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贤
(广东省阳西县人民医院,广东 阳西 529800)
阑尾周围脓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通常由已穿孔(或化脓性)阑尾产生的脓液留置于阑尾周围而引发[1]。临床常采取手术进行治疗,但是由于粘连严重,实施手术操作不易切除阑尾,且容易对腹腔结构以及防御功能造成破坏,继而加剧炎症的扩散,因此,给予有效的药物辅助治疗尤为重要[2]。我院在手术后配合大黄牡丹汤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84例,均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各42例。常规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7~62岁,平均(43.82±1.37)岁;病程3~7天,平均(4.51±0.41)天。联合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18~63岁,平均(43.83±1.54)岁;病程4~8天,平均(4.57±0.46)天。
诊断标准以及症状体征:①存在肌紧张﹑右下腹压痛等症状;②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且血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③ B超检测显示右下腹包块边界固定﹑不清晰,存在液性暗区,进一步提示阑尾周围脓肿存在。
纳入标准:参照《外科学》教材阑尾周围脓肿的相关诊断标准。①存在右下腹疼痛病史,或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症状等;②患病后3~5天其右下腹出现显著的固定性包块,且腹膜刺激征比较明显,但总体上未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③CT以及B超检查右下腹存在液平反射和炎性包块。
排除标准:①入院信息不完整;②合并其他基础性疾病;③伴有严重的肝肾器官障碍;③神志意识不清,存在精神疾病;④患者及家属不同意。
两组均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术前6h禁食,实施局部麻醉。首先,部分腹内斜肌钝性分离,经腹膜进行外穿刺操作,将脓肿液抽出进行脓肿部位再次确实,对腹膜入腹进行切开,脓腔分离﹑脓液清除吸净。手术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流程进行,尽可能对阑尾进行全部切除。如果粘连明显,回盲部炎症比较严重,不可强行切除阑尾全部。若残端能够包埋,则对其进行包埋处理;使用甲硝唑液对局部多次冲洗,冲洗完成后缝合覆盖处理,乳胶管引流放置,并对引流管进行固定处理,脓腔愈合之后将引流管拔除。
联合组加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药用薏苡仁60g,牡丹皮20g,红藤35g,蒲公英25g,冬瓜仁20g,金银花30g,生大黄15g,桃仁15g,皂角刺10g。清水煎熬,每天1剂,取汁220mL,早晚各服1次。同时将黄柏﹑黄连﹑大黄等研制调成糊状,并将其外敷于右下腹脓肿部位,日2次。3~5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观察并发症发生状况以及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内容包括肠梗阻﹑肠瘘﹑腹腔感染﹑肠粘连等。
显效:恶心﹑呕吐﹑压痛等不良症状已消失,且未出现异常的腹部体征状况,白细胞计数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经B超检查发现阑尾周围脓肿已消失。有效:恶心﹑压痛等不良症状有所改善,经B超检查发现阑尾周围脓肿范围明显缩小。无效:恶心﹑压痛等不良症状好转迹象,B超检查阑尾周围脓肿仍然存在甚至范围扩大。
两组并发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比较 例(%)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阑尾周围脓肿是一种由阑尾周围受感染而形成的病症,被网膜包裹而形成,阑尾炎症可对周围组织造成严重的影响,如导致组织水肿﹑充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出现粘连广泛﹑组织脆弱等不良现象,继而增加了手术治疗难度[4]。由于粘连严重,解剖关系不清晰,进行勉强的阑尾切除可加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阑尾周围脓肿属中医“肠痈”范畴。病机主要是血瘀﹑气滞,以化瘀活血﹑益气养阴﹑通里排脓为主要治法。大黄牡丹汤能够对肠黏膜屏障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促进肠蠕动,继而改善肠道微循环。大黄牡丹汤方中红藤﹑金银花﹑皂角刺解毒去热﹑促进血液循环,薏苡仁﹑冬瓜仁﹑牡丹皮化瘀活血﹑排脓祛瘀。同时辅以黄连﹑大黄等药物进行腹壁外敷,能够起到通腑泻热﹑散瘀活血﹑提高机体局部抵抗能力的作用[5]。
综上所述,大黄牡丹汤联合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