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连
(1.山西大同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辽宁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第三产业规模的快速提升,而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模块,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力。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现阶段旅游消费需求已经在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原六要素基础上增加了“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单一化的旅游发展方式和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多元化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需要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深挖旅游资源的存量和增量,丰富旅游吸引物的类型,契合大众旅游时代的空间供给需求转变,为旅游者提供更大尺度、更加优美和共享的旅游公共空间,形成“宜居、宜游”的旅游环境,这也正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本要求。
全域旅游是当下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将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必然方向。全域旅游即指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发展目标,通过整合区域范围内的各种资源,包含旅游资源、文化产业、工业、农业等众多产业,配置相应的产业发展环境、体制、政策等,有效融合相关产业、系统提升区域资源,达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最终实现在全域范围内旅游产业与多种产业共融发展、协调发展。产业融合即指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不同产业实现相互渗透发展,最终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并逐步发展出一整套全新的产业链。产业融合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以及产业重组三种。从社会发展来看,产业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目前产业融合已经在不断的被运用到实践发展中。由于旅游产业对资源及设施的“寄生”性,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先天的基础和优势。通过“旅游+内容”作用过程,打通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关系,创新旅游产品供给和提升旅游项目,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拓展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是实现全域旅游的有效路径。
近二十年来,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与农业、文化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从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等方面展开。鄢方卫从农业发展角度出发,认为农业多样化的发展使得农民对于传统农业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实行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走上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1]。曲凯从政府政策角度出发,指出要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政府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2]。戴学锋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角度出发,认为从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按照不同的结果可以划分为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旅游以及创业农业旅游,其中创意农业旅游是当前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发展模式[3]。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大多数从不同的利益主体出发,对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张辉指出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发展是导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原因[4]。杨振之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旅游产业发展给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而文化产业同样也促进了会展旅游、节庆旅游等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5]。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何建民从大数据利用角度出发,指出将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能够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帮助企业更加全面的了解游客的旅游需求,进而合理开发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6]。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基本采用定性分析法对旅游产业融合问题进行研究,较少见到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对多种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
杏花村镇于2016年被入选为中国首批特色小镇,该镇资源禀赋优越、区位优势突出、旅游业基础较好,同时发展瓶颈显著。城镇发展资金缺口较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相关配套政策缺失。特色小镇是杏花村镇区域开发模式的新变化,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战略,有利于创新政府公共政策供给。特色小镇要聚集“创新”功能,在全域旅游发展视角下,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是杏花村镇特色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突破点。本研究认为在全域范围内进行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是杏花村镇建设特色小镇的有效途径。首先分析杏花村镇特色小镇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以及制约因素,提出杏花村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供参考的模式,并对未来杏花村镇特色小镇的培育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杏花村镇特色小镇建设寻求良性的发展路径。
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性,旅游产业与地区经济互相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尤其是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解放了生产力,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催生了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衍生,同时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二者发展阶段是同步的,可将旅游业发展分为3个阶段[7],如表1所示。景点旅游发展时代以观光旅游为主,城市旅游发展时代以观光、商务旅游为主,全域旅游发展时代观光、度假、商务三驾马车并进发展。目前我国旅游业在景点旅游和城市旅游之后,正向全域旅游时代迈进。
表1 旅游业发展阶段
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过渡阶段,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与以传统的景点为核心的旅游发展模式和空间发展格局产生了巨大矛盾,从供给侧角度提出了改革要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自己的“空间”。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带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和投资方面,能够保障旅游产业的项目和产品的供给,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域和范畴。2000年以来,汾阳市国民经济基本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其中,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91.6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7.1亿元,年均增长1.63%。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为杏花村镇旅游产业的投资建设奠定了坚固的经济基础。
杏花村镇旅游资源禀赋优越。该镇位于汾阳市境内东北部,是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山西省百镇建设示范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特色小镇,建制镇的规模和实力为特色小镇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杏花村汾酒作坊是杏花村镇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的有机载体,可开展汾酒生产线的工业旅游项目。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汾酒博物馆、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符观、护国灵岩寺、药师七佛多宝塔、杏花村新石器遗址等知名景点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的资源基础。2016年末镇区道路总长度52公里,有夏汾高速、太中银铁路横穿而过,新区已经建成四横七纵路网体系,镇域范围交通便利,旅游交通通达性较好。旅游产业发展属于高度复合型产业,从当前杏花村镇产业发展来看,已经具备良好的旅游业基础、工业基础、农业基础、文化产业基础,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良好。
旅游产业本质上是为旅游者通过提供各种旅游产品,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通过消费旅游产品获得情感满足。因此,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与旅游者的消费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旅游产业的消费活动具有“客源在外”的行业属性,杏花村镇的旅游业发展,除了依靠本地居民的旅游消费,更多的是依靠外部旅游者“移动”到杏花村镇进行旅游消费活动,进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客源市场有远近之分,根据旅游商圈和旅游吸引力理论,近程客源市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是区域旅游产业,尤其知名度较低的旅游城市、旅游区发展的推动力。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善,腹地人口的密度和可支配收入影响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山西省作为杏花村镇的近程旅游客源市场,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于提升杏花村镇旅游产品的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意义重大。
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十几年来,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有所波动,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基本保持不断增长。2016年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增长将近6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意味着人们的消费能力在不断的加强,各种薪假制度的实施,交通工具的改善,居民出游力和出游率的提升,为杏花村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及特色小镇建设奠定了消费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单一的旅游项目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多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是杏花村镇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图1 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
从当前杏花村镇推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合作关系难以调和是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旅游企业为了争夺客源市场,引发激烈的行业竞争,资源开发不合理、旅游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突出。旅游产业具有“寄生性”特征,旅游产业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但目前不同行业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合作处于初级层次,或者没有合作,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合力,整体竞争力较弱。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品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最终结果,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内容。目前来看,杏花村镇旅游产品开发较多关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传统产业要素,且重点集中于“吃、住、游”3个环节,对“商、养、学、闲、情、奇”新兴产业要素涉及很少,不能适应休闲旅游的发展形势,对于整个产业的稳步发展是一大制约,需要提升旅游产品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旅游产业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重组及优化。
一方面,旅游业的投资回报具有较长的周期性,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持续投入的过程,需要发挥各级财政及民间资本的力量才能达成,目前杏花村镇乃至汾阳市政府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投资有限。另一方面,杏花村镇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出台的政策及法规作为指导,地方尚未健全针对本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区情、资源特色、产业扶持方向与发展重点的地方性法规及政策,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成为杏花村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
杏花村镇作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在农业、工业、旅游、文化产业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实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了克服或者抑制杏花村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不利因素,参考[8]思路拟选择以下具体的融合发展模式。
在全域旅游理念下,每一个产业之间的界限将变的更加模糊,通过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延伸和补充,能够打破原有产业壁垒,进而实现产业之间的更快融合。从杏花村镇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传统农业、汾酒工业亦或是文化产业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为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奠定了基础。旅游产业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大致可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旅游产业向其他产业延伸,其二是其他产业向旅游产业延伸。
1.旅游产业向其他产业延伸模式
所谓旅游产业向其他产业延伸模式主要表现在赋予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区、文化创意区相应的旅游功能,达到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如图2所示。该模式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聚集旅游者,然后消费其他产业的产品,其他产业为旅游者提供的是生产观摩、农家体验等产品项目。
图2 旅游产业向其他产业延伸模式
对于杏花村镇来说,其原有独特的汾酒生产基地就是一个良好的旅游景点,尤其是对于爱好品酒的人士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通过给予游客相应的观摩汾酒生产线的机会,开展工业旅游。杏花村镇的蔬菜大棚和水果生产基地有着生态化的农业生产基础,为开展乡村旅游、采摘旅游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杏花村镇在发展传统工业和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原有生产体系所能够产生的附加值非常的有限,而随着旅游产业向工业和农业的延伸发展,可以带来大量的游客,对于延伸工业和农业的产业链条、实现品牌化经营具有重大的意义。
2.其他产业向旅游产业延伸模式
所谓其他产业向旅游产业延伸,即是指其他产业内容向原有旅游景区进行融合,如图3所示,其他产业将自身生产的产品和项目向旅游产业营销,并与旅游产业自身的要素结合起来,达到生产与消费的目的。我国其他地区在这一方面有先进经验可供借鉴,如西安打造的《长恨歌》将文化创意演艺产业融合到景区展示中,增加了文化娱乐项目,让原本秀美的自然景观变的更加丰富多样,同时让游客的景区内逗留的时间大大的延长,提升了旅游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9]。杏花村镇在实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同样可以将汾酒文化产业、道教文化等产业融合到旅游景区中,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演艺项目进景区,通过打造高品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提高游客的关注度和游览率[10]。选择一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密集带开展文旅融合发展。
图3 其他产业向旅游产业延伸模式
重组型融合模式是指打断原有的产业链条,然后将各个产业的产业链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旅游产业集群[11],如图4所示。可通过节庆旅游、会展旅游、工业生产线旅游、采摘旅游、乡村旅游等形式实现产业重组。从杏花村镇实际情况来看,所依托的吕梁市拥有多样化的节庆旅游活动,农业基础发展较好,汾酒工业旅游用很强的吸引力,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积累较为完善,依托这一平台,整合本地区旅游资源,进而通过产业重组,打造新的旅游产业形态。利用汾酒工业园区、工业展示区、工业历史遗迹等开展工业旅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将汾酒工业与旅游产业、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形成集汾酒观摩、品农家美食、住农家大院、采摘农家蔬菜与瓜果的旅游产业链条,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特色小镇。
图4 重组型融合模式
所谓渗透型融合模式即采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方式,通过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的产业价值链将原本属于不同产业的生产活动环节,通过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新型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12],如图5所示。在该模式下,可将不同产业具有高价值的生产环节融合在一起,实现价值链的提升。杏花村镇可将现代化技术手段融入到道教建筑太符观、杏花村汾酒作坊、汾酒文化广场、酒史博物馆等景区,创新产品展示形式,增加游客的体验度和参与性[13]。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推出“别样秋景游”等赏秋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图5 渗透型融合模式
对三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延伸型模式主要是从产业的生产及消费两个环节入手进行融合,这样的模式是最简单的,也是当先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通过延伸方式,只要需要在原产业体系中增加相应的功能就能够达到融合的目的,而同样在旅游景区内融合相应的产业内容,就能够起到丰富旅游内容的目的。
重组型产业融合则需要将原有的产业链进行打乱,导致原有的各活动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进而通过重组的方式形成新的旅游模式,这样的模式较为复杂,当然也更具鲜明的特点,因此这对于打造专属旅游品牌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打造杏花村镇汾酒节庆旅游项目等等。
渗透型产业融合则是属于高级层面的产业融合,需要将各个产业环节渗透到旅游产业价值链中去,全面提升游客的体验,这也是当前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下的高层次要求。通过实现渗透发展能够增加旅游产业消费的真实性,并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为自身品牌化构建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随着全域旅游理念的不断深化,各个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将成为必然,融合的广度和深入也必然会进一步的强化。延伸型旅游融合模式是最简单的方式,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当然随着延伸型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将遭遇瓶颈,这时就需要将原有的体系打乱,进而形成新的旅游产品。在重组完成之后,就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完善,最终进入到渗透型产业发展阶段。因此总体来看,三种产业融合模式之间有着层层深化的关系。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需要采用新的旅游资源观,跳出景点(区)发展旅游的路子,挖掘全域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与多产业、多领域、多部门、多行业的关联和融合,丰富旅游产品类型,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有效配置和组织旅游产业要素,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进行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任务。
杏花村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联合发展,培养多层次、多类型旅游市场主体,促进旅游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具体来说应当从三个方面加以不断完善:首先,从全域旅游发展理论角度出发,由政府部门牵头引导打造一批跨产业发展的旅游企业,实现企业联盟化经营,将文化产业、工业以及农业发展纳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体系中,从而整合旅游资源。其次,在进行产品营销过程中,应摆脱传统各自为政的固有态势,企业从提升整体规模效益入手,实现联合营销,提升品牌形象。最后,加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要求政府在引导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加快人才培养和培训,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城镇居民是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主体。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旅游资源观发生改变,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凸显,城镇居民对度假、养生、休闲、修学、参与体验类旅游资源的认识加深,对传统观光类旅游资源的消费需求下降。居民旅游消费潜力巨大,休闲需求逐渐增强,多样性、互补性休闲旅游产品的供给面临新的机遇及挑战,杏花村镇多数景区(点)发展模式单一,仍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旅游思维模式上。全域旅游思想的提出是为了更加全面、全方位、全领域、全空间的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解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与较为落后的旅游供给之间的矛盾。在全域旅游思想指导下,把旅游者的需求与本地居民休闲需求统一起来,既要考虑外来旅游者的需求偏好,也要考虑本地居民的休闲活动,在旅游产业空间规划上形成一个体系,从景点、建筑、再到整个城市,利用杏花村镇的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与自然条件,创新亲子旅游、养老旅游、探奇旅游、户外运动等新兴业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内容与形式。
首先,杏花村镇政府部门应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培养大众对于旅游产业融合新产品的认识,激发消费者前往消费的欲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旅游消费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其次,及时发现旅游需求,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进一步加快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创新旅游产品,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
在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的行政支持至关重要。因此针对这一点,首先杏花村镇政府部门应当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制定相关的产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等,提升各个企业参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其次,为了进一步保证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政府部门还应当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行业管理、产业规制等,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
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通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旅游产品,让旅游者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杏花村镇在实现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消费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以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特色小镇,可以从延伸型融合模式、重组型以及渗透型产业融合模式三个方面入手。其中,旅游者多样化旅游需求的转变是产业融合的逻辑起点,产业融合的作用过程是旅游+相关产业,资源整合与互补是实现旅游开发与特色小镇建设创新协同发展的契合点,目的是要达到旅游产业网络化发展的空间效果。要推动杏花村镇旅游产业融合,需要强化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引导旅游消费,并加强政府行政支持,才能达到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鄢方卫,杨效忠,吕陈玲.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廊道的发展特征及影响研究[J]. 旅游学刊,2017,32(11):95-104.
[2] 曲凯.大数据在全域旅游智慧营销应用上的探讨[J]. 旅游学刊,2017,32(10):9-10.
[3] 戴学锋.从全面深化改革角度看旅游用地改革的重要性[J]. 旅游学刊,2017,32(7):3-5.
[4] 张辉.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全域旅游(二)[J]. 旅游学刊,2016,31(12):1.
[5] 杨振之.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J]. 旅游学刊,2016,31(12):1-3.
[6] 何建民.旅游发展的理念与模式研究:兼论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与模式[J]. 旅游学刊,2016,31(12):3-5.
[7] 刘馥馨,王玉海.图解全域旅游理论与实践[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6.
[8] 李洋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
[9] 段兆雯,王媛媛.西北五省(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度研究[J]. 河南科学,2017(12):2055-2061.
[10] 关旭,陶婷芳,陈丽英.我国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路径及选择机制——企业层面的扎根研究[J]. 经济管理,2018(1):22-37.
[11] 赵晔.“三产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J]. 吉林农业,2018(2):20.
[12] 王志文,沈克印.产业融合视角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8(1):77-81.
[13] 邢剑华,石培华.从理念到实践——重视以科技创新推动落实全域旅游发展[J]. 旅游学刊,2016,31(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