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娥
【摘要】新课改要求语文学科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在提高阅读量、培养学生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我们通过在课外广泛涉猎,构建开放的课堂。与大家探讨的是基于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素养信息技术理解能力以读促写一、引入信息技术,找准相关阅读素材这个支点,以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外探究,可以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由“薄”读“厚”。那么,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学生快速获得相关阅读素材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的普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融合渐成趋势。下面结合教学案例与大家分享如何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最终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白鹅》时,我看课堂还有剩余时间,于是把课前在网上搜到的有关白鹅的图片及视频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们观看。由于图片和视频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加之白鹅游水时优美的体态,这一切都深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于是我借机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以加深他们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白鹅》一课入选课本的时候是经过删改的,在前文中,作者对住了三年、为他挡风避雨的小屋“毫无留恋”,却对白鹅“恋恋不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这篇未删减之前的文章和一张大白鹅的图片,学生们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作者会对大白鹅这样“恋恋不忘”。
由此可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教学素材,既节省了教与学的时间,又激发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一举两得。
二、找准阅读方法的指导这个支点,以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对他们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理解专项指导,并借专项指导巩固运用课堂上掌握的阅读方法,通过有效阅读促进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进而也提高了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内的阅读方法,如抓住重点词句,以点带面促理解。具体怎么做呢?赶快来看看吧。
通读全文,感知大意。阅读一篇短文,在读完一遍以后,要在头脑中留下一个较为明确的印象:短文中讲了什么人的什么事情(什么东西怎么样等等),短文的各个部分分别叙述了哪些内容。
圈画段落,感知重点内容。在了解短文主要內容的基础上,找一找,在这些片段中,哪些是直接叙述了短文的主要内容。这些片段就是这篇短文的重点部分,即重点内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阅读重点内容时,要抓住每一个词语,特别是描述主要人物的词、句,将它放到短文中,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拓展延伸,领会文章中心。理解了重点词、句后,还要想一想短文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词、句,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做到了这些,基本上就可以掌握短文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了。
由课内到课外,可以就阅读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进行训练,如“读了第3自然段,你觉得这里像一个童话世界吗?”这种题是对阅读能力的考察,问题一般由易到难,题目出现“指什么”“根据什么”“为什么”,答案就在文本之中;题目出现“归纳”“说明什么”“有什么含义”,答案来自文本,但高于文本;题目出现“谈谈看法”“获得什么启发”,文本之内找不到现成答案。这里的答案应该在文本之中。
通过进行以上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们很快完成了专项训练,这种方法不仅使他们对短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还获得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了解题能力,为自主进行课外阅读提高了有效性。
三、找准以读促写这个支点,落实课外阅读之真正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通过课外阅读而积累的好词好句等语言材料,一般都停留在“理解”这一层面,如何引导他们把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到习作中来呢?为此,我通常会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提出适当做一些迁移训练的要求。
经典文章一般布局谋篇都非常有巧思,很值得学生借鉴。如在进行经典诵读时,我会让他们反复阅读文章中为描写事物特点而进行的精彩描写,很多学生将自己最欣赏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且说出了自己欣赏的原因。我也趁热打铁将一些写作的方法渗透了进去。
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个人阅读成果、独特感受的需要,有展示自己的独立发现的需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鉴于此,我曾安排过诸如“读思结合,贵在‘感想”的课外阅读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读了课外书籍或是短文后要写出感想,并发表在班级博客上,供大家学习交流。
总之,实践证明,立足课堂,巧找支点,拓展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金生.有效阅读——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J].课外语文,2017,(08):01.
[2]段潋.借课内阅读叩开课外阅读的门[J].小学语文教学,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