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审计研究

2018-07-08 14:16李强
商情 2018年25期
关键词:深化改革审计国有企业

李强

【摘要】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国有企业审计是保护国有资产、防范重大风险的一种国家审计,对促进国有企业良性发展、推动国企改革稳步施行意义重大。本文对全面深化改革下的国有企业的审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深化改革 国有企业 审计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关系着国家以及全体人民利益的国有企业改革一直都备受瞩目,国有企业自身的改革变化同时给国有企业审计带来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审计是彻底落实国资国企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保障,是审计机构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国企改革政策的特色

(1)功能定位清晰化。国有企业进一步划分为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商业类国企和以社会效益为导向的公益类国企两个类型,两者定位更加清晰。不同类别的国企进行分类施策,资源与分配进行重新调整,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2)企业管理现代化。推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运行机制,解决政府管理过细干扰自主经营问题,企业独立市场地位凸显出来。职业经理人制度、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层、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及分类分层管理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各类管理要素活力都将被激发,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监督内容单一。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审计还是侧重于财务收支和合法合规层面,对投资运营绩效、社会责任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等层面缺乏应有关注。偏重财务的审计具有滞后性这一固有局限,对国有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指导帮助有限,且部分财务数据易被操纵粉饰,难以反映企业运营的真实情况。而法律导向性的审计,虽判定清晰、操作简单,但却无法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国有企业总体格局上的持续提升与发展。

(2)审计工作难度加大。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改组、联合、收购、兼并等活动频繁,不少企业的产权结构、治理框架、经营活动、经营范围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深化改革下的国企数量显著减少,但扩张规模、混业经营、调整结构等趋势明显。在审计团队规模与水平相对稳定,审计对象减少的同时,审计事项与审计内容反而扩充,造成了工作量的大幅提高;而行业界限、地域界限、所有权界限等的跨越与打破,则加剧了执行审计监督的复杂程度;再者,改革后的部分国企在资产、负债、营业收入及利润方面变化较大,相关数据的可比性降低,加之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改变,为审计证据的获取与合理意见的出具增加了阻碍。综合考虑,深化改革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审计工作难度加大。

(3)审计成果利用不足。当前,许多审计单位把审计报告当成工作的终点,一旦出具了报告,则将其视为任务完成的标志,不再关心报告后续的解读、使用情况,更不善利用审计成果形成工作总结,从多份总结中归纳要点、提炼重点、识别难点,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借鉴。而相关的其他政府部门,也很少利用审计报告的事实反馈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致使审计成果的利用不够充分,造成审计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

三、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的建议

(1)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审计方法。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形势,要善于发现并归纳国有企业在改革前后的异同点,针对国企改革后的新特征及反映出的新问题,应及时转变思维方式,鼓励强调创新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动态应对。例如,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基础上,可利用大数据時代的数据信息优势,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和甄别异常数据波动等方式,更加高效、精准地揭示、定位、预防、降低审计风险,并将审计范围扩展到未曾关注的领域与层面,防范新的审计风险。还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经营绩效审计、社会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有机整合,尽可能多方面、多维度地勾勒出国有企业的运营全貌。

(2)明确各部门职能,加强跨部门沟通。在执行并实现“全覆盖”的审计要求下,现有审计资源的使用效率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我国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等的职能定位中均包含政府审计的成分,共同扮演着监管角色,各部门之间因分工不明、沟通不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形成了监管的盲区。为有效提高审计监督的效率,各部门应明确分工,注重交流,积极配合,加强协作,找准自身职责和工作侧重点,共享有效信息以避免重复劳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工作的事半功倍。另外,应根据国有企业的类型与具体特征分类进行审计,针对关乎国计民生、群众利益的国企审计应拓宽审计范围、加大审计力度,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有效资源与审计成果,对于该简政放权的环节应交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国有企业内审部门执行,形成国家审计牵头统领,与内外审联动配合,借助多方力量,使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保质保味匀“里“。

(3)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审计成果应用。在审计成果的应用方面,一是按照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金融企业等分类方式将国有企业进行行业归类,建立每种类型国企审计的适用法规、审计方法、常见问题数据库,并将之上传至共享平台,实现审计成果的多次利用,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审计成果的载体不再局限于审计报告和审计调查报告,可以采用审计信息、审计专报、审计案例、审计论文等形式对审计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审计建议,建立更有效渠道,传播和利用审计成果。三是要对现有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行完善,规定国有企业审计结果的公告范围、内容和方式,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提高审计结果的透明度,回应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关切。借助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力量,共同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为了深化国有企业审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新形势全面调整审计目标、组织模式、革新经济责任内容并畅通审计成果利用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挥审计的作用,推动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张瑞民.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审计研究,2015,(3).

[2]孙颖,张强.深化改革环境下国有企业审计的新要求[J].审计与理财,2015,(10).

[3]沈心怡.全面深化改革下的国有企业审计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4).

[4]赵晟.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国家审计应对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深化改革审计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浅谈工程结算审计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