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娅
摘 要: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审美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古典诗歌鉴赏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为了提高高职大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要教育大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帮助大学生提升感悟意境的能力,加强对大学生古典诗歌鉴赏技巧的培养。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能力;高职大学生;人文教育;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6-0009-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古典诗歌鉴赏课程一直是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但从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的高职大学生仍然停留在古典诗歌鉴赏“一对一”的基础上,有时虽然可以读懂一首诗,却缺乏拓展鉴赏与联想鉴赏能力,这显然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课程的定位。本文试从教育大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帮助大学生提升感悟意境的能力、加强古典诗歌鉴赏技巧的培养等方面,对高职大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一、教育大学生学会“知人论世”
在传统的古典诗歌鉴赏课程教学中,高职教师总是让大学生从诗歌本身出发,结合字里行间透露的信息来进行鉴赏。这样的鉴赏模式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毕竟只是初级阶段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经历了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大学生对于一些诗词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在高职阶段的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拘泥于诗词作品本身,而要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让学生结合作者的主要作品以及人生轨迹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鉴赏,找寻作者与作品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就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品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理解和联系是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根本,否则脱离时代背景的作品就是干枯的文字,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帮助大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创作背景,提升大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例如,在研究李煜(937-978)的作品时,先要将其作品按照时代背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降宋之前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数写的是男女情爱及宫廷生活,缺乏感染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也较少。第二个部分是降宋之后的作品,此时作者李煜成为亡国之君,其在创作过程中渗透了大量的亡国悲痛,表现了个人的愁苦与悲愤情感,这个时期的作品如《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取得了较大的文学成就。例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用“丝”来比喻“离愁”,流露出作者国破家亡的愁苦悲愤,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悲痛沉郁的感情。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剖析历史的脉络,这对于提升审美技巧与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帮助大学生提升感悟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鉴赏者透过文字直接欣赏到的反映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捕捉意象,才能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意象的字面色彩与感情色彩的区别
诗人喜欢借古讽今,这是文人墨客较为谦逊的性格导致的,也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决定的。意象的大量运用,可以说是我国古典诗词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只有掌握意象,才能了解真知。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注意意象的字面色彩与感情色彩的区别。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看似简单的诗句,然而却出現了黄、翠、白、青四种不同的颜色。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对比鲜明,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
2.注意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属于相互映衬手法,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颇为常见。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句巧妙地运用“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多种景物,动静结合,既展现了月夜的宁静,又表现了富有生气的生活场景。
3.注重诗歌形象与其他因素的联系
诗歌形象的出现,与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以及人的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关系。古人的娱乐活动很少,对于自然界的理解与判断大都来自高山流水与花草树木的联想,这些联想都是经过诗人的艺术重塑才实现的。自然界的一切皆有情,是古典诗歌意象创作的宗旨与核心。
三、加强古典诗歌鉴赏技巧的培养
古人擅长抒情,喜欢在诗歌中借助不同的物象与技巧抒发自己的情怀。为了更好地提高古典诗歌鉴赏技巧,大学生必须认识并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1.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世界万物本无情,大都是诗人赋予的。比如《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将片云与孤月作为实景,具有十分明显的寓意,那就是月亮和“我”同样都是孤独寂寥的。借景抒情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之中,读者理解起来难度也相对较小。
2.借人、事抒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借助项羽兵败自刎的历史故事表现自己为了国家和人民舍生忘死的壮志豪情。诗人借古讽今,正气凛然,慷慨雄健,掷地有声。针对这首诗进行鉴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李清照的一腔爱国情怀进行分析。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主旨十分明确,古人素有使用各种意象来表达自己情怀的习惯。比如《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杜甫借助一只执着的“孤雁”,表达自己所处的境遇。诗人晚年多病且故交零落,处境变得愈发艰难,将自己比作“孤雁”,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既要注重给大学生传授文化基础知识,又要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要通过细心的教学引导,帮助大学生认识并理解古典诗歌的美学价值,形成正确的审美习惯,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文试着从“知人论世”、提升感悟意境的能力以及加强诗歌鉴赏技巧培养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也希望能够为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延学.关于开设古典诗歌鉴赏选修课的思考[J].文学教育,2016(04).
[2]徐正兵.古典诗歌鉴赏的美学方法论刍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3]高春燕,曲贵海.古典诗歌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潜在功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08).
[4]龙国庆,蒋诗堂,王豪才.论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诗歌朗诵教学[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8).
[5]于俊英.经典诗歌诵读对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4(09).
[6]舒耘华.以古典诗歌优化学生心理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4).
[7]付嘉豪.审美主体错位下的高校古典诗歌教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2).
[8]刘丽华.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语文建设,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