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霞
(福州市第六医院,福建福州350007)
心力衰竭属于慢性疾病,主要是由心血管疾病等引起的,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已经逐渐衰弱,无法维持患者新陈代谢,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易加重患者病情。因此,在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同时必须予以护理措施,以保障治疗效果,降低临床风险。本文主要以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42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心理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方面的效果进行探索,具体结果如下。
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42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1例,女性11例,男性10例,年龄在54岁至80岁,平均年龄(69.3±3.1)岁;病程1年至 7年,平均病程(3.7±1.3)年;疾病类型: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冠心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观察组21例,女性12例,男性9例,年龄在53岁至81岁,平均年龄(69.5±3.3)岁;病程1年至7年,平均病程(3.6±1.4)年;疾病类型:7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冠心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两组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士须对患者饮食进行控制,严禁患者喝酒吸烟,多给予患者清谈食物和多纤维量事物。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逐渐下降,因此皮肤组织越来越薄,护士须定期进行床单更换工作,确保患者病房整洁,给予患者按摩护理。另外,护士需指导患者用药,对患者身体状况及药物疗效等进行观察记录,叮嘱患者劳动适宜,注重休息,避免太过劳累[1]。
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措施,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初入院时,护士应及时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将心力衰竭方面的疾病知识与疗法等及时告知患者,并对患者进行病房、活动区及卫生等方面的介绍,使患者能够快速了解医院环境,减少陌生感。由于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会存在抑郁、心焦及不安等心理疾病,因此科室须组成心理干预小组,由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心理干预。心理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与心力衰竭患者的沟通工作,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寻找患者心理疾病病根,注重患者心理引导工作,使患者重新树立信心[2-3]。沟通环节中,护理人员应维持良好的工作心态,通过温柔的语气与诚恳的态度认真聆听患者的倾诉,排解患者心中的苦闷,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
在心理辅导干预方面,护理人员可通过交流会或者讲座形式将心力衰竭患者集中起来培训,将心理方面的辅导手册分发给患者,引导患者积极、向上。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心力衰竭患者合理用药指导工作,将药物使用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疾病治疗原理和用药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纠正患者抽烟、喝酒及饮食等方面的不良习惯,培养患者合理用药习惯。在饮食护理干预方面,护理人员可选择助消化食物给予患者,避免肠胃刺激和增加患者心脏负担。睡眠质量和休息效果对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影响,护理人员可通过锻炼指导、音乐疗法或者心理暗示等手段来提高患者睡眠质量[4-5]。
对两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控制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并对患者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包括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健康状况,每项评分总分为100,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本研究所收集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间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平均症状控制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对照组社会功能、健康状况与心理功能质量均分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症状控制、住院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症状控制、住院时间对比(±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21 21症状控制时间4.3±1.2 7.4±1.5 13.86<0.05住院时间8.2±1.3 14.7±1.5 17.53<0.05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21 21社会功能72.3±2.7 81.6±3.5 8.93<0.05健康状况70.4±2.2 83.6±5.1 13.71<0.05心理功能70.5±3.3 85.8±3.9 11.38<0.05
心力衰竭疾病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较大,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及心理因素等都有可能促进疾病发展,尤其是心理因素极有可能加重患者病情,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很大。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内心的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利于患者病情好转。心理护理干预工作的初衷是促进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引导患者积极向上,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使患者能够战胜疾病。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可对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促进患者康复[6]。
本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社会功能均分(72.3±2.7),健康状况均分(70.4±2.2),心理功能均分(70.5±3.3);观察组社会功能均分(81.6±3.5),健康状况均分(83.6±5.1),心理功能均分(85.8±3.9);对照组社会功能、健康状况与心理功能质量均分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研究结果中可知,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发挥的作用明显超过常规护理措施。心理护理要求护士以心力衰竭患者心理为突破点,结合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护理计划制定,及时解决患者负面情绪、心理压力和治疗依从性偏低等问题,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心理衰竭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多能够从心理疾病中走出来,对心力衰竭疾病有正确的认知,身上带有的负面情绪则会在护理人员干预中得到纾解,有利于患者心理功能的提升[7-8]。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疾病需要在沟通交流中得到治愈,患者在与社会成员沟通的过程中社会功能也会得以恢复。另外,护理人员给予心力衰竭患者锻炼指导可降低患者活动风险,使患者身体素质得到提升,结合饮食干预护理可快速帮助患者恢复到健康状态中。
综上可知,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心功能改善效果比较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 张秀兰.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19):160-161.
[2] 丁玲.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09):105-108.
[3] 陆赟.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3):4444-4445.
[4] 孔德月.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4(11):112.
[5] 张丽杰.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28):163+165.
[6] 董慧.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6):148-149.
[7] 徐莉莉.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的作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03):157-158.
[8] 罗平.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0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