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档案袋”:德育评价的新探索

2018-07-11 06:10赵敏
人民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档案袋品德德育

赵敏

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们引进了成长档案袋的德育评价方法,取得了‘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与困境。例如,评价过程略显静态,评价操作过于烦琐等。因此,在分析成长档案袋的问题与局限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互联网+””这一信息时代背景,我们提出了“线上档案袋”的德育评价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以期为德育评价提供创新思路与方法。

传统“成长档案袋”在德育评价上的局限性

近年来,成长档案袋不仅被用于学生的学业评价,也比较普遍地应用在学生的品德测评中。然而,在成长档案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显现出一定的问题与弊端。归纳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虽然引进成长档案袋的做法是为了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但在当前的实践操作中,评价主体仍然较为单一。据笔者了解,当前的德育评价主体还是以教师为主,成长档案袋中材料的选择和收集,以及档案袋的保管和评鉴主要由教师承担。教师之间很少对德育材料、学生成长中的各类作品等进行交流。这一过程主要是教师完成,很少涉及学生间的互评和家长的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学校以成长档案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测评,常常是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之际进行,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不能及时捕捉学生品德发展的动态状况。成长档案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相对结果化的静态评价方式,无法及时跟进德育活动的过程并获取学生在活动中的瞬间感受。例如,学生在参与一项志愿活动时的瞬间“美镜头”和学生的活动体会等过程性材料,很少被及时记录和保存在成长档案袋中。再如,学生参与班级德育活动时,往往会经历一个尝试、探索的过程,但传统的成长档案袋一般只能呈现最终的活动成果,如一张活动小报或奖励证书。学生在这尸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失败、克服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都很难被记录和保存下来,而这恰恰是更具教育意义的内容,也是学生品德发展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成长档案袋的内容以纸质材料为主,主题的确定、内容的收集和材料的编排以及档案袋的保存等工作,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同时,档案袋的内容还需要涉及学生品德发展的方方面面,加上学生人数众多,更增加了档案袋及其内容的数量。这使得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不难发现,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档案袋的潜在优势,但仍然驻足观望,没有主动将其应用于德育评价中;有些教师虽然创建了档案袋,但收集起来的德育材料没有时间进行整理和分析,使得原本有价值的东西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在评价内容上,一方面,成长档案袋只能用纸质材料记录和反映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片段,而无法用纸质材料呈现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例如,学校或班级活动中的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则无法通过成长档案袋的形式直观呈现。另一方面,成长档案袋只能收集学生個人的材料,一些通过小组或集体合作完成的活动材料则无法放置在学生个人的档案袋中。因此,基于这样的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的品德发展评价是不够全面的。

成长档案袋中的材料,不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和展示,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得不到各方的肯定和赞赏,无疑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遗憾。成长档案袋的评价结果一般只呈现在展开评价的教师和对应的学生之间,学生的品德发展材料、成长过程记录和一些优秀作品被封闭在一个小小的档案袋中,或是由教师进行存放和管理,或是在学期结束后发还给学生,而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让成长档案袋被束之高阁,不再发挥作用。学生对使用成长档案袋的积极性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成长档案袋的评价质量。

及时捕捉、跟进学生成长变化的每一个发展点

为了弥补传统的成长档案袋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我们探索、开发了新的德育评价方式——“线上档案袋”。

当下,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互联网+””已是大势所趋,教育领域也正发生着一场信息化的变革。互联网受到了各学科教学的青睐,但在德育评价体系中还未能得到较为成熟的应用。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利用互联网存储量大、操作便捷、受众广泛等优势,搭建“线上档案袋”的信息化平台,以此解决传统的成长档案袋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我们搭建丁七个容纳全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共同使用的“线上档案袋”信息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人均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教师可以将德育课程、德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等过程性资料上传至平台,同时学生也可以上传自己的心得体会和优秀材料。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都可以登录到平台,通过点赞、星级评价、文字评价和语音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元点评。评价主体的查看权限、评价方式和评价占比由网络后台进行设置。这一评价方式既提高了各方评价主体的参与度,也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以“红豆荚志愿者”为例,“红豆荚”作为校园志愿者,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为同学们做一些志愿服务和友善帮助,发挥着榜样作用。老师会将“红豆荚”们在校园中的一些德育活动“美镜头”上传至平台,“红豆荚”们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己的志愿服务体验和收获。在平台上,家长可以为孩子进行点赞和评论,老师可以进行指导、给出建议,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在榜样力量的鼓励下,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志愿者的队伍当中,真正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利用“线上档案袋”及时跟进学生成长变化的每一个发展点,打破了传统的成长档案袋一学期或一学年才进行一次评价这州静态性局限,让德育评价动态发展。线上档案袋评价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中,能够及时进行评价;另一方面,“线上档案袋”也提供给学生不断修改完善的机会。

以“1+X班(队)会课程”为例,在学校德育课程总体架构下,每月以“1+X”模式召开主题班会,各年段分别围绕“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和爱社会”主题进行,这里的“1”即指每月中有1次为全年级统一的内容,“X”为班级围绕该主题自主安排。从班会的前期准备到班会的具体实施,以及最后的收获感悟,学生都可以通过平台及时上传。家长、教师和小组同学都可以及时进行评价和查看,在班级自主安排主题的班会中,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设计的子主题,及时收获来自不同群体的思维火花。在班会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对学生的展示汇报、小组合作等进行评价,及时保留了珍贵的过程性资料。

此外,“线上档案袋”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修改、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四年级学生参与的“古树名木保护问题的研究”的生态道德教育社会实践中,学生的“读树、种树、写树、学树”一系列环节都可以记录在线上档案袋中。最初上传的是一些简单的照片和树木的文字介绍,但随着活动的深入,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开始在平台上分享一些自己对于名树名木保护问题的感受和思考。在教师和古树木研究专家的指导下,学生从最开始因不理解而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积极使用“线上档案袋”,并向全校更多同学发起爱护树木的倡议。这是学生利用“线上档案袋”不断修改从而自我提升的过程,更是学生品德认知提升的过程。

朝向更加丰富、多元、开放的德育评价体系

“线上档案袋”的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减少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量,使得操作更加便捷。在 “线上档案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相较于传统成长档案袋,在收集和整理上更加省时省力。在“线上档案袋”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上传自己的作品和心得,及时查看其他同学的内容。每个学生可以自主管理档案袋中的内容,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学生的档案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种种限制。

在线上档案袋的后台,可以对线上档案的各个项目及其得到的评价数量进行分类统计。在学校举行活动的过程中,平台后台都能及时统计全校、各年级、各班级、各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发布的图片、视频等过程性资料的数量以及收获的評价数量,并通过直观的数据展现出来。也就是说,教师不仅利用“线上档案袋”平台实现信息在更大时空范围的传播,更能依托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技术手段更快捷地收集和分析学生的相关数据,并且能够将数据即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和家长,实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有效德育。

线上成长档案袋设置了不同材料类型收集和管理的模块,让评价内容更加多样丰富。传统成长档案袋中放人的学生品德成长材料多以纸张或者光盘的形式呈现,而“线上档案袋”则能够以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展现学生道德品质成长过程的方方面面,所展现的内容也更全面。学生在参与了‘个完整的德育课程或者志愿活动之后,可以制作一个集图片、文字、视频、音乐于一体的电子海报,例如 “初页”或“美篇”等,让评价内容更加丰富,更具观赏性。同时,也让评价主体能够具体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与品德发展情况,评价结果也因此更加全面和客观。

“线上档案袋”设置了不同等级的开放权限,评价结果以及学生的成长过程可以向其他学生、教师、家长及特邀嘉宾开放。学生首先将自己满意的品德成长材料上传至平台,先在小组或班级内部进行点评,再由教师将精彩作品上传至“精选板块”,供全校师生及家长进行观赏和点评。在一些特定的德育活动中,例如“我和彩虹一起成长——南师大附小三年级十岁成长礼”,特邀嘉宾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特定学生的展示平台,共同见证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忘时刻。这也让线上成长档案袋的评价结果更具多元开放态势,评价结果也更公正、全面、客观。

我们在尝试和探索构建“线上档案袋”的过程中,结合当下“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操作的便捷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开放性等,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成长档案袋的不足,创新档案袋评价法,也是对德育评价体系的有力补充。

猜你喜欢
档案袋品德德育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反思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
国内档案袋评价方式的相关研究概述
好学者贤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品德
小议“档案袋”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