稿”成果的延续,又是对十年实践检验后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由此引发了新一轮学习新课标、领会新方向的热潮。山西省教育厅抓住此契机,在2012年的全省教研室主任会上,提出中考命题改革“一个中心”“三个原则”的顶层设计。所谓“一个中心”,即以“扭转应试倾向,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为中心;所谓“三个原则”,即“严格以课程标准为准”的原则、“稳中求变”的原则和“利于学校课改”的原则。

(二) 以课程标准为中考命题的唯一依据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说:“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特别强调了课程标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统领作用”。据此,山西省教育厅出台第47号文件《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创新育人模式的意见》,明确提出“取消考试科目说明(考纲),让考试回归课程标准”。实践证明,此举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考纲轻课标”的现象,加强了课程标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落实;在实践层面,教师不再把心思花在题型套路及应试技巧上,而是注重学科本质,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 基于“六个维度”,实现中考命题与核心素养的对接

山西在中考命题改革进程中,从不同方面对考试命题提出具体要求,并归纳为考试命题的“六个维度”:强调落实课程标准中有关“教学活动建议”的内容;强调立足学科素养;强调加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强调考查阅读能力;强调关注表达、交流、共享的能力;强调借鉴PISA测试等国际先进的命题理念。“六个维度”自2015年成型并“试水”,2016年全面施行,各科试题注重能力取向,在基础教育领域引起较大的反响。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同年9月1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17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解读高考改革方向,传递出2017年高考命题将有“大动作”的信息。山西中考命题团队深入研讨国家政策,力求把握改革方向,在全面总结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梳理了中考命题“六个维度”与核心素养“六大素养”的关系,编制了“山西中考‘核心素养在纸笔测试中的评价量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不仅保证了2017年山西中考试题的高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山西中考命题改革的连续性、持久性奠定了基础。

山西中考命题的“六个维度”,由多年来从不同方面对考试命题提出的具体要求提炼而成,每个维度都基于实际,面向教学,用“强调”的方式达到“矫正”的目的,在实施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源自长期考试命题改革实践、直接指向命题具体行为、朴素的“六个维度”与核心素养的理念高度吻合,经过进一步整合、提炼与“六大素养”对接,实际上成为新形势下实现核心素养理念向命题行为转化、进而指导教学的抓手。

中考命题“六个维度”与核心素养“六大素养”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为给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考命题“六个维度”提供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依据,为引导教学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进而向素养立意的转变,同时为了更好地化解课程标准简约性、考试命题精准性和基层教学丰富性三者间的矛盾,2017年中考命题期间,专家团队研制了山西中考“核心素养在纸笔测试中的评价量表”。

二、中考改革如何在“变”与“不变”之间适量、适度

核心素养直指学生习得适应个体终身成长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启迪深远。考试评价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要走在前面,以考导教、以考导学,又要充分考虑到考试、尤其是中考本身的特殊性,在“变”与“不变”之间做到适量、适度。2017年山西中考命题得益于核心素养的高位引领,命题技术的日臻纯熟以及命题评价量表的有力支撑,“深耕细作”,稳中有进,各科试题亮点纷呈。

(一)“不确定性”彰显“百变”魅力

不确定性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其要义为:人们永远不能准确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对其中一个知道得越精确,则对另一个就知道得越不准确。核心素养时代,“不确定性”这个词在教育领域悄然走红。因为核心素养本身就是人们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确定情境的高级能力和道德意识。也就是说,不同的情境所要求的素养组合也有所不同,不仅国家、社群、制度、组织常常充满矛盾冲突和挑战,而且个人生活情境也是如此,愈来愈具有不确定性。据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也应当追求“不确定性”。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所言“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通过创设整合性的、情景化的、不良结构的真实任务,直接评估学生的真实性学业成就,从内涵上变革我国的中高考命题和其他大规模考试。”“整合性的、情景化的、不良结构的”,也就是“不确定性的”。

与“不确定性”相对的就是“确定性”。当然,中考命题不可能、也不应该什么都不确定。中考是基于学科内容的大规模测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内容本身就鲜有变化,课程标准对教学应达到的难易程度又有清晰表述,这些已决定了试题一定程度上的确定性。事实上,对当前的教学现状稍加了解就会发现,我们不是缺乏先进理念,而是缺乏把理念落在实处的行为,大量的课堂被考试带来的急功近利所占据,师生热衷于钻研題型,归纳套路,操练技巧,如此日复一日,既浪费时间又消磨兴趣,能力提高、素养提升从何谈起?因此,改变题型、跳出套路、摒弃过于僵化的“确定性”带来的思维定式,就成为山西中考命题的基本追求。

2017年山西首次把“不确定性”作为中考试题命制的表征,使“取消考纲”的深远意义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各科试题题型结构不确定、分值分布不确定,而且跳出以往知识点与题型匹配的窠臼,实现了考试命题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之下的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试题彰显“百变”魅力。客观的效果是,“猜题押宝”行为大幅度减少,广大教师更加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生思维以及学生学习状态本身必然会有的“不确定性”。

例如,物理中考第41题,呈现一张真实的高铁动车组D2503列车时刻表,考生在提取其中的路程、时间信息时,需要甄别并排除无用信息。而且试题并没有像通常那样要求计算速度,而是用来解决动车组列车在太原南到运城北运行期间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多少。这样的试题,傳递出用哪种形式考查哪个知识点并无定式的信息。

思品中考第4题,借助小慧去省城求职路上所见的四个情景,立足中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通过环保、国情、社会常识及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的标志性图标,考查相关知识及能力。这样的试题呈现方式新颖,考查内容综合,事先无法预测,无涉作答技巧,其“不确定性”意味着学生只有平时踏实学习、认真观察、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得分”。

英语中考第46题,形式活泼,图文并茂。书橱中陈列着《阿拉丁神灯》《汤姆·索亚历险记》《白雪公主》《简爱》等六本文学名著,学生要阅读理解五个故事简介,提取关键词,然后通过“看”封面、“读”书名,与相关内容完成“配对”。这道题意在鼓励学生进行题材和体裁丰富的课外阅读。这种全新的“不确定性”题型极大地冲击了固有的套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引导意味十足。

历史中考第19题,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起,以“微信朋友圈点赞”“淘宝‘双十一屡创新高”作结。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诸子百家、古典名画、历史事件、时尚生活,被统一在“和谐之光”主题之下。循序渐进的五项任务,既考查历史知识与能力,又体现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人类共同发展愿景的深度思考。这也是一道“不按套路出牌”的“不确定性”试题。

(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点燃智慧火种

刘庆昌教授在《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一文中说,“理性思维是科学精神的基础”“批判质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理性思维、批判质疑,不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态度。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意义尤其重大。因为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能力的。如果态度是正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相乘倍数的效果;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一个具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能力的人,才是一个清醒的、独立的人。基础教育阶段关注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就是要点燃学生心中智慧的火种。

通常人们印象中,理科试题指向理性思维。而2017年山西中考的文科试题,也致力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2017年,山西中考英语的书面表达题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考试成绩”作为切入点,以辩论的形式提出写作要求,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考试成绩”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题形式,不仅要求学生组织语言、安排结构、厘清逻辑关系,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辩证理解、正确表达。

在“核心素养”的概念表述中,“批判质疑”的重点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作出选择和决定”。批判质疑是核心素养的高层次要求,同时也是考试评价的难点,2017年山西中考命题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努力。

比如思品中考第17题,安排了两道选做题,专题考查“批判质疑”。“选做题1”以“古代传说刀枪不入是否可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批判质疑,同时培养挑战权威的意识与勇气。这里的“批判质疑”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常识,更需要学生观察对比、逻辑推理等能力支撑。“选做题2”的选材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显然古人已有批判性的经典评语,此题只是一种深化与再现,但它同样需要求异思维,同时需要学生相关的人文积累与思考。

(三)因开放而多元,在探究中创新

基础教育不能回避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问题,世纪之交的“钱学森之问”深深刺痛着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山西中考逐年加大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比例,其背后是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和对多元创新人才的渴望。

试题的开放性,具体体现为问题的开放性、思路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开放性。试题因开放而多元,一问一答之间给予学生思维驰骋的天地。

以2017年山西中考英语的两道阅读小题为例:两个话题分别为阅读习惯和电子竞技,均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试题提供了包含文字、表格和统计图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所设计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第68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表达,并列举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然后得出结论;第70题要求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原因,把文本知识与个人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个性化观点。两题均属开放性试题。

再如2017年山西中考化学第27题,与以往考查具体物质间的转化不同,改为物质类别间的转化,引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理解物质,试题的答案多元,学生的思维自然会发散。

课程知识本质上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以持续发展自己的思想或理解。探究与实践应当是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学科探究与实践也应当是学科知识的有机构成。正如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只有探究活动才能导致智力的自主……不是由于懂得勾股定理才保证了个人的推理能力,而是通过发现它和论证它。”山西中考命题团队精心设计探究性试题,虽然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探究结论是对已有学术成果的再发现或再发明,但对学生来说,经历了探究而获得的结论,就属于创造。

如2017年山西中考数学第23题,就是一道将图形放置在坐标系中进行研究的综合探究题,要求学生在点的运动过程中研究图形的特殊位置所需要的条件。在“动”与“静”的转换过程中,考查学生对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转化思想的掌握,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又如物理第38题,是一道“实验与探究”题。第(4)小题要求描绘图像,既直观、形象地表达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又高度概括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5)小题则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目的找出相关公式,运算出有规律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表述结论时要求理解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明确其间的因果关系。解题过程就是实验、探究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四)学科“跨界”交流,文化“穿越”共享

分科教学因其便捷、高效的特点,一直是现代教育约定俗成的形式。但学科之间是分离的,人的素养却是综合的。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因此,如同“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是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一样,学科间的界限也应当是彼此独立又相互交融。与之相應的中考各科试题,也应当既恪守学科“本分”又适度“跨界”。

2017年山西中考命制了若干学科“跨界”试题。如语文第14题,素材取自近几年越来越“热”的自驾游,要求学生运用语文学科中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解读地理学科中的地图,实现图文转换。思品学科第15题“景区保安的证词”,则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侦探故事。依据天文学“月相变化”规律,大年初三不可能出现材料中描述的“月光明亮”,故保安也无法“清楚地看见”罪犯与塑料袋颜色。本题将天文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展开逻辑推理,并作出准确判断。

目前的世界教育正处于从信息科技时代向以创新与共情力为主要特征的概念时代稳步推进。这里所谓的“共情力”,不仅指与其他个体“共情”,也包括与其他文化“共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要“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就与“共情力”有关。

2017年山西中考英语试题充分关注了文化内涵的落实,设置了与文化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开阔文化视野,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听力部分的语篇理解题,通过一位美籍华人讲述自己儿时在唐人街买鱼的经历,反思自己对待汉语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题设置充分体现了文化元素的内涵渗透,如不同的英文表述在中文里的含义差异,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理解文化差异带给人们的各种不同的经历,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理解异域文化,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尊重。

(五)创设真实情境,营造问题解决状态

根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的界定,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源(包括各种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在特定情境中复杂需要的能力”。

可见,“活”的知识才是能力,“活”的能力才是素养。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始终强调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任务情境,不仅源于PISA测试理念,更是对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坚定落实。

2017年山西中考命题尝试以单一个体的基本能力孵化为支点,通过对主题目标的设定,强调场景化解决问题,体现能力的跨界、交叉、组合和衍生,努力实现对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与指导,引导学校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进而走向素养教育。

数学第20题,就从试题立意和选材上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试题以“共享经济”为背景,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较大的文字量,还有多余的信息作为干扰项,使这道数学题“与众不同”。如果学生平时只是“操练”课后习题,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判断、分析,没有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解题就会感到困难。这也是山西中考要传递的信息:学生需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语文第16题创设了社区召开“医疗与健康”座谈会的情境,材料中呈现了患者、医生、专家对阅读药品说明书的看法,辅之以数据和漫画。本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试题中的集中体现:其一,能力综合。既是阅读又是写作,既要聆听又要口语表达,体现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其二,材料综合。有文字,有图表,有漫画,三类文本组合在一个主题之下,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其三,学科综合。“药品说明”本身属于生物学科,而阅读药品说明书的能力、抓住要点进行有效表达的能力则是语文学习范畴。其四,实践综合。学生在活动情境中谈论“医疗与健康”,切实体会语文服务社会的功能,使学习因实践而有意义。

再如思品第18题,创设了带有对立性质的“两选一”评选活动,而且传统教师形象的“赵老师”与代表教师新形象的“王老师”,对于该班学生的选择来说也是一个小小的冲突,因此这个带有拉选票讲演的“评选”情境设计成为该题的关键,答案必须符合情境中的实际情况,体现“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标准理念。

(六)方寸试卷承载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强调“国家认同”要有“国家意识”、有“文化自信”。2017年山西中考各科试题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方寸试卷中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历史第1题选取中秋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以体现家国情怀为载体,突出“凝聚血缘,阖家团圆”的内涵。既贴近生活,又同分封制的“血缘扭结”一脉相承,做到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语文第3题则突破了单一考查字形、字体的局限性,聚焦汉字文化,把汉字的起源、演变、构成方式、字形特点用一个“春”字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来。命题遵循欣赏结构一探寻知识一发现规律的思路,使学生从汉字之美感受到先民体察万物、创造汉字的智慧,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思品第19题的设置很有情趣。英国初中生约翰来山西游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向往已久”。第(4)小题中的第③项“找出一张与山西二战时为世界和平作贡献有关的图片”,不仅将历史与思品整合,而且将“红色传统文化”提升到价值观层面;第④项“挑选一种能代表山西民间的视觉艺术形式申遗”,则将山西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推向新境界,同时把平遥古城、青铜器“鸟尊”等“官方”文化遗产,与剪纸、吹唢呐、踩高跷等民间艺术形式区分,再将剪纸、踩高跷等视觉艺术形式与吹唢呐划清界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接了地气”的理解与把握,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不仅文科如此,理科试题也同样渗透家国情怀。如物理第35题,以2017年4月20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其中的力学、光学、热学等现象以及运动和能量知识的理解。试题展现我国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就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激发考生锐意进取、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化学第29题,分析山西部分地区盐碱地的成分,引发学生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家国情怀。

三、中考改革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深远影响

应该说,2017年山西省中考命题改革蕴含了我们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深远期望。

(一)课堂教学改革要打破思维定式,变“一元”为“多元”

2017年山西中考试题在打破思维定式上做了很多努力,在考试“指挥棒”的效用下,预期将使教学产生如下变化:

1.让教材成为教学“活水”

前几年,山西中考常因教材使用版本不同的问题而引发争议,后来明确“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唯一依据”后,争议明显减少。但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困惑:已选用的教材该怎么用?是不是需要把各种版本的都讲到才比较“踏实”?不管是之前的争议还是后来的疑虑,都源于对教材功能的不太理解。山西中考命题对多元思维的着力体现,让教材不再是静止的“仓库”,而是成为灵动的“活水”。因为只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形成个性化的见解,进而完成创造生发。如果“背”会课本就万事大吉,又哪来的批判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2.让教师敢“放”,学生能“想”

新课程改革以来,山西课堂教学改革始终强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使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举手如林”“应声如雷”之后,常常会陷入“沉寂”。有的教师觉得太费时间,于是悄悄回到老路上。其实,无论合作探究还是展示交流,根本价值在于形成思维碰撞。碰撞的前提是多元,碰撞的过程必须多元,碰撞的成果必然多元,至少保持对合理范围内不同结论的认可。这样的教学便不仅是最后得到知识,而是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量。山西中考命题打破思维定式,变“一元”为“多元”,对于勇于改革的教师是“强心剂”“定心丸”,对于迟迟未动的课堂则如同“助推器”“催化剂”。

(二)寄希望于课堂教学改变学习路径,变“结论”为“问题”

2017年山西中考超过60%的试题创设情境,设置了贴近现实生活的任务,着力引导一线教学由“提供结论”转为“问题导学”,尊重并鼓励学生探索求知,避免过早地用静态知识堵塞学生对真理的探求之路。此举措意义重大,现仅从几个方面加以总结:

1.引导教学将知识、能力、态度培养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

考试命题创设情境,答题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答题过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面对问题,学生要辨析问题的实质、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以报告、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解决问题的结果。有些试题的设置中,还要向团队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等。传递给一线教学的信息是: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分析、判断、选择、制作、讨论、合作等能力的过程。人生所需要的责任感、义务感、理解、感恩、公正等基本的价值观,都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体验和不断强化。

2. 引导教学跳出苦教苦学的怪圏,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知识在教学中的生成应当是一个幸福快乐的过程,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是人类心智运动所需要的。如果学习只是师长控制下不得不完成的差事,那么学习便会枯燥无味。刻苦的结果常常只是合格,兴趣所在才会产生卓越。把“结论”变成“问题”,将知识作为探索的对象,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开展活动,学生就会热情高涨。因为这种学习围绕着问题,是为解决一个谜团而进行的。教学变“给出结论”为“问题解决”,无疑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水平。

3. 引导教学走出封闭空间,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变“结论”为“问题”,问题是基本的教育单元,而问题可能来源于学校、社会、家庭等领域,教学的“舞台”无疑要远远超越课堂。只要需要和允许,学习场所可以是校园、博物馆、田间、公园等任何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地方,学习活动因此成为没有空间限制的概念。一旦横亘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看不见的围墙被“拆除”,教学的可用资源必是无限的。

(三)力图引导一线教学厘清教学目标,变“授业”为“育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话流传甚广,已成老生常谈。但细细想来,多数教师满足于“解惑”,部分教师上升到“授业”,似乎最重要的“传道”反被视而不见。现在国家一直在强调“立德树人”,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树人”一培养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

2017年山西中考试题“深耕细作”,致力于与核心素养深度对接,最终目的就在于引导教学进一步厘清目标,变“授业解惑”为“立德树人”。

1.不因考试画地为牢,让教学目中有人

2017年山西中考凸显“不确定性”“跨学科整合”“批判质疑”“情境創设”“开放探究”等核心素养的“热词”,通过一道道试题提醒教师们,不要再为“考什么”“不考什么”而纠结,总关注“考”“不考”,画地为牢,削足适履,只会培养出鼠目寸光、兴趣狭窄、精神贫乏、对人类社会和外部世界冷漠的人,这是有违“立德树人”根本原则的。

关于教学,刘庆昌教授一语中的:“教学的最佳状态是情感共鸣,思维共振。”只有“师”,没有“生”,何谈“共”?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完整的人的成长,因而教学必须要“目中有人”。有人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到震撼心灵的文字,没有自发探求过一个问题,没有对人类灿烂文化发出赞叹,就没有受到真正良好的教育。那么,为人师者应当扪心自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孩子有过自发探求的经历?有过震撼心灵的时刻?有过对人类文化发出由衷赞叹的瞬间?如果没有,就要反躬自省:我们的教学做到“目中有人”了吗?

2.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7年山西中考试题引导的教学,是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广泛可能性的教学。教学从知识传授走向核心素养培育,能够极大地释放学生的潜力,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然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广泛可能性的教育,也就是把每一个人视为一颗种子,并且力图促进和保障每一个人充分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社会才能充满活力,我们的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山西命题试题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Right to Roam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