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富
【摘要】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建立历史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因为历史基础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形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根本。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要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和课外时间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传统教育敢于质疑、提问是创新意识的标志,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过程的萌芽。然而,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低,这种现象无疑是教育的悲哀,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学生“问题意识”能力欠缺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1.不敢不愿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太浅薄,怕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老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以致不敢不愿提出问题。
2.学生提问技能的缺乏。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深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有时却不知怎么问;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了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缺乏、不能或不善于提出問题的不良倾向。
(二)教师教学原因分析
1.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知识或结论,忽视知识的发展过程;过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却无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有些教师尽管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但是他们往往把提出问题作为自己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自己设计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并且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所以没有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仍无法得到发展。
2.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我国评价学生成绩的好坏用考试这一评价方式。试卷上往往是现成的问题,只要求能够正确地写出解答过程,很少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据统计,一个人从进小学到大学毕业,平均要经历千余次的考试,如此“千锤百炼”地解答问题,学生质疑、提问的精神自然受到抑制。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想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学习“重庆谈判”一节时,我先播放了有关重庆谈判的录像,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事件发生的年代,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议论纷纷,有的同学问:既然毛泽东知道蒋介石没有诚意,为什么还去重庆谈判?有的同学问:蒋介石为什么没象西安事变时那样扣留毛泽东?虽然提出的问题不完整,甚至有的不准确,但其中闪烁着思维的火花,有的还很深刻,教师再引导大家进行归纳总结,轻而易举地便把这一课的难点突破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想问”的习惯。
2.开展民主教学,让学生“敢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敢问,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堂上留出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学生思维的空间,关注学生在历史学课上自发生成的问题。在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时,有的同学问:抓住了蒋介石,为什么不杀掉?教师如果从因为到所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会使学生失去一个思考、探讨、交流的机会,而把这一问题交给学生来探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效果良好。
3.开展示范教学,让学生“能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发现并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示范提问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替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思考,促使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4.开展问题教学,让学生“好问”。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破了科学创造获得成功的前提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对历史充满好奇,要善于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是人类智能的集中表现,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对学生的质疑训练应当是有规律、有程序、有层次的。成功的质疑训练,往往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意识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陈惠.历史学科中的创新品质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2]田宗纪,朱崇霞.历史教学要做到“五大解放”[J].林区教学,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